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聞 > 中國經濟 > 正文

中國影響力第三波即將到來

25年前,中國的出口量只相當於法國的一半、日本的四分之一。如今,中國已成為全球最大的製成品供應國。中國的崛起為在2000年代陷入經濟「大緩和」的發達世界做出了貢獻:中國提供的廉價商品使這些國家的通脹得到抑制。

隨著公路、橋樑、水壩、鐵路網和城市建設的全面展開,中國一舉成為全球最大的大宗商品進口國,對鐵礦石的需求占全球年總需求量的57%,對銅的需求也占到50%。滿足中國需求為大宗商品生產國創造了大量財富。如今,許多地區的福祉依然在很大程度上取決於中國經濟是否持續發展。

在全球製造業和大宗商品市場轉型之際,中國影響力第三波即將到來。未來幾年,中國資本市場將日益融入全球金融體系。第三波影響力同時帶來機會與風險。參與中國的成長性行業(從電子商務到清潔能源等)將變得越來越容易。但中國企業債務與GDP比率正接近西班牙和日本危機時的水平。中國龐大而不透明的影子銀行系統引發擔憂,而政策和投資動向仍然難以預測。

第三波

對其規模而言,中國在許多國際投資者的投資組合中的配置比例仍顯不足。儘管擁有全球第二大股市(市值達7.5萬億美元)和第三大債市(規模達9.4萬億美元),但中國限制資本流動,而且市場經常出現異常波動。這些因素制約了中國對於國際投資者的吸引力。目前,中國在MSCI全國家世界指數中所占權重只有2.5%。

隨著經濟增長模式向消費拉動轉型,中國的儲蓄率和貿易盈餘下降,而對國外資本的需求上升。為應對這些變化,政府提高了匯率靈活性,並於今年初公布了20多條措施以放鬆對外國投資者的管制。

中國 大陸與香港之間開通的股票市場互聯互通機制,使得資金能在國際化的香港與中國的上海深圳交易所之間自由流動。中國放寬外資進入國內資本市場的限制,促使指數提供商MSCI在本月將再度就是否將中國A股納入其全球基準指數徵詢意見。去年有1550億美元的國際資本流入中國債券市場,這使得花旗和彭博將中國納入其全球指數。上周,中國央行和香港金管局聯合公告稱,外國投資者將可通過「香港與 大陸債券市場互聯互通合作」機制(債券通)投資於中國境內債市。

隨著中國金融體系與世界其他地區相融合,我認為這會帶來三個主要影響:

首先,全球投資者將需要密切關注中國的政策轉變。中國在致力於化解產能過剩的同時,也努力保持經濟增速不低於6.5%。如果說這還不算艱巨的話,中國還需要防止匯率劇烈波動,同時控制逾150%的企業債務/GDP比率以及高達8.5萬億美元的影子銀行資產。要在各方各面都尋求平衡談何容易,這勢必會導致政策出現短期調整,且利率、人民幣匯率、大宗商品需求和經濟增長難免會出現波動。

儘管中國的資本流動已經企穩,但信貸增長還是令人擔憂,政府目前正逐漸收緊政策。上海銀行間拆借利率年初迄今已上升50個基點,4月份的社會融資總額減少7000多億元人民幣,大宗商品市場也顯現下跌跡象,比如鐵礦石價格上個月下跌6.5%。資本流動日趨穩定,讓投資者更加相信中國能夠有效地調控經濟。我們依然加碼全球股票,但將繼續密切關注中國經濟放緩的情況。

其次,5.1萬億美元的中國國內儲蓄額對全球市場的影響將與日俱增,因國內投資者不斷尋求將資金分散至海外資產。股票方面,股市互聯互通機制下的資金流入已占港股成交量的9%。同時,「一帶一路」項目不斷升溫,在本月的高峰論壇上中國政府承諾追加1130億美元(7800億元人民幣)的資金用於發展海外項目。

投資者尋求國際多元化所造成的資本外流可能不利於人民幣走勢。但是,投資於能夠吸引中國儲蓄資金的資產將有望獲益。

投資者未來幾年需要密切注意中國因素所帶來的市場波動,因為中國市場對於全球投資者的影響已足以與其對全球勞動力或大宗商品市場的影響力相匹敵。最後,第三波影響力應會帶來正面的變化和機會。

責任編輯: 楚天  來源:華爾街見聞 轉載請註明作者、出處並保持完整。

本文網址:https://tw.aboluowang.com/2017/0523/933314.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