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活 > 飲食文化 > 正文

中國首個「糖尿病飲食地圖」發布!看圖掌握餐後血糖管理之道

中國首個糖尿病飲食地圖發布

《中國糖尿病飲食地圖》通過生動活潑的科普形式分享了中國糖尿病患者飲食調研數據,倡導餐後血糖科學管理與糖尿病患者健康飲食的理念,從而從根本上改善血糖管理,預防糖尿病併發症的發生。

每年7月8日所在的一周是「餐後血糖7.8健康宣傳周」,7.8mmol/L是餐後2小時血糖正常值的上限,選在此周進行餐後血糖的宣教活動,是為了提升大眾,尤其是糖尿病患者和糖尿病前期人群對於餐後血糖的認識和重視,加深理解餐後血糖7.8mmol/L這一數值對於糖尿病診斷、預防和治療的重要意義。

中國糖尿病飲食管理現狀和教育項目(China Diet maNagement in diAbetes,簡稱China DNA)由白求恩公益基金會主辦,拜耳公司支持,於2016年正式啟動,旨在進一步了解和掌握中國糖尿病患者飲食現狀,有助於為糖尿病患者提供均衡膳食指導,進而實現餐後血糖達標。

項目專家組組長紀立農介紹,項目覆蓋了全國150家三甲醫院的500位臨床醫生,調研並記錄了超過三萬名糖尿病患者的飲食習慣,《中國糖尿病飲食地圖》就是基於患者飲食調研數據,通過生動活潑的科普形式展現中國糖尿病血糖控制和飲食特點,提升了醫生與患者對飲食管理的意識,為實現全面「抗擊糖尿病」打下了堅實的基礎。

「中國糖尿病飲食地圖」由「血糖地圖」「主食地圖」「果蔬地圖」和「飲食時間圖」四部分組成。

China DNA項目參與者北京大學人民醫院陳靜醫生介紹,該地圖從中國糖尿病患者的主食結構、進餐時間、果蔬補充等多方面反映了中國糖尿病患者在飲食上的自我管理現狀。

解放軍309醫院營養科主任左小霞認為,科學均衡的飲食推薦,對於每一個糖尿病患者或者老百姓來說,能夠輕鬆地看懂,容易記住、掌握,並最終應用更為重要。

餐後血糖作為糖尿病患者自我管理的重要指標之一,仍被大多數患者忽視。數據顯示,全國餐後血糖平均值遠超過7.8mmol/L這一上限。紀立農指出,這將會導致糖尿病風險,及相關心腦血管和腫瘤風險增加。

陳靜認為,糖尿病飲食教育不足,是餐後血糖控制較差的主因。調研數據顯示,僅有52%的患者受過飲食教育,33%患者從未接受。儘管接受這種教育的途徑非常多,但只有3%的患者通過營養師來定製飲食,21%的患者不控制飲食。

另外,平衡膳食寶塔知曉率僅為69%。92%的糖尿病患者不知道每天應該攝入的總熱量值。飲食教育需要患者、媒體、醫護以及營養師共同的努力。

不同省份蔬果攝入類型不一樣,總體而言,都較為單一。

選擇不同種類和顏色的果蔬,以獲得多種營養素:

黃瓜番茄等葉莖類、瓜果類蔬菜可適當多吃,含碳水化合物較高的蔬菜,如土豆山藥芋頭、藕、蒜苗、胡蘿蔔等可少用,或減少部分主食量而食用;

水果食用量為100克~250克,儘量選擇含糖量低的水果,比如小國光蘋果、木瓜草莓、柚子、檸檬、楊桃、楊梅、杏、酸梨、白蘭瓜、番石榴等;

食用時間為:兩次正餐之間(如上午10點,下午3點),作為加餐食用,最好不要在餐前或餐後立即吃水果。選擇在血糖控制較理想,病情穩定時攝入,一般是空腹血糖<7.0mmol/L,餐後血糖<10.0mmol/L,糖化血紅蛋白<7.5%的情況。

注釋:該地圖為儘量客觀展現調查結果,並未做過多數據上的修飾。在主食調查中,部分問題要求受訪者主觀回答攝入哪種主食多,因此這會與客觀計量算出的數據略有出入。例如上海雖然吃米較多,但餛飩確是不少上海人的早餐,因此上海人的餛飩攝入量要遠遠高於其他省份。

全國範圍內,糖尿病患者的飲食結構仍以碳水化合物為主,占總能量攝入的55.87%,蛋白質占總能量的16.41%,脂肪占總能量的27.72%。符合「中國居民平衡膳食寶塔」推薦的合理比例。全國主食豐富,但各省份主食偏好單一,南方好大米,北方愛麵食。

左小霞認為,糖尿病患者不僅要控制主食的量,更要平衡主食的結構:

一般每日主食量為200克~300克,肥胖者控制在150克~200克。食用多種糧穀類食物,比如大米、麵粉、玉米、大麥等可以換著吃,並注意粗、細糧搭配;

除了主食外,乳製品、肉類和果蔬的攝入必不可少。將餐盤想像成由三部分組成,分別放置蔬菜、主食和肉類,體積比例約為2:1:1;

糖尿病患者可謹記以下口訣:半兩糧食1斤菜,4兩水果1兩肉(豆),3兩牛奶1匙油,九十千卡記心頭。

大部分地區糖尿病患者進食規律。僅有個別地區有延後現象。陳靜強調,定時定量進餐,不僅可以對血糖控制非常重要,還能減少胃病等疾病發生。

責任編輯: 李冬琪  來源:生命時報 轉載請註明作者、出處並保持完整。

本文網址:https://tw.aboluowang.com/2017/0706/957724.html

相關新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