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聞 > 軍政 > 正文

高崗獲平反?改變習近平一家人命運

近期報導,中共數年前已啟動重新審查高崗案,並恢復其「同志」稱謂。高崗曾和習近平父親習仲勛私交甚篤,習仲勛曾因替高崗翻案,被打成反黨集團,習仲勛全家因此開始遭受了多年的政治厄運。

據中共東方紅黨建培訓網12月19日報導稱,2015年10月25日,紀念高崗誕辰110周年座談會在北京舉行。報導說,中共中央此前已啟動高崗案重新審查工作,已不再提「高饒反黨聯盟」,並恢復高崗「同志」稱謂。

高崗的遺孀李力群曾稱,她期待在有生之年看到高崗平反。2013年10月15日,中共當局在高調紀念習仲勛百年冥誕活動。李力群及兒子高燕生均應邀出席了座談會。外界認為,李力群的現身,是當局在釋放重要政治信號。

陸媒曾披露,1978年,胡耀邦任中組部部長時,胡耀邦對李力群說,對於高崗的問題,已要求「中組部成立一個調查組進行調查,研究平反」。

2004年6月,胡錦濤曾派時任中組部常務副部長趙洪祝和中紀委副書記張惠新看望高崗遺孀李力群,並對她說,胡錦濤對「重新審閱高崗的問題很重視,對高崗的一生有了新的認識」。

趙洪祝還說,今後提到高崗,不再提「反黨聯盟」等。這是高崗、饒漱石1955年被中共打倒、開除中共黨籍後,首次恢復稱號。

與習仲勛創建陝北根據地

蘋果日報曾報導,高崗與習仲勛在上世紀30年代參與創建中共陝北根據地,當年毛澤東麾下的江西紅軍被國民政府軍追殺潰不成軍,經二萬五千里流竄到陝北根據地後,才免過覆滅之命,故史學界認為是陝北根據地救了毛澤東;中共建政後高崗官居中央政府副主席,加上與毛澤東政見不和,終釀禍!

1955年,高崗被毛澤東打成「反黨集團」頭目開除出黨,他不甘恥辱吞槍自殺。習仲勛雖躲過一劫,但沒過幾年就因一部描寫陝北根據地的小說《劉志丹》而受累,被毛澤東拉下馬送入獄長達16年之久,直到毛澤東死後、鄧小平復出,才得以平反。高、習兩家的因緣由此可見。

據了解,2010年高崗的遺孀李力群曾致信時任中共總書記胡錦濤,要求中共重新評價高崗,未獲正式回應;但中共私下對高崗「解禁」,不僅容許史學界發表唱好高崗的文章,還允陝北當地為高崗竪碑立像;位於北京萬安公墓的高崗墓地,也可以正式立碑刻上高崗大名。但官方至今未有宣布撤銷對高崗「反黨集團」的結論。

高崗早期照片。

公開資料顯示

1949年9月,高崗曾任中共中央政府副主席,後又兼任中共中央政府軍委副主席。

1953年,高崗在中共高層權鬥中,被以「分裂黨、篡奪黨和國家最高領導權」的罪名整治。

1954年2月15日至2月25日,周恩來號召揭批高崗的「反黨陰謀活動」。周恩來在會議上做總結髮言稱,高崗分裂黨及奪權等「十大罪行」,給高崗定性。

1954年8月17日,高崗服大量安眠藥自殺身亡。

1955年3月,高崗被中共定性為「高饒反黨集團」並被開除出中共,至今未平反。

習近平欲完成其父的心願

香港《香港東方日報》曾報導,高崗曾被毛澤東疑忌和同僚的落井下石,1954年被打成反黨集團頭目,撤職除黨。當時對高崗的評價就是,「負隅頑抗、自絕於人民」,惡名坐實。

習近平的父親習仲勛,和高崗同為陝北中共紅軍的主要領導人,共事多年,同為陝人,私交甚篤。1962年習仲勛被誣指借《劉志丹》一書替高崗翻案,也被打成反黨集團,全家因此開始遭受了多年的政治厄運。恢復高崗的名譽,是習仲勛晚年的心願。

高崗成為對毛澤東權威最具挑戰力的人之一被絞殺

高崗是中共建政前後主要領導人之一。1930年代,高崗是中共陝北根據地的創始人之一。

中共占領東北後,高崗被任命為中共東北局第一書記、東北政府主席、東北軍區司令兼政委等,被稱為「東北王」。1949年9月,高崗任中共中央政府副主席,後又兼任中央政府軍委副主席。高崗成為當時對毛澤東權威最具挑戰力的人之一。

1953年12月24日,毛在中央政治局會議上不指名地提出黨記憶體在小組織活動的警告。次年2月7日,在中共七屆四中全會上,劉少奇做的「增強黨的團結的決議」報告中,不點名批評了高、饒。之後高崗被毛以「分裂黨、篡奪黨和國家最高領導權」的罪名整治。

1954年2月17日,高崗用手槍自殺未遂。8月17日,高崗在軟禁中服大量安眠藥自殺。1955年3月,高崗被中共定性為「高饒反黨集團」並被開除出中共,至今未平反。

中共從誕生之日起,就充滿激烈而無情的權力鬥爭,血腥慘烈,高崗的悲劇命運只是無數悲劇中的一個縮影。毛澤東先後將大多數與他出生入死的「親密戰友」包括劉少奇、彭德懷、陶鑄、賀龍等下獄或迫害致死。在中共邪惡統治下,任何高層官員只要還有一點良心、正氣、人味,就要受到絞肉機的無情絞殺,不管你是總書記,還是副主席、國防部長等,中共的歷任總書記大多沒有好下場。

阿波羅網林億綜合報導

責任編輯: 林億  來源:阿波羅網林億綜合報導 轉載請註明作者、出處並保持完整。

本文網址:https://tw.aboluowang.com/2017/1231/1048242.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