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聞 > 中國經濟 > 正文

董明珠你的泡泡還可以吹得更大一點麼?

自從去年被「鐵娘子」董明珠看好之後,銀隆從原本一家原本並不知名的車企瞬間轉變成了「金鳳凰」,一邊是作為二股東的董明珠「強推」銀隆的造車之路,另一邊董事長魏銀倉也毫不掩飾其對於銀隆超高預期。

「格力電器當初計劃收購珠海銀隆時的130億元估值不算貴,業內有企業的正極、負極、隔膜、設備都是買的,都在國內和行業估值800億~1000億,與他們相比,銀隆的估值應該在8萬億、80萬億。」今年3月4日,在「格力智能裝備全球首發暨高峰論壇上」魏銀倉曾這樣表示。

但8萬億的估值已經是A股市值最大的公司工商銀行市值的5倍,是2016年中國GDP的1/9,所以魏銀倉有能有這麼大的口氣,完全是因為董明珠入主後銀隆便邁上了迅速發展的快車道。

抱上「董小姐」的大腿

翻閱銀隆的發展史不難發現,其從2009年成立到現在發展僅8年時間,在董明珠入主之前,銀隆是一家名不見經傳的小公司而已。成立之初以鋰電池的研發、生產、銷售為主,但並不具備核心的生產技術。2010年,珠海銀隆花了5750萬美元(約4億人民幣),收購了美國奧鈦53.3%的股份,這才使得銀隆逐步有了一定的技術實力,進而才有了其與董明珠之間的故事。

去年年初,剛涉足手機行業不久的「董小姐」便被爆出將涉足汽車行業的消息,緊接著董明珠徹底捅破了這層「窗戶紙」正式對外界協宣布了其將進軍汽車行業的決心,此時,不為人知的珠海銀隆開始逐步走進了公眾的視野。

伴隨格力與銀隆之間感情的升溫,格力也將收購銀隆的計劃提上了日程。去年10月底,格力電器曾召開臨時股東大會,溝通格力130億元收購珠海銀隆電動車業務的議題,但這一方案並未得到所有股東的支持,導致合作流產,董明珠因此大發雷霆,銀隆也因此登上了各大媒體的頭版頭條。

不過格力股東的反對並沒有打消董明珠涉足汽車行業的決心,在去年12月15日舉行的中國製造高峰論壇上,董明珠聯合王健林劉強東等好友以個人名義共同增資30億元,獲得了珠海銀隆22.388%的股權;此後的四個月內,董明珠又曾兩次增資,最新的股東名單顯示,董明珠個人持股比例達17.46%,位列珠海銀隆的第二大股東,持股比例僅次於廣東銀通投資控股集團有限公司。

得益於董明珠這一「明星人物」的影響,銀隆也邁入了快速發展的快車道,相關數據顯示,去年全年銀隆10米以上的新能源客車的銷量為4,257輛,占據了7%的市場份額,銀隆生產的純電動客車已經遍布到了全國近40個城市。

然而對於董明珠,僅造車並不能開發出銀隆所擅長的鈦酸鋰電池的價值。數據顯示,去年全年新能源客車(包括大客、中客、輕客)累計銷量為123,099輛,這樣局限的市場使得銀隆不僅將其產業擴展到了新能源乘用車、專用車等領域,更是將儲能市場的份額作為了自己的主攻對象。

正是在這樣的「方針」指導下,銀隆開始在全國範圍內拿地建廠,在不到一年的時間裡銀隆規劃出了成都、蘭州、天津、南京等7處再建(或準備建設)的生產基地,以及長沙、合肥兩處初步敲定的產業園,再加上銀隆原有的珠海、石家莊以及武安的生產基地,其在全國範圍內已經具備了11處生產基地。

畫大餅就能燒出未來?

據CNESA預測到2020年,國內儲能總裝機規模將達到14.5GW~24.2GW的規模,並且儲能電池更加看重電池的壽命和安全性能,這正好與銀隆所擅長的鈦酸鋰電池的屬性相吻合。

相關資料顯示,磷酸鐵鋰電池的循環壽命不超過3000次,壽命期限約為7~8年,而鈦酸鋰電池的循環壽命在25000次以上,壽命期限為30年上下,不難想像,鈦酸鋰電池將隨著國內儲能產業的興起而爆發,銀隆便是瞄準了這樣的市場機會,規劃出了龐大的產業版圖。

然而與產業版圖擴張相伴而來的便是嚴峻的資金問題,據《汽車公社(微博)》統計,目前銀隆正在建設的7處生產基地,總耗資已經達到了970億元(數據主要來源官網及相關媒體報導),這樣龐大的「資金缺口」,無疑是銀隆所將面臨的最大問題。

雖說銀隆的理想頗為豐滿,但其在短期內似乎並不能改善「資金難」的骨感現實。據相關媒體報導,中信銀行曾於今年5月給予銀隆集團授信276億元,其融資方案主要包括經營全周期的融資、項目貸款融資及股權融資類貸款,這也成為了董明珠及好友王健林、劉強東等30億入主銀隆之後被爆出的唯一一次融資經歷。

同970億的資金漏洞相比,中信銀行276億元的貸款並不能滿足銀隆的資金需求,銀隆也打起了登陸A股市場融資的算盤。據廣東省證監局網站顯示,銀隆已於5月17日在廣東省證監局辦理了輔導備案登記,輔導機構為招商證券股份有限公司,這直接透露出了銀隆想要上市融資的野心。

「目前,銀隆的估值約在130億左右,倘若其順利上市,市值應該會在300億元上下。」有業內分析師曾這樣預計。倘若按照銀隆市值300億的規模進行計算,並且全部進行股權質押,銀隆距離其970億的產能布局仍然存在較大的資金缺口。

當然,就目前來說,銀隆還不是上市公司,其並沒有定期公布財務狀況的義務,但這似乎並不能掩飾其跨度過大而導致的資金問題。從這裡看來,如今的銀隆與此前迅速擴張的樂視頗有幾分相似,但誰都不希望樂視的故事在銀隆身上重演。

責任編輯: 唐冬柏  來源:汽車公社 轉載請註明作者、出處並保持完整。

本文網址:https://tw.aboluowang.com/2017/0820/980756.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