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聞 > 中國經濟 > 正文

中國家庭負債急速攀升 宏觀經濟恐遭其累

研究表明,現在中國超過三分之一的家庭都屬於高負債家庭。雖然中國家庭債務離危機還有一段距離,但是中國家庭債務的「灰犀牛」已經隱約動起來了。

隨著中國經濟及金融整體去槓桿,長期以來未被高度關注的中國家庭債務問題,逐步浮出水面,成為學界的研究重點和爭議焦點。其中涉及的核心問題是,中國家庭的債務情況是否存在較多統計遺漏,居民的債務壓力是否過大,會否引發更深層的金融風險?

中國社科院國家金融與發展實驗室、國家資產負債表研究中心11月下旬發布《三季度中國去槓桿進程報告》指出,中國家庭槓桿率從二季度的47.4%上升到三季度的48.6%,合計今年前三個季度上升了3.8個百分點。國家金融與發展實驗室副主任、國家資產負債表研究中心主任張曉晶就此分析稱,近兩年中國家庭槓桿率的迅速飆升,導致風險加大。

上海財經大學高等研究院院長田國強認為,現在中國政府官員和專家們比較偏重談企業債務和地方政府債務,中國家庭債務風險問題被忽視了,「其實家庭債務風險可能比企業債和地方債風險還應引起關注」。

中國社科院世經政所研究員張明與田國強持相近看法,他認為,與美國、日本等國家家庭部門槓桿率相比較,中國家庭債務總量數據並不高,但中國家庭槓桿率存在嚴重的分布失衡。比如,中國家庭槓桿率高的問題主要集中在城市,而且一二線城市家庭的槓桿率要比三四線城市家庭的槓桿率高出許多,城市家庭槓桿率偏高主要體現在中青年家庭。一些中青年在城市買房除了向銀行貸款之外,通常還會向父母、親戚、朋友借錢。現在城市中,尤其一二線城市中被迫以各種形式舉債購房的中產階級青年人,很可能是中國家庭中槓桿率最高的群體,未來這部分人發生家庭債務風險的可能性較大。

《財經》記者從上海財經大學高等研究院獲得的一份家庭債務調研報告顯示,截至今年9月底,中國家庭槓桿率最低的是山西省,僅有20%,而最高的福建省,家庭部門槓桿率達到105%。兩個省份家庭槓桿率數據相差懸殊,這份報告調查的結果也進一步印證了田國強、張明等專家對中國家庭債務風險的研究判斷。

但記者也了解到,部分官員和專家對中國家庭債務問題保持樂觀態度,認為中國是高儲蓄國家,即便有債務也是自己人欠自己人,不會由於家庭債務引發較大金融風險,更不會影響宏觀經濟的運行。

從統計數字來看,2016年實際上是一個轉折點:中國當年出現了家庭存款增量逐漸低於家庭貸款增量的現象。2017年5月底,央行公布的境內居民住戶存款62.6萬億元,貸款為36.4萬億元,核算下來全國居民淨存款為26萬億元,到8月底,全國居民淨存款縮減為24.85萬億元。幾個月時間下降5%以上。有專家估計,到2017年底,全國居民淨存款可能有進一步的下降,雖然總額仍然有望保持在20萬億之上,但必須看到家庭貸款不斷增長的趨勢。

據張曉晶介紹,今年三季度末,全國家庭部門貸款為39.1萬億元,同比增長23.2%,遠超全部銀行貸款12.5%的增速,而全國家庭貸款又以住房貸款為主。從今年開始,不少省市出台了各類房地產限購限貸政策,基本上遏制了房貸的迅猛增長,但與此同時,有部分非住房貸款「暗度陳倉」流入房地產,成為住房按揭貸款的「新馬甲」。

現在披著「新馬甲」流入住房貸款市場最明顯的是短期消費性貸款,比如車貸、房屋裝修貸款、信用卡貸款等。今年前三季度,全國居民短期消費貸款增加了1.53萬億元,而2016年全年這部分貸款只增加了8000億元。

近期央行、銀監會等部委頻繁嚴查居民消費貸、清理整頓網絡小額貸款,顯然,監管部門已經意識到短期消費性貸款變相流入樓市的違法違規現象。

中國社科院歐洲研究所李奇澤告訴《財經》記者,不少短期消費貸是通過現金貸、網絡小額貸款等影子銀行方式進入房地產市場的,這部分貸款沒有抵押、也沒有擔保,從銀行顯示的結果看,屬於用來買車、搞房屋裝修等消費,但實際上卻是買房。

相比於住房抵押貸款,短期消費貸潛在風險更大。但有關金融機構在衝擊業務的壓力之下,對於這些變相短貸長用的錢,實際上缺乏更嚴格的監管。《財經》記者在2017年接觸到的多家商業銀行,均存在給個人直接授信,或通過一人多張信用卡的方式,直接增加透支額度,事實上在擴大居民的貸款空間。有業界人士認為,這些行為事實上涉嫌違規操作。

防控拖累經濟增長

在專家們看來,對於家庭債務風險的關注,既是因為家庭的金融資產安全問題,更與則與宏觀經濟發展前景有關,家庭高債務,最終會導致經濟大風險。

上海財經大學高等研究院近期完成的上述家庭債務調研報告中,儘管目前中國債務風險尚在可控範圍之內,但債務結構性非均衡發展將給中國實體經濟的可持續發展帶來挑戰。基於對過去幾年和當前中國宏觀經濟形勢的考察,課題組提出,有關部門在關注地方政府債務和企業債務的同時,也應該關注家庭債務的持續攀升和流動性惡化問題。

根據課題組測算,2013年初至2016年底,中國家庭債務占GDP的比重已經由30.7%提升到44.4%,已經超過2008年美國金融危機前的家庭債務累積速度。但這還不包括公積金貸款等其他渠道的家庭債務,如果將這些因素均考慮其中,在2016年底,中國家庭債務占GDP的比重可能超過60%。

還有另外一組對比數據顯示,截至2016年底,包含公積金貸款在內的中國家庭房貸餘額與中國家庭可支配收入之比已經高達達68.3%。雖然從眼前來看,這與上世紀80年代末泡沫經濟前的日本、2008年金融危機前的美國有一定差距,但如果按照近幾年的增長速度,有專家估算,按這一態勢發展,將最早在2020年達到美國金融危機前的峰值水平。

今年初以來,各地密集出台的房地產限購限貸政策,限制了居民獲得房地產貸款的部分途徑,但前三季度,中國家庭部門貸款同比增長23.2%,遠超全部銀行貸款12.5%的增速。央行公開的數據,截至9月底,中國家庭部門貸款已達39.1萬億元。隨著家庭債務的急速攀升,中國居民持有的現金、銀行儲蓄等流動性資產就會受到約束性影響,相應地會影響到居民消費,進一步會拖累整個宏觀經濟增長。

上海財經大學高等研究院家庭債務課題組利用家庭微觀調查數據,測算出2014年受到流動性約束的中國家庭債務比例已經上升至44.6%。在此基礎上,受到流動性約束的家庭債務比例兩年內每增加1個百分點,則同期GDP增長率就會下降0.12個百分點。往前推算,在2012年到2014年間,受流動性約束壓力增加,造成中國GDP年均減少1.18個百分點。

西南財經大學早在2012年就曾發布國內首份家庭債務研究報告。該校中國家庭金融調查與研究中心家庭金融研究部首席研究員李鳳副教授撰文指出,住房資產和抵押貸款是中國家庭資產負債表的重要組成部分。現在中國超過三分之一的家庭都屬於高負債家庭,即債務收入比大於4,而中國城市家庭的負債比例仍然在不斷增加,這意味著,一旦這些家庭的資產負債表惡化,便有可能對銀行部門和宏觀經濟部門產生負面影響。這種負面衝擊很可能會擴散到對整個中國經濟的影響。

中國家庭高負債主要是被城市房產「綁架」,張明表示,中國家庭部門貸款與居民儲蓄存款的比率,已經由2007年的25%左右上升至目前的60%以上。而中國的家庭部門年度新增貸款與年度新增存款的比率,則由2005年至2007年期間的年均50%上升至2014年至2016年的97%。2016年更是出現了家庭存款增量低於家庭貸款增量的現象。

從負債與狹義流動性資產之比來看,中國家庭部門繼續加槓桿的空間已經越來越有限了。

採訪的多位專家認為,如果再考慮中國家庭部門收入分配的失衡以及各線城市房價的巨大差距,簡單地把中國家庭槓桿率與已開發國家家庭槓桿率對比的做法並不可取。

上海財經大學高等研究院博士後寧磊告訴《財經》記者,中國一些機構對中國家庭債務的研究主要是關注居民銀行貸款,事實上,現在中國家庭的債務結構已經發生了重大變化,考慮到有不少中國居民買房還會進行民間借貸,或者向親戚朋友借貸,因此,只考慮銀行貸款可能會低估中國家庭的房貸壓力,低估中國家庭債務風險。

寧磊分析,中國家庭買房基本都是中長期貸款,但今年一反常態,中國家庭短期貸款遠遠超過中長期貸款增速,其主要原因,可能是一些中國家庭持有的現金、銀行儲蓄、金融資產等流動性資產流動更加趨緊,需要借短期貸款補貼流動性,採取拆東牆補西牆。

警惕局部風險

寧磊是上海財經大學高等研究院中國家庭債務報告的執筆者。據他介紹,中國家庭債務累積過程中,不僅存在年齡段差異性,不同省份、不同地區之間也顯現出較大差異性。

以家庭貸款與家庭存款衡量家庭部門槓桿率為例,截至今年9月,中國已有福建、廣東、浙江、上海、江蘇、重慶、貴州、寧夏、江西、安徽、廣西、西藏、北京、雲南、新疆、甘肅等16個省市的槓桿率均超過50%,幾乎接近全國省份的一半。而如果以全國家庭槓桿率59%為參照,則槓桿率高於全國的省市有11個,也占到全部省份的三分之一。

中國家庭槓桿率最高的福建,家庭槓桿率高達105%,而在家庭槓桿率最低的山西僅為20%。寧磊告訴《財經》記者,家庭債務的地區差異性與地區發展並沒有必然關係,這就使得中國家庭債務問題更為錯綜複雜。

寧磊分析說,如果家庭債務的累積程度與地區發展水平高度相關,那麼經濟發展水平高的地區家庭收入高,房價也高,家庭債務也會偏高一些,此時家庭債務的累積可以被看作是經濟發展的副產品,伴隨著經濟的持續發展,居民收入的增加,這一問題就會自動逐步得到化解。但如果家庭債務的累積出現在經濟發展水平不高的地區,則不僅會影響當地居民生活品質,還會拖累宏觀經濟,而且還可能蘊含系統性風險,進一步增加宏觀調控的難度。

「比如由於家庭部門近兩年累積了大量的房貸,而房貸的償付是跟著基準利率走的,因此如果央行跟隨美聯儲的步伐加息,則家庭每月的房貸支出就會大增,這會給家庭資產流動性帶來巨大衝擊。」寧磊表示,考慮到中國是「人情社會」,居民銀行貸款可能只是家庭債務的冰山一角,人們在買房時還會有很多親戚朋友之間的借貸,這一現象在經濟不發達的地區較為普遍,因此,一旦房價出現較大幅度波動,或者經濟持續下滑,這些地區家庭債務風險就會顯現。

接受《財經》記者採訪的多數專家認為,家庭債務累積到一定高度必定會抑制居民消費。以福建省的省會福州市為例,根據搜房網數據,2017年11月,福州市的二手房房價約為27127元/平方米,同期南京市的二手房房價約為27289元/平方米,兩個城市房價相差無幾。但是在居民收入方面,2016年,福州市的人均可支配收入在3萬元左右,而南京市的人均可支配收入約為4.4萬元,即便只考慮城鎮居民,福州市城鎮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約為37833元,而南京城鎮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約為49997元。核算下來,2016年,福州的城鎮居民平均收入水平只是南京城鎮居民的四分之三。

對比福州與南京兩地房價和居民收入,課題組測算:從2016年初至2017年9月底,福州市的家庭槓桿率是由103%上升至108%,南京市的家庭槓桿率由72%上升至107%,很明顯,雖然結果是兩個城市的家庭槓桿率只差0.1個百分點,但南京市家庭槓桿率漲幅卻遠遠超過福州。

如果對比福州與南京兩地城市家庭的消費情況,南京市城鎮居民人均消費支出同比增長率在2015年為7.5%,2016年為7.12%,而同期福州市城鎮居民人均消費支出同比增長率分別為6.41%和6.31%,由此可見,家庭債務的累積必定會擠出居民消費,並且這一擠出效果會隨著經濟發展程度降低而增強。

寧磊分析說,對於中國家庭債務出現的地區分化,一定要與地區發展水平、房價等因素統籌分析。只有這樣,才能找准家庭債務壓力大的城市,從而徹底防範發生系統性金融風險。

據記者了解,天風證券對中國家庭債務也有類似調研,該機構的分析指出,2006年至2016年,中國家庭房貸支出與收入比從33%上升到了67%,下一步要警惕發生局部地區家庭債務風險。按照天風證券的判斷,雖然中國家庭債務離危機還有一段距離,但是中國家庭債務的「灰犀牛」已經隱約動起來了。

監控房貸「暗度陳倉」

在區域局部性的風險之外,今年出現的大量非住房貸款「暗度陳倉」流入房地產,成為住房按揭貸款的「新馬甲」,這種潛在的風險也不容忽視。多種跡象顯示,目前監管當局已充分認識到短期消費貸變相流入樓市的現象,開始嚴查居民短期消費貸。

今年國慶節長假之前,銀監會審慎規制局局長肖遠企表態要通過一系列措施,嚴查挪用消費貸款資金,防止居民槓桿過快上升,防範房地產泡沫風險。

據李奇澤介紹,消費短期貸款主要是指房貸、車貸以外的個人消費貸款,例如旅遊、教育、醫療、裝修等場景的消費行為。在消費信貸表現強勁之下,8月居民消費增速卻出現下降態勢,銀監會等方面發現,其背後主要原因是短期消費貸款流入房地產市場,用作居民購買房產的「首付貸」。

易居房地產研究院9月19日發布研究報告顯示:今年中國多個地區都有短期消費貸款增加現象,從3月以來,全國新增「異常」短期消費貸款約3700億元,估計其中至少有3000億元流入樓市,占到新增短期消費貸款總額的30%。

易居房地產研究院調研發現,從5月開始,福建、廣東、江蘇、上海、四川、河北等六地區的月度新增個人消費貸款都出現明顯攀升,大約有九成新增異常貸款是出現在這六個地區。而綜合上海財經大學高等研究院的測算,目前福建、廣東、江蘇、上海是進入家庭槓桿率前五排名的省(市),預示這四個省份家庭債務潛在的金融風險極有可能會加大。

銀監會官網9月中下旬曾陸續通報了一些地方銀行部門違法違規將「個人消費貸款資金挪用於購房」的處分。廣東、北京、江蘇、深圳等地的相關部門也在9月下旬先後發文,明確嚴禁個人消費貸款資金用於生產經營、投資及支付購房首付款或償還首付款借款等行為,不得發放無指定用途消費貸等。

11月初,住建部聯合中國人民銀行、銀監會部署規範購房融資行為,要求各地對房地產開發企業、房地產仲介機構、網際網路金融從業機構、小額貸款公司等違規提供購房融資的行為,加大查處力度。要求銀行業金融機構加大對首付資金來源和借款人收入證明真實性的審核力度,嚴格對個人住房貸款和個人綜合消費貸款實行分類管理,嚴禁挪用資金購房。

據悉,近期,銀監會、央行等方面又召開了網絡小額貸款清理整頓工作會議,先後下發了《關於立即暫停批設網絡小額貸款公司的通知》、《關於規範整頓「現金貸」業務的通知》,重點整頓無交易場景依託、無指定用途、無客戶群體限定的「現金貸」業務。

李奇澤解釋說,「現金貸」的特點是金額小、期限短、利率高、無抵押,目前監管當局發現由「現金貸」轉至樓市的情況也頗為嚴重。

接受《財經》記者採訪的多位專家表示,預計經過銀監會、央行等嚴格監管治理,四季度短期消費貸款亂象將會被遏制,但從整體上看,中國家庭債務風險問題仍然不容忽視。

責任編輯: 楚天  來源:華爾街見聞 轉載請註明作者、出處並保持完整。

本文網址:https://tw.aboluowang.com/2017/1213/1039127.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