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聞 > 軍政 > 正文

金融時報:朝鮮核試激怒北京 鷹派對朝聲音漸強

隨著朝鮮核武器和飛彈計劃的升級,中國「專家界」同情朝鮮的聲音已漸漸消失,反之,主張對朝強硬的鷹派群體正在壯大。

「對朝鮮的制裁仍缺乏力度和全球性,」北京中共中央黨校教授張璉瑰周二接受採訪時說,「這些制裁不起作用,也不夠強力。」

不久以前此類觀點還會被公開打臉。在今年4月的一次新聞發布會上,當記者提到張璉瑰支持制裁的觀點時,中共外交部答覆稱:「關於這些問題,你應該只聽中國政府的說法。」

但如今,鴿派聲音正在被削弱,雪梨大學(Sydney University)教授詹​​姆斯•賴利(James Reilly)表示,「這一群體正在萎縮,而認為加強制裁是個好主意的群體正在擴大。」賴利即將出版一本關於中國經濟管理的書。

今年4月,中國的民族主義官方報紙《環球時報》也成為了支持制裁的鷹派。該報在一篇社論中提出要限制對朝鮮的石油供應,但並不支持實行全面禁運。上周日朝鮮最新核爆後,該報稱更嚴厲的聯合國制裁「不可避免」。

南京大學國際問題研究院院長朱鋒在7月的美國《外交》雜誌上表示:「現在是中國徹底從全局出發,封堵所有裂縫,從而向朝鮮發出明確信號的時候了。」

這些專家之間的辯論,幾乎是中國國內針對這個最重大外交政策問題之一僅有的公開討論。社交媒體上提及朝鮮的內容會被審查,報紙也只能引用最官方的聲音。至於官方是如何思考的,外界完全無從知道。

多年來,中國政府一直支持聯合國對朝鮮逐步加大的制裁,同時壓制著華盛頓方面希望採取更多懲罰措施的願望。

朝鮮約90%的貿易是與中國進行的。中方認為進行更嚴厲的制裁或將引發社會危機或者朝鮮政權垮台。雖然很多西方人會為這樣的結果歡呼,但對中國而言,這意味著本國邊境上發生一場人道主義災難以及失去一個關鍵的緩衝國(如果朝鮮半島統一的話)。許多專家都贊同的觀點是,經濟發展會讓朝鮮變得不那麼好戰,同時變成一個更友好的鄰居。

當中國去年對平壤實施更嚴厲的制裁措施時,一些專家公開質疑這種做法。延邊大學教授張壽(音譯)在一篇學術論文中形容朝鮮是一件「武器」,是一塊「中國可以用來與美國等國打交道的籌碼」。

中國社會科學院副研究員王俊生主張「利用各種方法促進中朝共同發展」,包括增加對外援助、歡迎平壤加入北京主導的亞洲基礎設施投資銀行(AIIB)。

中共外交部下屬智庫——中國國際問題研究院的崔磊在新加坡一家報紙上發表文章稱,朝鮮應該被允許加入核俱樂部。「堅持不承認朝鮮擁核似乎已無必要,」他寫道,「我認為,可以考慮採取印巴模式,默認朝鮮的擁核事實,但不給予其合法地位。」

如今,專家聲音的變化似乎預示著一種轉變。加州大學聖迭戈分校二十一世紀中國研究中心主任謝淑麗(Susan Shirk)在朝鮮最近這次核子試爆之前表示:「在那些準備拋棄平壤的學界人士與仍試圖通過不施加太大壓力維持與金氏政權關係的政府之間,分歧越來越大」。

然而,沒多少人幻想專家的勸告聲將會左右中國政府的想法。韓磊提醒說:「決定因素是政治,而非專家觀點。」

俱菲(Sherry Fei Ju)補充報導

責任編輯: 李華  來源:FT中文網 轉載請註明作者、出處並保持完整。

本文網址:https://tw.aboluowang.com/2017/0908/990552.html

相關新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