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活 > 史海鉤沉 > 正文

趙紫陽反戈一擊:鄧力群總書記夢落空

有人誤認為,趙紫陽的這封信是導致胡耀邦下台的重要原因。實際上,胡趙之間的不同意見,以及趙紫陽的一封信不是決定因素。反而是1987年趙紫陽對胡耀邦的批判,使中共總書記的大權沒有落入鄧力群手中。

1983年7月4日,趙紫陽、胡耀邦在中央書記處會議上(圖源:胡耀邦紀念網)

早在1984年6月28日,鄧小平與胡啟立談話,鄧小平說:「今天找你來,主要談談對耀邦同志的意見。耀邦同志有弱點,不僅是對郭羅基等人的看法上,最主要的是在堅持四項基本原則、反對資產階級自由化的問題上,表現比較軟弱。而作為黨的總書記,這方面的軟弱是根本性的缺點。如果我直接找耀邦,似乎過於嚴重了,同你談,你同耀邦比較熟,可以隨時注意提出你的意見和建議,耀邦是會重視的。」(《胡耀邦思想年譜》下,第1016頁)趙紫陽回憶,鄧小平的批評原話是:「對自由化採取這樣放任軟弱的態度,是作為總書記的根本弱點。」鄧小平及一些老人對胡耀邦完全喪失了信任。(《胡耀邦思想年譜》下,第1309-1310頁)

1986年12月30日鄧小平對胡耀邦攤牌,加上政治罪名。鄧小平說到上海合肥學生鬧事時說:「如果破壞社會秩序,觸犯了刑律,就必須堅決處理。凡是鬧得起來的地方都是因為那裡的領導旗幟不鮮明,態度不堅決。這也不是一個兩個地方的問題,也不是一年兩年的問題,是幾年來反對資產階級自由化思想旗幟不鮮明,態度不堅決的結果。應該說,從中央到地方,在思想理論戰線是軟弱的,喪失了陣地……領導態度堅決了就鬧不起來了。……傳說是因為黨中央裡面有個保護層。」(《胡耀邦思想年譜》下,第1298頁)公開表示了對胡耀邦的嚴重不滿,實際上認為胡耀邦不適於擔任總書記有根本性缺點,意味著「胡趙新政」將面臨悲劇命運,唇亡齒寒。胡耀邦倒下去,趙紫陽獨臂難支也難持久。

更令鄧小平憤怒的是,1989年5月趙紫陽抗命不從,不同意戒嚴出兵鎮壓學生運動,敢於不參加戒嚴大會。「六四」以後,趙紫陽一直拒絕檢討,使鄧小平處於尷尬處境,把這個製造六四慘案的後台老板的真實面目暴露於光天化日之下。因此,對趙紫陽採取了極為嚴格的軟禁16年的懲罰,只有蔣介石蔣經國張學良的處理手法相似,超過毛澤東對王明的處理。李登輝還對張學良放了一馬,鄧小平、江澤民一直把趙紫陽軟禁到臨終,又恨又怕,真是恨之入骨。

因此,從以上列舉的部分事實及初步分析看來,鄧小平要把胡耀邦打下去是早在1984年6月就表了態,作為總書記有「根本性的缺點」、「最主要的是在堅持四項基本原則、反對資產階級自由化問題上。」趙紫陽的1984年5月26日就黨的領導體制問題致鄧小平信,不是導致胡耀邦被罷黜的「最主要的」、「根本性的」問題。相反地,胡趙兩人在反對胡喬木、鄧力群的「清污」等問題上是一致的、相配合的。至於某些政策問題上和在經濟發展速度、個人批條子列項目等具體問題上,胡趙之間在工作上有不同意見,在同志間是正常的,也證明當時黨內還有民主氣氛。

趙紫陽說在批判胡耀邦會上,沒有落井下石,也沒有幫他說話。其正面後果是沒有讓總書記位置落到鄧力群手上。這是趙紫陽從大局與後果考慮而採取的一種政治鬥爭方式,是政治智慧,也有利於全黨。不必過分誇大胡趙之間工作上的分歧,而忽視胡趙與鄧小平之間的不同路線的鬥爭。應當說,重建新民主主義社會的十年新政,證明胡趙在重大路線鬥爭中是一致的、團結的、配合得很好的。

至於在歷次黨內鬥爭中,根據最高領袖表態認定某人為右傾分子、反革命修正主義分子,全體中央委員、政治局委員跟著違心地轉向,批判之、處分之、開除之,如1959年對彭德懷的處理,沒有一位中央委員(包括彭德懷)投反對票,1969年對劉少奇的批判與處理,只有陳少敏沒舉手。因為害怕扣上分裂黨的罪名,寧可違背事實與良心,寧可思想、政治路線上違反實事求是的原則,犯歷史錯誤,也絕對不在組織路線上犯錯誤。這是中共、蘇共和共產國際遺留下的悲劇性的傳統,也是蘇共、中共肅反擴大化、殘酷鬥爭、無情打擊內部的不同意見的同志的歷史,教訓了所有中央委員。政治上自我保護的本能,使人恐怖的政治統治手段比堅持真理、實事求是更為重要。

同時,應看到在這一類的政治鬥爭中被批判者的命運(如1959年的彭德懷、1974年的周恩來、1987年的胡耀邦、1989年的趙紫陽)已經被最高領袖所確定,但是,參與批判者的不同態度可以相當程度上決定自己的命運,而且很大不同,例如1959年張聞天、黃克誠為彭德懷辯護,最終被毛澤東打入「反黨集團」、「軍事俱樂部」;而林彪對彭德懷無限上綱,劉少奇說彭德懷「裡通外國」,則高升或保住職務。同樣地,1974年毛澤東拋出周恩來,批判周恩來外交上的投降主義時,周的悲劇命運不可能改變了,但是鄧小平對周恩來的尖銳批判,當一把手「別人可望不可即,你(周恩來)既可望又可即」,深得毛澤東之心,毛澤東說「我早就知道他會說話的」。於是鄧小平得以復出,委之重任。

這些歷史事實證明,批判者的命運掌握在自己手中,被批判者的命運掌握在最高領袖手中。因此,1987年趙紫陽批判了胡耀邦,確實使中共總書記的大權沒有落入鄧力群手中,而是與胡耀邦合作的趙紫陽被鄧小平指定為代總書記。胡耀邦的命運掌握在鄧小平手中,他下台是鄧早已決定的。但是繼任者是誰,鄧小平還在觀察、考驗,在這種激烈、複雜的政治鬥爭中,趙紫陽不可能選擇同胡耀邦並肩戰鬥、對抗鄧小平的立場,而是策略性地批判胡耀邦,包括為不少人詬病的將來合作不好「只有辭職」這類劃清界限的言詞,特別是薄一波在批胡會上拋出的1984年5月26日趙紫陽一個人簽名的信,信中建議鄧小平、陳雲「為我們黨制訂必要的領導制度」、「保持國家根本的穩定性和連續性、根本的首要的是在黨的領導體制上著力,才能真正解決問題。」

有人誤認為,趙紫陽的這封信是導致胡耀邦下台的重要原因。實際上,從前面的分析來看,鄧小平同胡耀邦的政治上、思想上、理論上、組織上一系列根本問題、路線問題的分歧是主要的深層次的原因,是鄧小平深謀熟慮的內心中早已做出決定的既定方針。胡趙之間的不同意見,以及趙紫陽的一封信不是決定因素,胡耀邦與陸鏗談話也不是他下台主要原因,只是鄧小平的一個發動批胡的藉口和合適時機而已。

但是,趙紫陽在這場批胡鬥爭會上的表現,包括趙說胡批資產階級自由化不力,不聽招呼,確實使鄧小平比較滿意。因此被鄧小平選中為代總書記,讓鄧力群坐了冷板凳。趙上台後,得到鄧小平同意,還撤消了鄧力群把持多年的中央書記處研究室。不過,趙紫陽對胡耀邦的批判使他自己內心有些不安,認為被人誤解,在軟禁期間為此對一些人作了相當多的解釋說明,對不當總書記無所謂,而對批胡時沒有為胡講話,也沒有對胡落井下石並不是無所謂。

實際上,不論趙紫陽批判不批判胡耀邦,對胡耀邦的命運是不起作用的,決定權在鄧小平手中。只是唇亡齒寒,胡耀邦下台,意味著「胡趙新政」衰亡,預示著趙紫陽悲劇開始。胡趙接連下台,是鄧小平編導的歷史悲劇的上、下集。

責任編輯: 東方白  來源:論胡趙十年新政 轉載請註明作者、出處並保持完整。

本文網址:https://tw.aboluowang.com/2017/0724/966670.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