生活 > 心靈之燈 > 正文

生活中大部分的爭吵 是因為傾聽無能

我們總是在表達

想把自己的觀點傳達給對方看起來是在交流實際上是在自言自語

我們都有耳朵

卻從沒聽進去對方的話我們都換上了一種病——傾聽無能。

記得以前和朋友去看電影,本來打算去看一部評價很高的犯罪片,但是朋友不同意,堅決要看一部在豆瓣上評分很低的愛情片,不管從內容劇情上看,還是從口碑好評上看,都應該選擇那部犯罪片,但是她還是不為所動,就是拒絕。後來我才知道其實她也想看這部犯罪片,只是每次都是我說看什麼就看什麼,從來都是她遷就我,所以那一次,她就想讓我放棄自己的堅持,遷就一下她。

很多時候我們都會遇到這樣的情況,有的人並不是在想法和觀點上與你產生對立,而是在情緒上排斥你拒絕你,而當一個人和你在情緒上產生對立的時候,是無法接受和理解你的觀點的。

這也就解釋了為什麼同樣的話,父母說的和朋友說的效果完全不一樣,因為當父母在說話時,你首先就會產生對立的情緒,覺得他們又在干涉你的生活了,所以不管什麼樣的話你都不會聽進去,而朋友在提供建議時,你是沒有對立情緒的,因此願意客觀地思考問題,接受對方有用的建議。

因此當你感受到對方有對立情緒時,你要做的不是好好表達自己的觀點,據理力爭,而是試圖傾聽對方反對和拒絕後面的感受和需要。

在《暴力的溝通》裡提到,一個人產生對立情緒的背後其實是他的需要沒有得到滿足。譬如你會經常聽到你媽在耳邊嘮叨抱怨「你看你的房間,成天弄得跟狗窩似的」,如果你按照字面意思理解,只是以為你媽又開始沒事找事了,但是如果你能夠站在你媽的立場上體會她的感受和需要,就會發現,她之所以抱怨,或許是因為做家務很累,她希望你能夠幫她一起做。

當對方覺得你在用心傾聽自己,覺得自己的感受得到理解,需要能夠得到滿足,也就放下了自己對立的情緒,願意站在你的角度上試著理解你,幫助你。

或許你自以為自己是個良好的傾聽者,但是在對方眼中或許並不是這樣,先來看看哪些是讓人反感的傾聽,你有沒有躺槍?

首先設定一個情境,朋友的手機被人偷了,他感到很沮喪,向你訴苦。

▸馬後炮

「我早就告訴過你手機不要放在褲兜里啦,你看,這下被偷了吧」。

對方的心情本來就不好了,聽你這麼說可能更壞了。

▸感同身受

「我明白你的感受」

對方內心OS:不,你不明白,你手機又沒被偷過。

▸把話題轉移到自己身上

「你這算什麼,我才慘呢,之前剛剛買的蘋果就被偷了」

對方內心OS:我是想讓你安慰我的,不是讓你跟我比慘的。

▸評論

「你太不小心了」

對方內心OS:那你小心一個給我看看。

▸大題小做

「我還以為怎麼了呢,點小事就值得你哭喪著臉?」

對方內心OS:小事?你丟一個試試?

在《溝通的藝術》裡提到,傾聽分為聽到、專注、理解、回應、記憶五個元素。而最重要的兩個元素便是理解和回應,聽只是最簡單的一步,當你理解了對方的感受和需要時,還應該給予對方恰當的反饋,表示自己願意站在對方的角度思考事情

舉個例子來說,有一天我一個人在宿舍,突然斷電了,由於是晚上,學校充電費的地方早就關了,當另外一個舍友回來時,得知停電了,就開始很不爽,指責我說「為什麼你不早點告訴我停電了,我在外面就可以充啊」,我當時聽了也覺得有些生氣,宿舍斷電又不是我能控制的,而且也是剛剛斷的,大晚上的人充電費的早就下班了,如果這時候只是把焦點放在自己被無緣無故指責了,感到委屈和氣氛上面,那麼一場小小的停電可能就引發兩個人的爭吵,但是,如果這時候我卻冷靜下來,用心體會室友的感受,思考她的哪方面需要沒有得到滿足。

一旦你把焦點放在對方的感受和需要上的時候,就不再有受傷或者生氣的情緒,便不會再說出激化矛盾的話,而是專注於思考如何解決問題。

但是,你對對方行為的解讀並不意味著這就是對方的真正感受和想法,因此在《溝通的藝術》裡有提到「知覺檢核」技巧:1.描述你觀察到的行為。2.列出關於此行為至少兩種可能的詮釋。3.請求對方對行為的詮釋作澄清。

因為不太確定室友的需要,所以我運用了知覺檢核技巧。

▸描述室友的行為。

「你剛剛回來發現斷電後看起來有點生氣」

▸列出至少兩種可能的詮釋。

「是因為斷電了你沒辦法用電腦做畢設,還是因為天氣熱你沒辦法開空調?」

▸請求對方做出澄清

「你能告訴我是為什麼嗎?」

所以,那天晚上,我並沒有和室友發生爭執,而是問她:「你剛剛回來發現斷電後看起來有點生氣(行為),是因為斷電了你沒辦法用電腦做畢設(第一種詮釋)還是因為天氣熱你沒辦法開空調(第二種詮釋),你能告訴我是為什麼嗎(請求作澄清)?」,這時候,她顯得沒那麼生氣了,說:「不是啦,畢設倒沒什麼,我電腦電池還有電,就是晚上回來身上都是汗,斷電了怎麼洗澡嘛,」,於是,我知道了她真正的需要——洗澡,所以我提出了去隔壁宿舍洗澡的辦法,而她也就不再有情緒了。

很多時候,我們會因為別人的拒絕而受傷,因為別人的反對而生氣,但是不管是一顆玻璃心搖搖欲碎還是滿腔怒火口不擇言都無法達到目的,反而會把事情弄得更糟糕,當把注意力放在體會別人未被滿足的願望和需求上面時,便不會再受傷或者生氣,而對方感受到你的用心傾聽後,也會放下對你的情緒,好好交流。

這個世界有太多會說話的人,卻很少有會傾聽的人。

責任編輯: 宋雲  來源:壹心理 轉載請註明作者、出處並保持完整。

本文網址:https://tw.aboluowang.com/2017/0504/924087.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