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活 > 心靈之燈 > 正文

薪水高的人 都擁有這3個特質

作者:

幾個月前,關於華為裁掉一大批34歲以上員工的傳聞成了坊間熱議的話題,那時候朋友問我:「曾經以為的那麼美好的年齡,為什麼如今會變得如此蒼白又無力?」

我說,不同的人在相同的年齡階段,所感受到的世界是截然不同的,這主要取決於35歲之前他們所做的努力。

其實,只要認真觀察,你會發現那些35歲後依舊絢爛奪目的人,都具備這3個特質。

01

擁有完善的人格

羅振宇老師在節目中講了一件真實的事。

去年夏天,一位武漢大學三年級的學生到羅輯思維實習,被安排到了客服崗位,工作內容就是每天接聽電話。

一個名牌大學畢業的高材生到企業實習,只做一些看似無關緊要的瑣碎工作,許多人都認為這是大材小用。

更槽糕的是,由於來電諮詢的人以用戶為主,許多都是追問:「我買的書為什麼還沒送到?」

用戶焦慮的心情,生硬的語氣,不免讓從事這份工作的人積壓了許多的負能量。

實習期滿,這位同學準備回校繼續學業。臨走那天,在沒有任何人要求和監督的情況下,他主動提交了一份總結文檔。

他說:「通過這兩個月不斷的接電話,我整理出了我們公司可能遇到的所有的客服問題,例如這些問題該怎麼去解答,很多話應該怎麼溝通效果比較好。我參考其他公司的客服,做了一個梳理,這大概是一份30頁文件,希望能對公司日後的客服工作有所幫助。」

羅振宇看到這份文件後,徹底驚呆了,心裡唯一的念頭就是:這位同學絕對是個人才,一定要把他留住。

羅振宇認為,他的學歷、專業,甚至文檔內容是否盡善盡美都不重要,比所有表面因素更重要的是,他具備了怎樣的人格

因為一個人是否足夠細心,是否足夠自律,是否值得信任,是否願意主動地去解決問題,這些積極的性格特質,才是對人的一生起關鍵作用的因素

這一因素,是不會隨著時間而流逝,相反的,它決定了你的發展高度。

02

堅定自己的目標

知識管理專家曾發現一個很有趣的現象:

大部分對個人知識管理感興趣的人,大都是一群上進好學的人,但這其中具體又可分為兩類:

一類是「不活躍」的學習者,他們看了書,問過一些問題,之後就不知所終了;

另一類是「活躍的」學習者,他們除了看書問問題,還喜歡參加各種拆書活動、學習時間管理、聽各種TED講座、參加各種社群等等。

十幾年過去了,知識管理專家觀察發現,那些「活躍的學習者」並沒有因為他們的四處學習而有特別大的成就,反倒是那些「不活躍的人」有不少做的風生雲起,至少成了某個領域的高手。

為什麼整天想著學習和長進的人,偏偏沒有長進呢?

知識管理專家田志剛指出了這其中的關鍵:一個人如果想要有所成就,核心是必須有自己的方向和目標

當你有了一個方向和目標的時候,你就會發現你沒有時間去為知識焦慮,你也就有了自己對於信息和知識的過濾器:不屬於你方向和目標的東西,再好也與你無關。

關於目標,哈佛大學曾對一群智力、學歷、環境等客觀條件都差不多的年輕人,做過一個長達25年的跟蹤調查,結果發現:

只有13%有清晰目標的人,會堅持不懈地朝著目標努力,並最終收穫成功;

剩餘87%的人由於缺乏目標或目標模糊,縱使每日也匆匆忙忙,卻也只是隨波逐流。他們的「辛勤」也就無從談起有價值了。

也就是說,只有朝著堅定的目標持續努力,你的價值才能慢慢累積。

03

具有多維競爭優勢

如果從性能上論,今天可以和蘋果比拼的公司有不少,但為什麼蘋果還是具有強大的競爭優勢?

這無疑就要歸功於賈伯斯

當早期的極客們痴迷於各種技術參數的時候,賈伯斯憑藉直覺給個人電腦加上其餘電腦產品沒有甚至不可能有的維度:藝術設計。

時間越久,這個因素帶來的合成競爭力也就越來越大。

李笑來老師將這種從多種維度打造優勢的策略,叫做多維競爭

實際上,生活有很多維度,每個人也都是立體的。

如果你想要在職場上有所建樹,在某項技能上死磕是一種策略,但你也可以嘗試考慮多維度競爭策略。

借用幾何術語來表述,你就會很容易理解「多維競爭」:

單個維度上,大家比的是長度;

兩個維度上,大家比的是面積;

三個維度上,大家比的是體積。

在任何一個單一的維度上,都只有一個人是「第一」,只有少數人「名列前茅」。

但如果你不斷增加你的競爭維度,那最終你擁有的優勢就會成倍的增加。

當然,在這個簡單的方法論里有一個重要的基礎,即你要在至少一個維度上足夠突出

如果你賴以生存的維度不足夠突出,無法滿足你的基礎成本,那麼你在這個維度上的得分相當於負數。這樣其他領域無論有什麼成績,最終相乘的結果也只能是負數。

所以,如果你暫時沒有足夠突出的維度,那就好好打磨自身的技能;如果你已經在某一維度足夠優秀,那不妨換個維度突破自己的局限,以提升自身的競爭優勢。

04

結語

米蘭•昆德拉說:「永遠不要認為我們可以逃避,我們的每一步都決定著最後的結局,我們的腳步正在走向我們自己選定的終點。」

如果你希望35歲後的你不再為生存憂愁,不再生活奔波,那麼現在就是你好好努力的時刻。

因為20多歲時的生活方式,決定了你35歲後的打開方式。

責任編輯: 宋雲  來源:360doc 轉載請註明作者、出處並保持完整。

本文網址:https://tw.aboluowang.com/2017/1024/1013943.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