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聞 > 中國經濟 > 正文

三星、特斯拉、美的、富士康紛紛赴印度建廠 印度距下一個「世界工廠」還有多遠?

上周六,印度政府啟動稅制改革,宣布對智慧型手機等電子產品徵收10%關稅。此舉最直接的反饋就是刺激全球的手機廠商加速在印度建廠的腳步。

據印度時報網站報導,富士康集團此前就已經與印度地方政府簽署協議,將投資50億美元在印度建廠。富士康的一名高管表示,根據印度政府最新的變化,富士康將會加速在印度投資建廠。

據外媒7月4日報導,中國家電製造商美的集團宣布計劃在印度浦那投資80億盧比(約合1.235億美元)建設家電製造工廠,該工廠預計2018年底投入營運,在未來五年中有望創造500個工作崗位。

今年6月,三星也宣布將投資7000億韓元(約合人民幣42.65億元),增加印度工廠的手機產能,據說目標是最早在2018年將手機月產能提高至1000萬部、冰箱產能提高至20萬台。

而中國手機品牌OPPO、vivo、金立、聯想、小米等公司均先後在印度製造業紮根,這場在印度加碼手機製造的競賽早已全面拉開。

「目前在印度設廠的手機相關企業近百家,未來3-5年,手機核心部件廠商也將逐步向印度遷移,印度手機產業鏈已經初具雛形。」在印度中資手機企業協會秘書長楊述成看來,印度很可能成為繼中國之後新型產業製造基地。

早在四年前,中國手機產業包括品牌商、代工商、零件配套商(電池、充電器)、包裝商、材料供應商等等,就開始紛紛開進印度,受到當地的歡迎。

除了手機製造業爭相涉足印度本土建廠,汽車業也在大舉進入。

特斯拉CEO埃隆·馬斯克就曾表示正在與印度洽談,請求在印度建立新工廠之前,暫時削減其進口關稅,因為印度海關會對進口的整車徵收60%-100%的高昂稅費。今年6月,上汽集團對外宣布正計劃開建其第一個印度工廠,上汽也或將成為第一個進駐印度的中國車企。

實際上,早在1995-2000年期間,韓國現代,美國的福特、通用,日本本田、豐田等汽車廠就已經開始在印度工廠生產汽車了。

因2000年後,印度政府取消了進口汽車數量限制和外資占股上限。這讓100%的外資汽車公司在印度成為可能,一時間引得傳統汽車製造商爭相進軍印度。

手機、家電、汽車廠商為何紛紛奔赴印度建廠?印度將給他們帶來哪些競爭優勢?

印度優勢:充足廉價勞動力+市場空間

不可否認的事實是,印度一直位居全球勞動力成本最低的國家前列,勞動力成本一直被認為是印度作為製造業基地的主要優勢。

對於勞動力密集的製造產業而言,35歲以下人口占比達到64%的印度無疑是最佳的製造基地。而且,印度25歲以下人口達到5.98億,可以保障未來20年內的勞動力充足。廉價、充足的勞動力,一定程度上也確保了手機廠商的低生產成本以及競爭力。

目前,印度人均國民所得只有1590美元,而手機的覆蓋率竟然不到20%。對於一個擁有超過10億人口的國家而言,這意味著有8億的市場缺口,而這還是包括更新換代的情況。

隨著印度的不斷發展,人均收入不斷增加,這意味著未來的市場增長空間將非常可觀。

汽車廠商對於印度製造的追捧相比手機而言相對較弱。原因主要是印度國民消費力不足。以印度本土第一汽車品牌是塔塔集團為例,該公司旗下的熱銷汽車塔塔Nano售價業只不過10萬盧布(約1.85萬人民幣)。

作為世界上人口最多的國家之一,印度市場的潛力是毋庸置疑的。更重要的是,印度本土的手機和汽車市場還處在比較落後的狀態。這樣的市場下,短期內汽車製造商只能通過廉價的勞動力來降低製造成本,但長遠考慮印度的汽車品牌遲早難以滿足用戶需求的提升。

此外,在規避了60%-100%關稅後,汽車品牌在產品售價上將獲得更多調控空間。

中國製造成本已接近美國

根據美國波士頓諮詢集團的調研數據顯示,「中國製造」成本已接近美國。該報告分析了全球出口量排名前25位的經濟體,以美國為基準(100),中國製造成本指數是96,簡單來說就是同樣一件產品,在美國製造成本是1美元,那麼在中國則需要0.96美元。

一是因為中國工人的薪資提高了,中國從2004年的4.35美元時薪漲到2014年的12.47美元,漲幅達187%。二是匯率,2004年至2014年,人民幣對美元的匯率升了35%。三是能源成本,中國的電力消耗,從2004年的7美元/千瓦時上升至2014年的11美元/千瓦時,而天然氣成本則從5.8美元/百萬英熱單位升到13.7美元,漲幅138%。

「改革開放以來,中國製造業占世界的比重從不足2%,上升至20%以上,創造這一奇蹟的重要原因,就是低成本優勢。1978年,中國勞動力月工資僅為美國的3%,也顯著低於泰國等亞洲鄰國。到了2015年,中國勞動力月工資達到美國的20%,泰國的145%。」武漢大學質量院院長程虹表示。

但這並不是最新趨勢,幾年前就已經開始出現,特別是中國的製鞋和服裝業已經大批遷移到越南,印度尼西亞,甚至孟加拉。

IDC全球機器人研究總監Jing Bing Zhang認為,隨著中國製造業的價值提升,工人的工資上升,低成本製造業正在逐步被擠出。

責任編輯: 楚天  來源:華爾街見聞 轉載請註明作者、出處並保持完整。

本文網址:https://tw.aboluowang.com/2017/0705/956633.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