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活 > 工作職業 > 正文

真正傷害你的 是你的思考習慣

作者:

很多時候,

殘害你生活的兇手,

都是你自己。

--壹休

01

記得剛畢業的時候,壹休進了一家影視公司工作。同時入職的還有一位A同事,不僅有著豐富的影視知識,還對影視行業有著非比尋常的熱愛。

當我們一起工作了大約半年的時候,北京有一家影視公司的HR向A同事伸出了橄欖枝。

對影視行業有一定了解的人都知道,北京不僅是中國的文化中心、歷史文化名城,獨具魅力的奧運城市,還聚集著中國最多的電影製作、發行、教育機構和各類專業人才,擁有最廣泛的電影觀眾、最具活力的電影市場,為中國電影長廊奉獻了最豐富、最精美的影像畫卷。

因此,收到消息的A同事欣喜若狂,差點就想來場說走就走的辭職了。

可是當她回到家裡跟家人商量的時候,家人卻提出截然相反的意見:

「北京那麼遠,萬一去到被騙了怎麼辦?」

「你弟弟今年讀高三了,需要你輔導他功課啊!」

A同事猶豫了。

於是,A同事讓北京的影視公司給她更多的考慮時間。期間,A同事考慮了非常多的因素:

自己的水平能否達到新公司的基準?

如何照顧家庭的需求?

離開多年的社交圈子到底值不值得?

自己能不能獨自在北京生活?

......

因為要考慮的事情實在是太多了,日子一天天過去,A同事還是沒有做出決定。

02

最後,這個問題還是北京的影視公司幫她解決了。怎麼解決的呢?北京的影視公司直接收回了橄欖枝。

「你一而再,再而三地推遲答覆的時間,說明你根本沒有準備好。」A同事把HR的話轉述給我們聽的時候,大家都覺得很惋惜。畢竟能去北京投身影視行業,是A同事朝思暮想的機會啊!

壹休也覺得很惋惜,但最惋惜的,不是這件事情的結果,而是A同事的行為。

雖然壹休明白人們在面對突如其來的選擇時很難當場作出決策,但是機會往往不會那麼有耐心。

A同事只顧著考慮自己,卻沒有考慮到北京的影視公司。在等待A同事回覆的時候,北京的影視公司同時也在承受著損失。當A同事考慮的時間過長,導致損失超出了公司可以接受的範圍,那公司會放棄A同事也是情理之中。

經過了這一件事情後,A同事每天在家都唉聲嘆氣的,甚至還跟父母鬧起了彆扭。

每每說起這一件事,A同事都很感慨:「如果不是我的父母,我估計現在已經在北京發光發熱了。」

但是導致事情變成這樣的真的是A同事的父母嗎?

如果當初她考慮事情的時候能夠堅定自己的立場,理性地分析得失,而不是被父母的三言兩語動搖,或許結果就不一樣了。

如今,A同事不僅失去了去北京發展的機會,還落得了家庭不和的下場。

03

張德芬在《遇見未知的自己》這本書中曾提及一個ABC理論:

A(事件)——B(信念,想法)——C(結果)。

書中說道:「A永遠是中立的,同樣的A,發生在不同人的身上,會有不同的C出現。」

舉個簡單的例子:

在一座深山上的東西邊分別有兩座廟,廟裡分別有小笑和小容兩位和尚。

因為廟裡沒有水井,所以兩位和尚每天都會相約一起下山挑水(事件A)。

某一天打水的時候,小容和尚向小笑和尚提出了自己的想法:「我準備每天都花一點時間去打一口井。(B1)」小笑和尚很驚訝:「山下有取之不盡的河水,你又為什麼要花費那麼多精力去打井呢?這樣太傻啦。(B2)」

小容和尚笑了笑,沒有為自己辯解。日復一日,年復一年,小容和尚每天下山挑水後,都會回到廟裡堅持不懈地挖井。

終於有一天,小容和尚不再需要去挑水了,小笑和尚的挑水路上寂寞了不少。後來又過了幾年,小笑和尚發現自己的體力已經大不如前了。儘管小笑和尚挑水的時候更加小心,但是還是發生了意外:在挑水的時候,小笑和尚不慎摔倒在地,腳上落下了殘疾。

最後,小笑和尚只能離開他最愛的寺廟,寄宿在山下的村民房子裡,每天躺在床上唉聲嘆氣(C1),不能再像小容和尚一樣,住在廟裡過著自給自足、自由自在的生活了(C2)。

其實人生中的許多事情,都可以從ABC理論中找到其發展規律。

從不同的角度思考問題,就會得出不同的答案,而這個答案,又可以使我們擁有不同的心情,甚至不同的人生。

04

壹休經常聽到一些朋友的抱怨:

「我都還沒決定好接不接那個項目,上司居然把它給了其他人!」

--每個人都可以有自己考慮問題的時間,但是同時我們也要清楚,這個世界上,沒有誰有義務一直等你說出答案。

「新來的員工居然比我工資還高,我還那麼努力工作幹嘛。」

--人們在看待與自己利益密切相關的事情時,很容易被利益蒙蔽了雙眼,難以站在客觀、理性的角度去看待整件事情。這個時候,往往最容易讓人誤入歧途。

「雖然我知道男朋友工作臨時有事不能陪我,但是我還是忍不住發脾氣了,誰知道他居然說要分手!」

--當一個人用消極的態度去看待事情或者無法控制自己的情緒時,就有很大機率就會選擇一些不適當的解決方式,從而導致事情的形勢變得更加嚴峻。

其實,真正傷害你的,從來不是事情本身,而是你的思考習慣。

你是否習慣在需要決策的時候給自己定下一個限期?

你是否習慣在思考事情的時候儘量站在客觀的角度?

你是否習慣在情況不妙的時候依然進行積極的思考?

如果你有否定的答案,或許你就應該重新調整自己的思考習慣了。

一個人的思考習慣是如此重要,它深刻地影響人們生理、心理的積極或消極變化,也決定一個人的堅持和放棄,成功與失敗。

05

遇到比較複雜的問題,在思考前可以先定一個決策期限,不讓你的拖延症為所欲為,降低思考時間所帶來的損耗。

決策的時候,首要先要清楚自己的內心想法,你到底想做什麼,再考慮其他方面的影響。

要知道,「我想要的到底是什麼」,永遠比「如果我...大家會怎麼想我」要來的重要。因為,當你只是為了討好別人而作出一些自己不喜歡的選擇,你以後後悔的機會一定不少。

每個人都只能活那麼一次,為什麼要把自己的人生拱手相讓?

人生想要十全十美是不可能的,只是當你後悔的事情越少,幸福的指數就會越高。

實在太多方面需要考慮,就在紙上列出清單,從最不重要的開始,一條條的划去,直到剩下那些你實在劃不下手的,就是最需要考慮的方面,你可以你所想做的決策對它們的利弊分別寫出來。

然後,你需要針對弊端去思考有什麼解決方式,能夠減除或者減免你的選擇給這些方面帶來的消極影響。當消極影響降低到你可以接受的程度,再把那一項劃掉。

最後,如果還剩下一些無論如何都無法劃掉的方面,你就需要靠自己去判定,是否值得為你想爭取的東西,而承受這些方面的消極影響。

這樣一來,你的思考就能變得更加清晰。無論最後你的選擇是什麼,都已經是你所作出最符合自己本意的選擇了。

自己作出的決策,就不要迷茫,不要後悔,帶著樂觀的心態去前進吧!

有人可能會說,那我連自己想做什麼都不清楚怎麼辦?

那很抱歉,沒有人能幫得到你。

因為你習慣了不去思考。

世界上總有那麼一些人,動不動就「我不懂」、「我不行」、「你告訴我怎麼辦好不好」,依靠著別人的腦袋生活。

遇到不如意的事情,第一反應就去責怪那些曾經為自己出謀劃策的人們,「都是你」、「如果不是你,我就不會...!」,各種無賴撒野。

對於這種人,壹休只想怒見不平一聲吼:

凡事都覺得錯在別人,你真的以為你是「不沾鍋」啊?

原本,自己的人生就應該自己做主,你真要聽從別人意見,那也沒關係,只是必須要明白一個道理:

當你已經長大成人後,除了你自己,沒有人有義務對你的人生負責。

責任編輯: 宋雲  來源:360doc 轉載請註明作者、出處並保持完整。

本文網址:https://tw.aboluowang.com/2017/1025/1014541.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