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活 > 史海鉤沉 > 正文

揭秘鄧小平陳雲十七年內鬥黑幕 鄧以慘敗收場

—一山豈能容二虎:鄧小平陳雲十七年政治角力

作者:
鄧小平和陳雲勢均力敵,互相制衡,誰也推不倒誰,誰也離不開誰。一些重大問題,需要兩人都同意才行得通。所以,中國改革年代的政治力量呈雙峰狀態。由於鄧小平是實際上的一把手,這個山峰稍高一些。

鄧小平陳雲,粉碎四人幫後,中共僅存的兩位第一代領導核心成員,如雙峰對峙構成中共第二代領導核心的雙核。雙頭政治,雙峰政治,在有著一山不容二虎傳統的中國,是少有的。鄧小平和陳雲勢均力敵,互相制衡,誰也推不倒誰,誰也離不開誰。一些重大問題,需要兩人都同意才行得通。所以,中國改革年代的政治力量呈雙峰狀態。由於鄧小平是實際上的一把手,這個山峰稍高一些。鄧小平的隊伍中有胡耀邦趙紫陽、萬里、胡啟立、習仲勛、李昌、周揚、喬石、項南、任仲夷、田紀雲以及一大批支持改革的幹部。陳雲的隊伍中有李先念、宋任窮、姚依林、宋平、王震、余秋里、胡喬木、鄧力群等左派以及黨國元老中若干人士。

鄧小平與陳雲

世界注目的中國經濟體制改革,從上世紀70年代末發端,到現在整整進行了25年。在這25年中,伴隨著經濟體制改革的是滾滾的政治風雷。中國改革年代的政治鬥爭,波瀾起伏,左衝右突,撲朔迷離,局外人難以探尋其究竟。其實,只要抓住一條總的線索,就能把握其要領。

毛澤東逝世後,中國有兩個急待解決的問題:經濟上貧困,政治上專制。解決這兩個問題的辦法是經濟體制改革和政治體制改革。毛澤東逝世後,有四股政治力量企圖按自己的意願選擇中國未來的道路。

第一種選擇是,政治和經濟都維持毛澤東晚年的路線,即堅持無產階級專政下繼續革命和計劃經濟體制。毛澤東逝世之前,江青等人以毛澤東的衣缽繼承者自居。他們是「文化大革命」的積極支持者,也是無產階級專政下繼續革命學說的積極支持者。

粉碎「四人幫」,使堅持「無產階級專政下繼續革命的理論」的政治力量大為削弱。我們要肯定粉碎「四人幫」給中國歷史帶來突破性的重大影響,但是,粉碎「四人幫」的人,並不一定都反對「無產階級專政下繼續革命的理論」,更不一定都反對計劃經濟體制。1977年2月,華國鋒提出「凡是毛主席作出的決策,我們都堅決擁護。凡是毛主度的指示,我們都始終不渝地遵循」。1977年5月,他在《人民日報》上發表文章《把無產階級專政下的繼續革命進行到底-學習第五卷》(1977年5月1日《人民日報》)。這表明,華國鋒堅持第一種選擇。

顯然,這種選擇不能解決中國當時急待解決的貧困和專制的問題,因而違背了時代的需要。經過以鄧小平為代表的改革力量的不懈鬥爭,「兩個凡是」受到批判,華國鋒被迫下台。汪東興、吳德、紀登奎、陳錫聯、李鑫、郭玉峰等「凡是派」也作鳥獸散。堅持第一種選擇的政治力量已經失敗。但是,他們還有一些支持者,他們的思想影響還存在,他們的影響附著在第二種選擇之中,有時成為第二種選擇的同盟軍。

第二種選擇是,政治上堅持社會主義制度,堅持原來的意識形態,堅持中國共產黨的領導和無產階級專政;經濟上走50年代的路。持這種態度的人們的主張是:放棄毛澤東晚年的路線,回到50年代。他們認為,第一個五年計劃是成功的,只是「大躍進」搞壞了,以後又接著「四清」、「文革」,使得計劃經濟沒有搞好的機會。計劃經濟沒有錯,只是執行中沒有搞好。當然,50年代國有經濟集中得太多,統得太死,沒有劃出一定的地盤讓多種經營和小生產發展。所以,他們主張,在計劃經濟制度的前提下,允許搞一點市場調節,這就是「計劃經濟為主,市場調節為輔」。陳雲是這一主張的代表。改革初期出版的《陳雲文選》體現了這一思想。

第三種選擇是,政治上堅持社會主義制度,堅持原來的意識形態,堅持中國共產黨的領導和無產階級專政;經濟上放棄計劃經濟體制.走市場取向的改革。持這種看法的人認為,回到50年代是不行的。他們對計劃經濟體制的弊端有較深刻的認識。但在改革之初,還沒有人敢提出放棄計劃經濟體制,也沒有明確提出搞市場經濟。只是強調發展商品經濟,建立與商品經濟相適應的經濟體制。到80年代中期以後,才明確提出改革要以「市場取向」,到90年代初期才提出搞「社會主義市場經濟」。

鄧小平是這種主張的代表。l979年11月,鄧小平在會見美國不列顛百科全書出版公司編委會副主席吉布尼等人時,明確提出了計劃經濟和市場經濟問題。他說:「說市場經濟只存在於資本主義社會,這肯定是不正確的。社會主義為什麼不可以搞市場經濟?這個不能說是資本主義。」但這段談話一直到13年以後的1992年才公布。

第四種選擇是,在經濟上放棄計劃經濟體制,搞市場經濟;在政治上放棄無產階級專政,實現政治民主化。我們稱它為自由民主派。這是一種比較徹底的改革主張,也是希望從根本上解決中國問題的思路。在改革初期,這種看法是大逆不道的,因此,在當時主流人物中,在體制內,沒有人提出這種主張。但是,在民間,在知識分子中間,這種看法是存在的。更重要的是,在國外,無論是在西方國家還是轉軌後的蘇(聯)東(歐)國家,這種看法是社會的主流思想。所以,第四種選擇的思想,正是在改革年代一次又一次民主運動的思想源泉和群眾基礎。他們在支持第三種選擇中尋找自己的表達空間,有時成為第三種選擇的同盟軍。

責任編輯: zhongkang  來源:選自改革年代的政治鬥爭 轉載請註明作者、出處並保持完整。

本文網址:https://tw.aboluowang.com/2017/0924/998924.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