評論 > 好文 > 正文

吳國光:時代需要勇對挑戰的中國研究者 何清漣程曉農重大理論貢獻: 「共產黨資本主義」

— 推薦何清漣程曉農新書——《中國:潰而不崩》推薦序

作者:
中國與全球資本主義緊密結合的這種經濟發展模式,使得民主國家領導人如歐巴馬總統也焦慮中國的所謂「失敗」多於擔心來自中國的挑戰。在我看來,這可能是人們認識中國的一個極大的誤區,其著眼點似乎更多地在於國家之間權力政治的考量,而較少慮及中國民眾和人類社會為某種所謂「成功」所付出的超常代價,更少思考這種成功對中國和世界在價值、道德、文化和生態等人類生存的基本面所帶來的深遠禍害。

二十年前,何清漣出版《中國的陷阱》一書,為當代華文對於現實中國的研究樹起了一個里程碑。今天,何清漣、程曉農伉儷雙劍合璧推出本書,作者與出版者都期許其作為《中國的陷阱》的續篇,二十年後再度系統、深入地呈現和分析中國的政治經濟圖景,對於釐清圍繞中國複雜的現狀而在認識上出現的種種模糊、迷惑和困擾,毫無疑義是非常有價值的。

中國三十年來的發展,在挑戰人們的認識和理解能力;這種挑戰力度之大,以至於不斷有人感嘆,是不是人類過往認識社會政治經濟現象的深厚思想積累,都有嚴重的問題,乃至不能解釋,這樣一種以踐踏公民權利、當權者高度腐敗、貧富分化趨於極端、生態環境代價奇高為特點的發展模式,卻取得了繁榮並至少已經維持了幾十年。面對這種挑戰,有人選擇否認中國發展所產生的上述負面效果,致力於美化、歌頌和推銷所謂「中國模式」;有人不免輕忽這種發展模式的現實存在,從願望出發而斷言這種模式已經失敗——可是,「失敗」是在什麼意義上呢?看不到一個巨大的經濟體的存在和一個每日每時都在壓榨和壓迫民眾的強權政治體系的現實作為,難道就可以解決現實中國的種種嚴重問題嗎?很明顯,何清漣、程曉農此書,不屬於以上兩種思路的任何一種,而是從對於現實的實證研究出發,進一步提升到概念分析層面,形成對於複雜現實的思想解釋,並在這個基礎上形成判斷。不用說,我是讚賞這種研究方法的。當然,我對於現實的解讀和判斷在很多地方和本書有不同看法,但是,對於誠懇的思考者來說,這些不同都是可以討論的,並且惟有這樣的不同和討論,才能促進和提高我們對於這同一個現實(在這裡,就是中國的政治經濟現狀)的認識和理解。「君子和而不同」,此是之謂也。推開來說,「同而和」,聽著很理想,其實扼殺思想生機;如果「同而不和」,恐怕就是因為私利的爭奪了。

清漣、曉農二位都是經濟學訓練出身,二位的研究向來都以資料豐富、紮實著稱。本書再次展現了這一特點。對於中國經濟各個面向的深入分析,在我看來,是本書最有價值的內容之一。中國經濟已經持續繁榮三十餘年,繁榮本身的經濟邏輯是什麼?其經濟代價何在?這種繁榮能否持續?從貿易、投資、消費,到金融、股市、房地產,本書從多個最為重要的經濟向度對此做了獨具隻眼的分析。其中的諸多看法,在我看來,既接地氣,也有高度;更重要的是,在相關分析之中始終具有對於民眾福祉的深切道德關懷,而不是經濟學研究中經常見到的那種以冷冰冰的數字來支撐單純物質主義價值觀的做法。

同時,本書也把對於中國經濟的分析放到了捲入全球經濟這個大背景下,這就幫助拓展和深化了人們理解當今中國現象的視野。從本書推展開去,也許可以說,正是中國與全球資本主義緊密結合的這種經濟發展模式,使得民主國家領導人如歐巴馬總統也焦慮中國的所謂「失敗」多於擔心來自中國的挑戰。在我看來,這可能是人們認識中國的一個極大的誤區,其著眼點似乎更多地在於國家之間權力政治的考量,而較少慮及中國民眾和人類社會為某種所謂「成功」所付出的超常代價,更少思考這種成功對中國和世界在價值、道德、文化和生態等人類生存的基本面所帶來的深遠禍害。本書判斷中國的現實與近期前景是「潰而不崩」;對這個判斷會有不同的看法,我想,如果更多地採納上述後一種思路,也許可以認為,「潰」者,中國也,「不崩」者,中共也。也就是說,在當前模式下,中國作為一種文明、一個民族、一個國家,正在不斷付出日益潰爛的代價(當然,中共本身也在潰爛),而這種潰敗引起了國際社會的一些擔心,反過來成為國際社會希望中共維持統治的理由,於是這種文明與民族的潰敗進一步延伸和加劇。結果,「潰」與「不崩」,可能形成相互支撐的一種惡性循環。現行模式的長期持續,所帶來的禍害,只能不斷加大。

那麼,這究竟是什麼樣的一種模式呢?這種惡性循環的制度基礎是什麼呢?本書提出了「共產黨資本主義」這個概念,用以理解和解釋當代中國轉型和發展的特殊模式。我認為,這是本書的重大理論貢獻。中國自從1970年代末開始從共產主義轉型,歷經初期市場化、天安門鎮壓、加速市場化、擁抱全球化等交織國內和國際因素的風雲變幻,今天中國的政治經濟制度,很明顯,既不同於毛時代的那種共產黨制度,也不同於經典的西方資本主義制度,而是形成了一種新的架構。能不能認識到中國的轉型已經在制度層面凝聚為某種特殊架構,這是一個層面;如何概括和理解這種結構,又是一個層面;然後才是第三個層面,即對於這種架構的價值判斷。不難看到,人們在討論中常常跳越前兩個層面而直接表達好惡,這樣的價值判斷就成為無本之木,討論成為爭吵。本書則恰恰是從前兩個基本層面入手,這就是學術的思想力量所在;本書把這個架構概括為「共產黨資本主義」,這是一個政治經濟學的創見,也是對於當代中國研究的重大貢獻。

當然,認識中國,理解中國,這不是一個人或者幾個人所能擔當的志業。每個思考者,只能從某個特定方面、特定角度來貢獻所識所解;這樣的思考者多了,不同方面、不同角度的認識和理解蔚為大觀,那就形成了人們的共同精神財富,對於中國的認識和理解才能從總體上、根本上得到發展和深化。可惜,從總體上看,我們遠遠缺少這樣的知識景觀。在我寫這篇序文的時候,網上正因為中國高考而充滿對於「文革」後第一次大學入學考試四十年紀念的回憶和感想。曉農、清漣和我本人,都屬於那個年代的大學生,當年被稱為「思考的一代」。在故國,我們的同學絕大多數已經退休,說這一代人正在退出歷史舞台應不為過。

回首蒼茫歲月,所謂「思考的一代」,究竟留下了什麼樣的思想成果呢?坦白地說,我對此評價甚低。當然,我們這代人,從早年的成長經歷和思想營養看,既缺少中國傳統文化的浸潤,也沒有除了馬克思主義之外的西方思想的滋養,青少年時期是被桎梏在毛主義的政治文化和思維套路之中的,因此就思維能力和學術訓練而言有著嚴重的先天不足。但是,這代人,對毛時代有經歷有反思,對毛後轉型時代有參與有自省,對當今全球資本主義時代則有見證有探究。集合這三者到一起,就是這代人的最大思想優勢。與西方學者和故國的年輕一代相比,我們有對於反資本主義的制度及其艱難轉型的深切體驗;與老一輩相比,在這個全球化時代的巨變業已展開並其矛盾也已深刻呈現的當口,我們作為思考者正當成熟之際;就海外華裔學者來說,則與仍然為政治壓制或思維桎梏所苦的同胞學人相比,我們有更多的自由和可能而具備全球視野、多元價值和批判思維。

也許,八十年代的歷史擔當,對於轉而關心物質利益的諸多同輩而言,已經成為雲煙;也許,大海後浪推前浪,浪浪死在沙灘上,一代人不過歷史瞬間,不必奢談什麼思想遺產?可是,數十萬年人類進化,幾千年中華文明,截至工業化時代之前,真正留存於世而影響無屆的,與其說是帝王功業、市井繁榮,似還遠遠比不上岩洞圖畫、死海經卷、西方三教、論語道德經。即使到了人類自以為輕易就能改變自然、財富確實也如泉水一般涌流的工業化時代直至今天,一本《國富論》,或《資本論》第一卷,對於幾百年來人類生活的影響,且不論是正面還是負面,恐怕不是洛克菲勒萬貫家財所能望其項背的吧?

我並不想誇大思想的作用,我只想遺憾地指出,就在西方主流學界當下轉而強調思想對於人類進步(包括現代經濟發展)的作用的時候,華人社會裡更常見到的卻是對於思想與學術的鄙視,是反智主義大行其道。確實,二十世紀中葉以來,中國知識分子,與所有國人一樣,大都生活在誠惶誠恐、奴顏婢膝的狀態中,缺少獨立風骨與自由思想。但是,這種讓人不愉快的現實,並不足以證明思想的無用,反而恰恰說明了思想的價值。曉農和清漣都是我的老朋友,更是我素所尊重的同代學者。中國的現實,恐怕很難在我們這代人手中創造出比較理想的發展路徑了;在思想上,這代人正當黃昏起飛的歲月,能不能不至於浪費我們所經歷的苦難、堅守與追尋呢?「雖萎絕其亦何傷兮」,是所望於老友也!

是為序。

2017年6月20日,於桴浮書屋

以下是相關書訊:
https://www.bookrep.com.tw/book/472/483/12498
讀書共和國的網站,可郵購
(它是八旗上面的集團公司)
https://www.bookrep.com.tw/
讀者俱樂部購書管道
https://www.bookrepclub.com.tw/

責任編輯: 江一  來源:縱覽中國 轉載請註明作者、出處並保持完整。

本文網址:https://tw.aboluowang.com/2017/1106/1020642.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