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活 > 讀書思考 > 正文

99%的優秀人士 都有這個好習慣

這樣的好習慣才能容易讓人更優秀(資料圖片:pixabay)

真正熱愛讀書的人他們內心平和,從來不炫耀什麼,外人覺得他們孤獨,其實他們精神很強大。

早幾天看到馬未都的一檔節目,談論的關於讀書意義的話題。

馬未都有一個觀點我非常贊同,大致的意思是:如果你讀的是專業書和教科書,不能真正叫做讀書,真正的讀書是你讀的雜書。

比如你學的計算機,讀計算機方面的書就不叫讀書。如果你學的醫學,讀藝術哲學,歷史學方面的書籍,這個才是我們指的讀書。

從小培養孩子閱讀一本好書的習慣(資料圖片:pixabay)

一提起讀書,很多人不免又拿小學畢業最後發財致富的觀點,大談讀書無用論。

把讀書功利化,本身就是一種膚淺的理解,讀書跟發財不能劃上等號,讀書的目的是為了淨化靈魂,找回自己。

我曾經看過一個TED演講,題目是《不讀書的人到底輸了什麼》。

看一個人是什麼樣的人,就看他書櫥里藏著哪些書。如果一個人書櫥空空,八九不離十腦袋也空空。

這個演講者是一個以英語為母語的讀者,有一天她發現自己的書架,放著全是英國和北美作者寫的書籍,恍然醒悟自己進入了文學盲區,對這個世界的認識很片面。

於是她想了一個辦法,羅列出196個國家的清單,然後嘗試閱讀,來自於這196個國家作者寫的書籍,但是語言文字成了一大難關。

後來,她開了一個博客求助,吸引了很多人幫助她翻譯,或者幫她找到翻譯成英語版本的書籍,一年的時間,她接觸到來自世界不同國家的文化。

之後感慨到:一年的閱讀暴露了我看待世界的盲區,讀書讓我明白了自己的孤陋寡聞,讓我對自己不足之處時刻保持謙虛的態度,更打開了我的視野。

在來自於不同國家,不同的文化和價值觀的衝突中,我的思想變得更加清晰。

不讀書的人錯過很多世界的精彩(資料圖片:pixabay)

不讀書的人輸掉了,你對這個世界正確的認識,輸掉認知里的精彩世界。

馬未都曾經說過:人活著有三重追求,第一重是趨利,第二重是趨名,第三重是趨靜。

靜指的是內心的平靜。

我們經常會看有些人,貧窮的時候焦慮,富裕的時候仍然焦慮,掙再多的錢也克服不了焦慮感。

為什麼?

因為內心空虛,一直追求無止境的物質,精神得不到滋養,表面活得風光,實際深陷苦海。

表面風光內心空虛,最好的辦法是儲備自己的知識(資料圖片:pixabay)

記得《歡樂頌》裡,曲筱綃受趙醫生的影響,慢慢愛上閱讀,躺在趙醫生的懷裡,說這樣的一句話:我以前以為快樂是很多人一起鬧騰,沒想到安安靜靜地讀一本書,平平靜靜原來這麼快樂。

真正熱愛讀書的人他們內心平和,從來不炫耀什麼,外人覺得他們孤獨,其實他們精神很強大。

而不讀書的人,你輸掉的是一顆平靜之心。

書籍之於精神,就好比糧食至於軀體,都是一個人必不可少的營養。

而不讀書的人,在精神上缺少一種能量和力量,隨著閱歷的增加,有一天你會幡然醒悟,缺少這種力量,讓你後半生後勁不足。

曾經在看過一個段子:「怎麼看出讀書與不讀書的區別?」

當你看到夕陽餘暉……你的腦海浮現的是:「落霞與孤鶩齊飛,秋水共長天一色」,而不是:「臥槽,這麼多鳥,真好看,真他媽太好看了。」

這就是文化底蘊的差距。

不讀書,輸掉的是從骨子裡流露的氣質。(資料圖片:pixabay)

民國時期的四大美女,從才貌雙全的林微因,到畫作名家的陸小曼;從金嗓子的周旋,到藝術造詣深厚的阮玲玉,哪一個不是提筆即文章,充滿書香的味道?

腹有詩書氣自華,讀書讓你渾身散發著恬靜的氣質,與讀書的相處,他們不粗俗,不暴躁,不偏激,他們用讀過的書培養出冷靜的態度處世,與之相處如沐春風。

不讀書的人你,輸掉了從骨子裡流露的氣質。

據說,站在金字塔頂尖的人,百分之九十九的人,都有閱讀的習慣。

法國最具天才的數學家、物理學家和哲學家帕斯卡爾曾經說過:人只不過是一根蘆葦,是自然界最脆弱的東西;但他是一根有思想的蘆葦。

愛讀書的人會在閱讀中不斷豐富他的大腦,培養獨立的人格,獨立的思考能力,不人云亦云。

不讀書的人,即便你走遍了這個世界,未必能看懂這個世界。

他們會用自己狹隘的思想,低認知誤解這個世界,他們會輕易盲從,輸掉的是獨立思考的能力,輸掉的是高認知。

我曾經看過這樣的一句話:推動這個世界進步的是科學和文學,科學讓我們物質文明,文學讓我們精神文明。

上帝是公平的,每一個人的生命只有一次,我們沒有辦法決定生命的長度,但是可增加生命的寬度和高度,讀書便是最好的方式。

因為讀書,你可以體驗1000種人生,而不讀書,你只能活一次。

責任編輯: 夏雨荷  來源:有書 轉載請註明作者、出處並保持完整。

本文網址:https://tw.aboluowang.com/2017/1226/1045509.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