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活 > 教育育兒 > 正文

請告訴孩子:「輸得起」比贏更重要

父母最大的「贏」,是教會孩子如何面對「輸」。

最近看到一則讓人痛心的新聞:

江蘇10歲女童因成績差,家中服藥輕生,留下一段3分25秒告別視頻和374字的2頁遺書。

女童在遺書中說:

「當你們看到這封信的時候,我可能不在世了,因為我學習不好,我死不是因為爸媽,也不是因為老師,是因為我自己……」

「我走了你們也不用天天打我罵我了,雖然爸爸媽媽打我罵我,但我知道都是為了我好。」

其實,我們每個父母都應該明白:在生命面前,成績微不足道。

與其在無法挽回的時候痛心疾首,不如及早期教育會孩子積極、坦然地面對「輸」。輸得起,你就贏了。

01、孩子的輸不起,緣於家長輸不起

白岩松曾說:「不但要教孩子如何去贏,更要教會他們如何漂亮地輸」。

但很多家長只求孩子贏,「讓孩子贏在起跑線上」,不遺餘力地對孩子進行智力投資:天價學區房、昂貴補習班、放棄工作陪讀等……

他們把孩子當作自己的私有物品和炫耀資本,和孩子「一損俱損,一榮俱榮」。

孩子輸不起,家長更輸不起。

劉震雲在他的書中寫道:生活本沒有輸贏,但如果你一旦有了勝負心,那就便是輸家。

贏未必可喜,輸未必可悲,勝負並不重要,跌倒了站起來的姿態才最重要。

02、輸了成績不代表輸了人生

心理學有一個有趣的觀察,叫做「十一名現象」,意思是成人後有成就的人,並不是班上的前十名,而是第十一名到二十名。

科學家霍金,上學的時候,成績就從未進過前10名。

作業不整潔,學習能力差,又不會閱讀,一度是讓老師無奈和同學嘲笑的對象,有同學甚至還當著他的面打賭,說他這一輩子定會一事無成。

後來的故事大家都知道了,霍金從毫不出眾的差生變為物理界的宗師級人物。

試想,當年從未進入前十名的他若是自暴自棄或是放棄生命,還會有如今偉大的科學家和科學發明嗎?

輸了成績,並不代表輸了人生。不怕輸的孩子,才有機會贏。

03、小時候輸不起,長大後贏不了

從兒童心理學的角度來講,孩子「輸不起」是一種正常現象,適度的爭強好勝能激勵孩子追求卓越,但過度的爭強好勝有害無益。

一是可能會給孩子帶來嚴重的心理問題。

許多多才多藝,教育優良,本該綻放青春的孩子們,僅僅因為輸了比賽或是考試,就鬱鬱寡歡,甚至放棄生命,真是讓人唏噓不已。

二是扭曲孩子的人格和品行。

看過一句話:想贏,是成功者的特質;而輸不起,則是失敗者的通病。

從小輸不起的孩子,長大後無法適應錯綜複雜的社會而變得苦不堪言,教會孩子學會輸,決定孩子一生的命運。

04、為人父母最大的贏,是教會孩子面對輸

父母不能永遠守護在孩子身邊,孩子的一生不可能一帆風順,父母唯一能做的,便是引導他們正確看待「輸」:

1.給孩子體驗失敗的機會。

無休止地從失敗的經歷中保護孩子們對他們是有害無益的,當失敗再次發生時,孩子們就會覺得很羞恥、難以理解甚至難以接受。

2.培養孩子的豁達胸懷。

「得之我幸,失之我命」的豁達的心胸是「輸得起」的關鍵。

別再對你的孩子說:

「期末考試考不到多少,看我怎麼收拾你!」

「你真窩囊,就知道哭,他搶你的,你不會和他搶啊!」

「上次還考了98分,這次怎麼變成88分了……」

這樣的引導,怎麼可能讓孩子「輸得起」?

3.在孩子面前學會輸。

常說「沒關係」:

「菜燒糊了,沒關係,媽媽下次就知道怎麼做了」;

「打羽毛球輸了,沒關係,爸爸注重的是過程,還得到了鍛鍊……」

還可以告訴孩子自己的失敗經歷、解決辦法等,言傳身教讓孩子明白輸不可怕,不站起來才可怕。

4.不用模糊語言誇讚孩子。

父母夸孩子的時候要使用清晰的語言,評價具體的行為。讓孩子分清父母只是對他的某一行為不滿意,而不是對人。

願每個孩子都有「輸得起」的自信,以及應對失敗的積極態度。

願每個孩子都能以闊達心態對待輸贏,做一個能贏也能輸的大氣之人。

 

責任編輯: 陳柏聖  來源:洞見 轉載請註明作者、出處並保持完整。

本文網址:https://tw.aboluowang.com/2017/1209/1037563.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