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聞 > 中國經濟 > 正文

金融時報:中國在應對信貸泡沫上面臨嚴峻考驗

調查顯示中國信貸收緊成為市場最大風險,牛津大學的馬格納斯表示,未來6個月至兩年內影子銀行融資可能出現危機。

對於全球投資者,甚至是全球評論家來說,中國仍是一個非常迷人的課題,但同時也帶有一個健康警告。

據美銀美林(Bank of America Merrill Lynch)本周發布的一項調查,近三分之一的基金經理表示,近期正將矛頭對準影子銀行領域的中國有關部門對信貸的收緊,現已成為市場最大的尾部風險。而自2016年1月以來,投資者的頭號擔憂對象一直是歐元區解體危機,而不是中國。

風險的催化劑就是北京方面一項遲來的行動:對巨大的信貸泡沫進行控制。結果導致銀行同業拆借利率激增,五年期國債收益率已超過那些十年期的,這兩項金融緊張的跡象都反映了對槓桿的打擊。

更廣泛的擔憂是受金融環境緊縮影響,中國經濟增長不斷減速,這意味著對全球實現通貨再膨脹努力的雙重打擊。因為就在此時,政治爭議吸引了華盛頓方面的全部注意力,導致川普政府實施促進增長政策的能力成疑。

因此,在本周參加英國《金融時報》倫敦一場活動的讀者看來,馴服中國巨大的信貸泡沫對全球金融體系具有巨大意義。此次活動的重要嘉賓喬治•馬格納斯(George Magnus)是牛津大學(Oxford University)中國中心(China Centre)研究員,他目前正撰寫一部著作,其內容是關於中國所面臨的五個陷阱:債務陷阱、資本陷阱、人口陷阱、中等收入陷阱和修昔底德陷阱。觀眾們希望聽到他對這些問題以及其他話題的深刻見解。

活動開場後,主持人詢問觀眾是否認為中國的情況構成泡沫,70名觀眾中一半以上的人都舉起了手。

近年來中國以一系列資產價格猛增著稱,其範圍涵蓋了股票、房地產、大宗商品,甚至是比特幣,因此每當談話轉向中國時,很難不去理會人們對泡沫的擔憂。

近年來,信貸爆發一直是中國經濟的動力。如果與國內生產總值(GDP)作比,信貸比例從2009年初的141%,上漲至2016年底的260%。

無怪乎國際貨幣基金組織(IMF)和國際清算銀行(BIS)都對中國的信貸擴張差額,即信貸增長與其長期增長趨勢的偏差提出警告。IMF去年就警告說,與「經歷過痛苦的去槓桿化的國家,比如西班牙、泰國或日本相比」,中國的信貸擴張差額非常大。

雖然存在令人難以置信的信貸數額,對槓桿的過度使用,以及對表外理財產品運用的暴增,但很少有投資者認為今年秋季中共十九大召開前宏觀經濟會出現動盪。現在與近期幾次動盪相比,一個主要區別是人民幣穩定,資本流出停止。

這緩解了爆發一場全球通縮衝擊的風險,2016年初以及2015年8月人民幣突然貶值時,這一前景曾有力地提振了國際市場。

但是,隨著中國繼續對影子銀行部門施加壓力,國內投資者或將開始受到境外資產誘惑,正如瑞銀(UBS)分析師最近指出的:「從而對人民幣造成壓力,改變形勢」。

或許吧。但正如馬格納斯對英國《金融時報》的聽眾所言,十九大召開前,中國經濟今夏如出現任何大幅放緩,都將促使北京方面放棄以過強力度擠壓流動性的努力。

部分聽眾的感覺是,中國能夠應對過去,並避免債務問題失控。鑑於大部分債務是國有實體或政府支持的實體的負債,沒有理由認為中國經濟很快將爆發一場西方式的銀行破產危機。

不會那麼快地發生,馬格納斯回應道,他警告,通過銀行間同業拆放和回購為償債獲得影子融資,是中國的一個致命弱點。這類債務的融資結構確實有一個償還時間表,期限比針對國有企業和銀行債務的國家展期短得多。他估計,影子銀行融資出現危機(因放款機構不斷關閉這一體系),進而發生可能對整個金融體系造成可怕後果的崩盤,很可能在從現在起6個月至兩年的時間內上演。

正由於這個原因,今年晚些時候召開的十九大做出的決定,將對理解多年寬鬆貨幣政策和泛濫的信貸製造帶來的長期影響至關重要。

馬格納斯說,北京是否真的願意以經濟增長下滑至遠低於當前6.5%的目標之下為代價解決這一信貸泡沫,代表著一場「嚴峻考驗」,「你不可能悄無聲息地解決一場債務危機」。

責任編輯: 楚天  來源:應該金融時報 轉載請註明作者、出處並保持完整。

本文網址:https://tw.aboluowang.com/2017/0521/932369.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