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聞 > 中國經濟 > 正文

林毅夫開出一張「東北經濟藥方」 批評者怒噴:「把吉林往火坑裡推」

林毅夫團隊為吉林乃至東北經濟開出一劑猛藥,引發巨大爭議。他們建議吉林「先發展輕工業、再推進重工業」。對此,一些人士批評稱,林「缺少常識」,「不懂東北」,發展輕工業是「把吉林推進火坑,將貽害百年」。

關於如何振興東北,近些年來一直是經濟界持續不斷的討論議題。而經濟學家、前世界銀行副行長林毅夫率領研究團隊開出了一劑猛藥,卻引發了巨大爭議。

林毅夫領銜的北大新結構經濟學研究中心課題團隊與吉林省發改委聯合課題組近日發布了30多萬字的重磅報告《吉林省經濟結構轉型升級研究報告》(徵求意見稿)。

這份報告強烈建議吉林「先發展輕工業、再大力推進重工業」,提出別再「加長避短」,而是應該「揚長補短」,建議發展勞動力密集型產業,即建議發展輕紡、家電、電子。報告還認為,吉林的根本問題不是營商環境差,而是違背比較優勢的產業結構導致的投資報酬率低,這與其他人士普遍認為的吉林乃至東北經濟問題的根源是體制機制的觀點截然不同。

對此,以前銀河證券首席策略分析師孫建波為代表的批評者怒批林毅夫「缺少常識」,稱在供給側改革背景下,發展輕工業是「把吉林推進火坑」,林的藥方「完全不可理喻」。他認為,「吉林要把自己的優勢產業進一步做大做強,才是正道。」

隨後,林毅夫團隊成員付才輝當晚就做出回應,稱「評論人士只是道聽途說,並未見到《吉林報告》的完整版」,同時列舉種種數據維護團隊立場和觀點。

孫建波此後也再度展開措辭激烈的反駁,稱發展輕工業「將貽害百年」,並且強調「東北萬萬不可先去補短,要集中精力做強優勢產業」。

在此期間,中國人民大學區域與城市經濟研究所教授張可雲、上海財經大學經濟學院教授田國強、中國社會科學院金融研究所公司金融研究室研究員張躍文等學者紛紛參與了這場爭辯。

「吉林藥方」

《吉林省經濟結構轉型升級研究報告》主要觀點如下:

一、病症

數據顯示,東北增速大幅下滑主要表現在第二產業尤其是工業上,吉林也不例外。

這表明,2003年-2016年的第一輪東北振興戰略採取的是「強化違背比較優勢的趕超戰略型振興政策」,而非「遵循比較優勢型振興政策」。

結果就是,第一輪「振興東北」戰略使企業陷入「經營困難—政府『輸血』—企業進一步擴張—利潤下降—經營困難」的怪圈。

二、對策

過去振興東北的戰略思路是側重「加長避短」(提升重工業忽略輕工業),如今,東北與吉林如何「揚長補短」才是其轉型升級根本。

解決東北問題的根本出路在於從「違背比較優勢型趕超戰略」轉軌到「遵循比較優勢型發展戰略」。

1、先輕後重

符合比較優勢的工業化順序必須是「先輕工業充分發酵才可以大力推進重工業」。

吉林省過去以及現階段主導型的比較優勢產業應該是勞動力密集型產業。

林毅夫建議發展輕紡、家電、電子,即「吉林省輕紡工業提振計劃」工程、「長春-天津電子資訊產業聯合轉型升級計劃」工程、「吉林-廣東家電與電子資訊產業智能化升級計劃」工程。

2、重視輕工業不代表放棄重工業

吉林省繼續做大重工業裝備製造業,建立五大產業集群等措施。五大產業集群分別為:大農業產業集群、大健康產業集群、現代輕紡產業集群、現代裝備產業集群以及以新能源、新材料與新一代資訊技術為核心的融合型產業集群。

三、結論:重回兩位數增長不是奇蹟

吉林省目前完全可能挖掘出1.2—3.6個百分點的新增長點,吉林省的經濟增長完全有潛力回「8」沖「10」。我們對吉林省未來的增長潛力充滿了信心。

首輪交鋒

《吉林報告》發布後,現任中閱資本總經理孫建波隨後發文《林毅夫要把吉林帶到坑裡?東北發展該發揮比較優勢還是補短板?》予以反駁,類比稱當年俄羅斯和東歐試圖效仿玻利維亞採用休克療法,但一敗塗地。

1、駁斥優先發展輕工業——「林毅夫團隊缺少的不是理論,而是常識」

孫建波反問稱,東北承接這些產業(輕紡、家電、電子)的比較優勢是什麼?是人工更廉價?產業工人更熟練?氣候更適合?還是物流更便捷?

他表示,光是一年那麼多時間段冰天雪地不能開工生產,成本就不知道要比東南沿海地區高多少。東北也不具備承接這些勞力密集型製造的基本條件,沒有廠商會選擇東北來為其配套,也沒資本和越南、馬來西亞、中南美等地競爭。

2、質問——「東北發展輕紡、家電和電子,必然是死路一條」

孫建波表示,林毅夫說希望報告有利於吉林認清自身的比較優勢,那麼,「說好的比較優勢呢?林毅夫團隊怎麼沒指出來?」

林毅夫團隊稱,課題組在歷時一年的調查研究過程中得到了吉林省和地方政府、大學院校、數百家企業的鼎力支持。對此,孫建波稱,「這一年的調研啊,不知道耗費了多少銀子。花錢倒不打緊,如果東北的發展方向錯了,東北在新一輪競爭中將錯失一個時代。」

3、兩個致命錯誤——「林毅夫給東北開的藥方,我也不知道他是怎麼想的。完全不可理喻。不可想像這是一位大經濟學家提出的。」

孫建波認為,林毅夫犯了兩個致命錯誤:一是把吉林和東北當成一個國家而且是大國經濟來診斷;二是不尊重經濟發展邏輯。

「在當今全球已經進入人工智慧發展前夜,中國經濟已經進入高鐵時代的今天,你叫東北從承接輕紡、家電、電子起步,你覺得尊重了經濟發展的邏輯了嗎?我怎麼沒有看到韓國、中國台灣等地實施經濟追趕的時候搞輕紡呢?」

4、東北真正的問題

孫建波稱,投資圈有個共識——投資不出山海關。這不是說東北沒有輕紡、家電和電子,而是說東北普遍存在著企業家忽悠、政府刁難企業、政策朝令夕等現象,行政干擾企業等現象。這就必然產生普遍的業績虛假和商業模式不可持續的問題。

他認為,東北問題「不在產業結構,而在制度和文化」,特別是「政府的官場理念問題」。

孫建議,東北應該發展的是生態旅遊、健康養生、特色物產,真正的比較優勢是糧食農業、中醫藥材、精密儀器和機械等工業、軟體產業、區域金融。

隨後,北京大學新結構經濟學研究中心研究員,吉林課題研究執行負責人付才輝發文回應,一一予以駁斥。

對於孫建波質問的比較優勢,付才輝稱,團隊提出的「吉林省可以疊加大農業、大健康、現代輕紡……為核心的融合型產業集群等五大萬億量級符合其潛在比較優勢」。

付才輝還表示,《吉林報告》的建議是揚長補短而非只發展輕加工業不發展其他產業,「評論人士只是道聽途說,並未見到報告完整版,居然也把我們的結論作為批評我們的依據,有點不思其解。」

他稱,孫建波文章也認為吉林由於緯度高不能發展輕加工業,並以北歐為例,其實這是他對北歐的情況不熟。至於孫建波認為吉林冬天天寒地凍有半年不適合生產輕工產品,這顯然不是事實,因為這些產品是在工廠里生產而不是在露天的地里生產。

另外,孫建波的文章也提出「我怎麼沒有看到韓國、中國台灣等地實施經濟追趕的時候搞輕紡呢?」——這顯然也與歷史事實不符,日本和亞洲四小龍正是通過大力發展輕紡行業積累資本之後才升級到重工業以及現代科技行業的。

關於孫建波批評稱東北不應發展輕工業,付才輝稱,報告中提出的是現代輕工,不同於傳統簡單的輕工業,承接江浙輕紡工業的轉移也需要發揮吉林省裝備製造業的比較優勢,進行技術裝備改造以及產品質量升級,即轉進。這意味著吉林省還可以發揮重工業的基礎反哺輕工業,與此同時也促進重工業的發展。他稱,大力發展現代輕工業,不但可以吸納農業剩餘勞動力,還能促進生產性服務業的大力發展。

付文輝寫道:「那些墨守成規地認為東北應該堅持重工業分工而東北沿海應該堅持輕工業分工的思想,事實上還停留在計劃經濟年代。」

再次交戰

對於付文輝的駁斥,孫建波毫不手軟,二次發文開展激烈「口水戰」。

孫建波稱,揚長補短的建議不能適用於東北:

揚長,是沒有疑問的。但如果東北要先補短,然後再揚長;或者同步補短,就危險了。以下三個因素決定了東北不能發展輕紡、家電等產業來補短板。這些產業無論多麼弱,都萬萬補不得。

1、東北不是獨立的國家,是中國的一個地區

一個國家產業門類要相對齊全,但東北是一個地區,作為中國的一個地區,要在中國的地區之間,形成高效率的分工。

2、東北塌陷,但並非不如1980年代的東南沿海

東北要崛起,也並非要從東南沿海的1980年代起步。那個時候,大家都是一窮二白,輕紡、家電、電子,是中國的高端產業。由於中國的廉價勞動力因素,在國際上也很有競爭力。但今天的東北,如果再做這些產業,毫無競爭力可言。勞動力成本遠遠高於越南、非洲等國家,與國內河南、四川等地相比也無優勢。這些產業的製造遷移,已經完成了從東南沿海向大陸或海外遷移的過程。今日再提,毫無意義。

3、輕紡等產業不能幫助東北完成原始積累

能夠換錢的初級產業,一定是有比較優勢的產業,也就是本國或本地的成本更低的產業,這樣才有錢掙。

試問,東北要是發展輕紡、家電、電子,成本會比目前成熟的那些產業集群更有優勢嗎?一定能在競爭中勝出嗎?如果不能,是虧錢呢?還是掙錢呢?如果靠政府補貼來活命,地方政府發展這些產業又能得到什麼呢?

如果東北要靠輕紡、家電、電子等產業來掙錢打基礎。花誰的錢來招商引資呢?如果是花中央財政的錢,為何中央財政不直接補貼東北的優勢產業呢?如果花自己財政的錢,不要忘了,這是一筆虧本買賣,如何實現原始積累?

孫建波認為,要發展,要發揮長板效應。一個地區是否有競爭力,只看最強勢的產業,根本不用看短板。因為只要長板足夠強,不用自己「補短板去生產」。

他重申,「東北的塌陷,是因為東北經濟沒有規則。」而這,「也許也是因為資源太多了,沒必要和商人講道理,愛來不來。這也是一種資源詛咒。」

因此,「東北發展,也不是單純產業規劃能解決的,關鍵還是優秀的企業家不願意來。」

爭議四起

除了孫建波,其他學者也參與了這場火爆的論戰。

前長春金融高等專科學校任黨委宣傳部負責人宋常鐵贊同孫建波的說法,「林毅夫團隊缺少的不是理論,而是常識。」「報告對東北產業規劃的指導讓人大跌破眼鏡。」

宋常鐵稱,林教授團隊報告問題的要害是:對東北地情的陌生,對東北歷史的陌生,以及對新時期國內各地產業競爭現狀的不清楚。他稱,東北本來輕工業就很發達,是學者們不懂東北經濟史。早在民國時期,東北的輕工業就已經很有規模了。

對於林毅夫提出的東北農村人口可以成為潛在的發展勞動力密集型輕工業的來源,宋常鐵稱,國家給東北最核心的產業定位就是農業和環境保障,就讓你種地、放牧。國家壓給東北農民的糧食種植任務也從不見鬆綁。所以,「東北搞輕工業姑且不論產業基礎,即使在農民工資源上已經不具有優勢。」他還表示,無論從原材料、物流,還是氣候,東北得勞動力和技術優勢並不突出。

至於東北經濟的根本問題,宋常鐵也將矛頭指向了體制問題。他稱,長期高度計劃色彩的經濟體制使東北沒有了民營經濟的社會氛圍和生長空間,「算到2003年,計劃經濟的影響比長三角至少多了25年,比珠三角至少多了39年。東北經濟落後直接因素主要就在於此。」

中國人民大學區域與城市經濟研究所教授張可雲則把吉林該不該發展輕紡工業等問題,上升到了「分析老工業基地問題究竟適用何種理論框架」的高度。

張可雲提出,林毅夫團隊使用的新結構經濟學是在比較優勢理論的基礎上的一種改進,但比較優勢理論適用於分析發達區域與落後區域的分工與發展問題,而不適用於分析膨脹區域與蕭條區域。老工業基地屬於曾經高度輝煌過,之後衰落了的蕭條區域。

上海財經大學經濟學院教授田國強則對《吉林報告》中「吉林外商投資較低的根本原因不是營商環境差,而是違背比較優勢的產業結構導致的投資報酬率低」的觀點提出質疑。田國強認為,更重要的是需要進行體制機制方面的改革,形成有利於激發人們創業、創新的制度環境才是最重要的,而不是具體的指導。

中國社會科學院金融研究所公司金融研究室研究員張躍文也表示,吉林目前最缺乏的是讓關鍵生產要素有效結合併且發揮效益的土壤和環境,「吉林經濟問題源於非經濟因素」,請政府加快「自我改革」,為企業和創業者鬆綁。

責任編輯: 楚天  來源:華爾街見聞 轉載請註明作者、出處並保持完整。

本文網址:https://tw.aboluowang.com/2017/0825/983555.html

相關新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