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聞 > 科教 > 正文

一百年前的糧倉還在使用 巧妙防水 雨停即干

在陝西大荔朝邑鎮南寨子村,有一座建於1882年(清光緒八年)的民辦糧倉,叫豐圖義倉,由當時的東閣大學士閆敬銘倡議修建。糧倉座北朝南,高14.89米,東西寬133米,南北長83米,總面積1.1萬平方米。慈禧太后曾御封此倉為"天下第一倉"。至今,該糧倉作為中央儲備糧庫仍在使用。作為儲糧重地,防水防潮十分關鍵,豐圖義倉自建成始,其防水系統設計堪稱一絕,竟達「雨停即干」的神奇效果。

在陝西大荔朝邑鎮南寨子村,有一座建於1882年(清光緒八年)的民辦糧倉,叫豐圖義倉,由當時的東閣大學士閆敬銘倡議修建。糧倉座北朝南,高14.89米,東西寬133米,南北長83米,總面積1.1萬平方米。慈禧太后曾御封此倉為"天下第一倉"。至今,該糧倉作為中央儲備糧庫仍在使用。作為儲糧重地,防水防潮十分關鍵,豐圖義倉自建成始,其防水系統設計堪稱一絕,竟達「雨停即干」的神奇效果。圖為豐圖義倉全景圖。(來自:大河鄉土)

豐圖義倉牆頂平面由青磚鋪成,採取分段四周高、中間低的結構,下雨時,能巧妙地將雨水匯於中間部位。圖為糧倉的倉頂。從圖中可以明顯看出四周高、中間低的建築形態。(來自:大河鄉土)

倉頂中間部位的最低處,有一個逐漸向外傾斜的落水槽。雨水流到低處時,會自然地順著落水槽向院內排出,避免雨水四散造成倉頂積水、滲水。目前,落水槽用鐵製漏板掩蓋著,以防雜物進入水槽影響排水。(來自:大河鄉土)

落水槽從倉頂伸出後,與水馘(guo)道相通伸向院內,並用女牆護衛,這樣的水馘道在整個糧倉共建有12個。圖中紅圈處即為部分水馘道。(來自:大河鄉土)

圖為一處伸向院內的水馘道側面形狀。水馘道與女牆相互配合,可防止雨水順著倉庫外牆流下而滲蝕牆體。(來自:大河鄉土)

水馘道的水槽里嵌著用鐵皮捲成的半圓管,從而實現水槽的長期使用。(來自:大河鄉土)

圖為從女牆上面伸出的水槽末端。(來自:大河鄉土)

每一個水槽的下面,都放有一個大水缸,下雨時,雨水順著水槽可直接流入缸內。(來自:大河鄉土)

流入水缸的雨水長期存貯,作為防火用水使用。圖為盛滿水的水缸。(來自:大河鄉土)

除了倉頂,豐圖義倉的倉院場地也是四周高、中間低,每逢下雨天,從倉牆到院內,排水通順流暢,雨停牆院即干。古代建築師們利用智慧設計的這種防水構造簡單而科學,設計理念非常值得現代建築工程借鑑。本組圖片拍攝於10月2日。

責任編輯: 夏雨荷  來源:騰訊 轉載請註明作者、出處並保持完整。

本文網址:https://tw.aboluowang.com/2017/1008/1005550.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