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活 > 心靈之燈 > 正文

想改變自己的人 大多死在這三條上

作者:

人們每天起床後都會做一件事。他們會告訴自己總有一天要改變自己的生活,可沒人付諸行動。——《城中大盜》

一個人究竟能不能改變自己?

我的答案是:能,只要付諸行動就好。

來找我的來訪者,有幾位在第一次諮詢時,就問了我同一個問題,樣子都是一樣那麼迫切擔憂,他們問我:

「人的人格還能改變嗎?我還能改變嗎?」

我想,不只是要在心理諮詢中尋求改變的來訪者,很多很多人,當處於不滿意的生活現狀、面對不滿意的自己時,首先想到的都是:

「我一定要改變!」

而幾乎與此同時,大家內心也會湧現擔憂和懷疑:

我可以改變自己嗎?

很多人,想改變而不能,想行動做不到,總是患得患失、瞻前顧後、困難重重。

我認為,這種困難當然是存在的:一個人有想改變自己和生活的想法,到付諸行動之間,的確隔著一段距離。

這段距離,就是——自己。

阻止我們改變的最大敵人,正是我們自己。

如果逾越不了自己內心的這三關,談不上「真正的改變」。

1.你,害怕改變後的自己不被他人接納

想變,從來就是一種很個人的,很本能的自我想法。

但是你周圍的人,是否歡迎或者接受你的改變呢?不一定吧。

如果說,你的改變動了別人的奶酪,你也就不得不站在那個人的對立面了吧。

「我是家中的姐姐,我想改變的是,我不想再為我那個不上進的弟弟買單了,可是這麼多年,我父母一直覺得我就應該照顧他,我覺得很為難,真的很想改變這種模式了,是不是我就必須要和父母劃清界限?」

「我是做銷售的,做得不錯收入也可以。領導很器重我,打算調我去分公司做負責人了,按理說,我應該高興,應該繼續努力,珍惜發展的機會,可是我一天到晚要對著那些客戶假笑、一天到晚高鐵飛機,我想到這些我就要吐了,每天掙扎很久才能從床上爬起來,當然我睡眠也不好,我覺得人生沒有希望了,可是我不知道我該幹什麼,我能辜負特別看好我的領導還有擺在面前的機會嗎?」

對於想做出改變的姐姐來說,如果一旦不再無條件給不長進的弟弟買單,那麼一貫在這個位置的她,恐怕很難得到父母的理解和接納。

「即使你們不理解我,覺得我是個壞女兒壞姐姐,我也要堅持我的想法。」——沒有這樣的覺悟,要改變是不可能的。

不想做銷售的人,卻在銷售的崗位幹得很突出,而得到領導的賞識和栽培,這在別人看來是很幸運的事情,恐怕家人也是這樣認為的,但是只有自己知道,我是一個怎樣的人,我是否真的喜歡這份工作。

調去分公司做負責人這樣的機會,或許對一百個人的裡面的九十個來說,都是好消息,但是它不會對所有人都是好消息,你就是少數或者個別,不喜歡銷售卻可以把這件事做得好的人,那麼你是否能選擇另一種人生,拒絕這個機會?

「即使領導覺得我不識抬舉、父母覺得我不可思議,即使得不到別人的支持和理解,我也要堅持表達我其實一點也不喜歡做銷售的真實想法,這個世界還有其他適合我的工作。」——如果沒有這樣的覺悟,要改變也是不可能的。

一方面想要改變自己,做出新的選擇,對自己的生活進行調整,以新面貌或者一直被隱藏的真實自我示人;

但另一方面,又害怕改變後的自己,做出了新選擇的自己,表明了真實想法的自己——會被別人拒絕、得不到接納、得不到理解,

於是久久無法下定改變的決心。

一個人想要自我改變的同時,一定要自己周圍的世界保持原樣是不可能的。

你變了,你的世界也會隨之改變。

曾經喜歡你的人,或許會不再喜歡你,曾經屬於你的機會,或許會消失,

但,曾經不喜歡你的人或許會因為你的改變而喜歡你,曾經不屬於你的機會,或許因為你的改變而成為了你的機會。

我們的舊世界會破碎,這樣才能形成一個新的世界。

所以改變一定會伴隨部分的不接納不理解,離開和斷裂。

認清這個真相,才有可能克服你給自己製造的無法逾越的畏懼。

2.你,離不開慣性的舊模式,又害怕改變後的不適感

有的時候,我們對自己說,我一定不要現在的生活,我一定要改變自己了!

發出這樣的宣言後,我們又躺回原地蒙蔽雙眼,繼續過著那個自己號稱一定要「拋棄」的舊生活。

為什麼會這樣?

因為「舊生活」裡面有我們的安全感,雖然生活不那麼好,可是它充滿了熟悉的氣息,讓我們感到安全。

在這種滾動了幾十年的慣性里,想要做出改變,的確需要你有主動的覺察,並且要拿出力量和勇氣。

有的人發覺自己幾十年,從小時候到現在三十多了,都是活在父母的指責里,所以自己也價值感很低,做什麼都喜歡和別人比,想要得到他人的讚許,所以無法表露自己的真實意願,為自己而活。

「我想要改變這樣的自己。」

但是困難,相當一部分恰恰來自於,其實你的自我有一部分「捨不得」離開那個「討好父母的你」。

考完試背著書包拿著一百分的考卷大汗淋漓地跑回家,只為看到父親或者母親讚許地點一下頭,回報你一個笑意的那個童年的你,你捨不得放下他。

活在潛意識形成的模式里,活在那樣的一種慣性里,雖然有缺失,有創傷,卻是你習慣了的,屬於你的,一種有安全感的生活。

糟糕的婚姻也是如此。

有的人很不喜歡在婚姻里已經沒有底線的自己,想要改變早已變了味的婚姻,做出一個最終的處理,可是一拖就是十年,還要拿小孩當做自己無法改變的擋箭牌。

其實,「我」這次詞裡面,對於傷痛或者創傷,也會有慣性地眷戀。因為你熟悉了這種傷痛、屈辱和創傷的體驗,即使你改變的心願即刻得到滿足,給你換成一個新的世界,你的本能里還是有恐懼的。

也就是說,過去的生活里,雖然有很多不好的地方,不好的感受,但是不好的感受也會匯聚成一種熟悉的味道和模式,給予你某種安全,增強你照舊下去的慣性,讓你產生一種你或許察覺不到的想法:

「舊的熟悉的即便不好,也好過新的未知的世界。」

這種想法在你的潛意識裡,不斷循環發揮作用。

所以你的一部分自我想要改變,改變令人不滿意的生活,停止那些不好的體驗和創傷的重複,但你的另一部分自我,卻一直在說「不要改變,一切照舊才是最好最安全的。」

所以要察覺那一部分的自己。不要覺得那個自己太軟弱太不勇敢就逃避他掩蓋他。

我的一個來訪者,結束了二十年的婚姻後,找到我諮詢。

她說:「我離婚的時候很乾脆就離了,是我主動提的,可是我覺得我很難適應現在的生活,當我最近每天一個人回到家,那個時候我就很茫然,也很孤獨。我甚至懷疑我的改變和決定是不是錯了」。

我們進行了幾次諮詢,一個多月後的她走過了那個「改變不適期」的階段,判若兩人,煥然一新。

心理諮詢當然發揮了作用,但是人有走過「改變不適期」的本能力量。如果遇到了挑戰,這種自我強大的力量,會被激發出來。

走出舊的熟悉的生活模式或者思維模式,我們因為停止了慣性的生活、離開了有安全感的環境,肯定會有不適感,痛苦感,這絕對會是一段難熬的時期。

但不代表你沒有力量走過去。

人的意識,是很神奇的。

如果你其實對改變舊生活走向未知的恐懼真的特別大,不管你怎麼對自己掩飾,讓自己察覺不到那種恐懼,和對過去的留戀,你的意識還是會自動生成各種阻止你改變的「合理化」理由,讓你「合理的」無法做出改變,以達到你內心「停留在過去」的願望。

所以我們常說要看到自己的真相。對於改變,尤其如此。

你真的想改變舊的生活和你自己了嗎?

你真的能夠告別這種舊模式下你熟悉的安全感嗎?

你對未知真的做好準備了嗎?還是其實充滿了畏懼和惶恐?

不回答這些問題,你的一部分自我,就會不斷阻止你的改變。

3.你,說的「改變」其實都是在期待別人的改變

如果你說的改變,其實說來說去,說的是別人的改變,那麼你和你說的「改變」之間,就不僅僅隔著你的思想和行動之間的距離,還隔著你和另一個人的距離。

他人即地獄,所以這幾乎是不可逾越的距離。

「我特別不滿意我的生活,我的婚姻,可是我和我老公說了很多次了,我跟他談心,我跟他講道理,我也跟他講後果,我試過威脅他,我甚至也提過離婚,但是他都無動於衷。他就是每天晚上都要玩到三更半夜回來,回來還要抓著手機和別人搞曖昧,我覺得我真是對這種狀態忍無可忍了,很難受,很想改變。可是怎麼改變呢?」

我可以感受到她對生活強烈的不滿,以及那種難受煎熬的心境,可是她說的「改變」,其實不是自己的改變,而是深切期待著別人的改變,可以讓自己的生活不費吹灰之力的變好

——期待伴侶改變、期待父母改變、期待領導改變、甚至期待社會改變。

改變從來都是痛苦的,不適的,要付出代價的,充滿考驗的。

為了迴避痛苦和不適,「如果別人改變了,我們就不用改變」,這是很多人的想法貪圖簡便的真實想法。

可惜大家都這樣想,那麼誰也不會去改變,不好的關係於是就糾纏在一起,一起難受,大家都抱著以不變應萬變的態度,人生倏地一下就過去了。

這樣活也不是不可以。看你想要怎樣的人生。

不過,不畏懼那種改變的痛苦的人,就是可以活得自由和瀟灑,就是可以擁有自己的人生。

我們稱這樣的人為「強大的人」。這是一種活法。

這也是公平的。在我看來,這個人,他承受了改變的痛苦、付出了取捨的代價、告別了給予自己安全感的舊生活、頂住了他人不接納的孤獨,給自己力量,堅持走下去,最終形成了新的自己和人生。

有付出有收穫,很公平。

改變,並不是誰一定可以,誰一定不可以,或者誰拿了「改變」這條隊伍里靠前的號碼牌就能輕而易舉。

它對誰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情。

因為它需要你跨越自己內心的關卡,需要你移除你自己設置在那裡的阻礙。

當我們說到「改變」,好消息和壞消息都可以用一句話概括:

「你決定了,在你改變的想法和付諸行動之間的路程,是多遠的距離。」

結語

人的腦袋裡面,總是有很多種聲音。

每天起床,你做與不做,改與不改,都會有支持和反對的聲音。

我們需要去思考、有意識地整理。

搞清哪些聲音是你自己的,

哪些聲音是他人的、社會的、原生家庭的,

哪些聲音是在你內心深處迴響了很久的,一直召喚你去面對的。

你需要將這些聲音整合,最後將大腦里雜亂無章的聲音漸漸變成一種強有力的聲音,讓其他的都成為漸漸微弱的背景音。

你的力量就不再被「做還是不做」的自我爭鬥消耗,而是指向一個明確的努力的方向。

從而做出你的改變,有意識地定製你的人生。

責任編輯: 李冬琪  來源:壹心理 轉載請註明作者、出處並保持完整。

本文網址:https://tw.aboluowang.com/2017/0826/984095.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