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聞 > 中國經濟 > 正文

華爾街日報:中國債務水平下降背後的玄機

中國債務占GDP的比例往往在出口疲軟時上升,而在出口強勁反彈時下降。這意味著,中國未來幾年能否成功避免債務危機不僅取決於國內政策,也取決於全球經濟的增長狀況。

在形勢嚴峻的2015年冬天,由於股市暴跌、人民幣貶值以及有關可能爆發金融危機的預言,中國政府的經濟管理能力遭到外界的嚴重質疑。

但兩年後的今天,中國政府的經濟管理聲譽似乎已經恢復:中國市場和中國經濟已經反彈,而最令人印象深刻的是,中國龐大的企業債務規模占國內生產總值(GDP)的比例出現自2011年以來的首次下降。

市場將此解讀為中國國內決策的重大勝利,而由於採取了嚴厲措施控制過剩產能以及限制新增貸款,中國監管機構的確也是功不可沒。

但對此也有一種不那麼樂觀的解釋,即中國債務占GDP的比例往往在出口疲軟時上升,而在出口強勁反彈時下降,正如過去一年的表現那樣。這意味著,中國未來幾年能否成功避免債務危機不僅取決於國內政策,也取決於全球經濟的增長狀況。預測另一輪人民幣升值周期的到來可能為時尚早。即便在中國政府最新經濟發展規劃中削減債務的重要性有所下降,但中國領導層不太可能容忍人民幣出現再次大幅升值,因為這將對出口產生負面影響。

從直觀上看債務與出口之間的關係也完全講得通:中國政府對增長目標的執著意味著,當外部需求疲軟時,中國將增加投資,甚至不惜推高債務,最明顯的例子就是2009年的巨額刺激措施。此外從經驗上看這一結論也成立:自21世紀初以來,中國負債比率的同比變化與出口增長移動均線具有很強的負相關性,即便剔除金融危機後實施刺激措施的時期也是如此。

過去10年出口對中國經濟增長的重要性已經下降,但仍然意義重大。從2016年第一季度到2017年第三季度(基本與去槓桿化時期吻合),淨出口對經濟增長的影響已經從構成0.8個百分點的拖累轉變成0.2個百分點的提振,折合年率的淨變化約一個百分點。

因此,即便投資疲軟,但整體經濟增速仍從6.7%提高至6.8%。而剔除淨出口因素,經濟增長則應放緩近一個百分點,導致控制債務的難度更大。

現在的問題是這一次情況是否真的不同。習近平政府已不再強調官方增長目標,但在全球經濟蓬勃發展、房地產市場仍處於放緩初期的情況下,這一目標很容易實現。

似乎在2018年底或2019年年初的某個時候,這種事事如意的局面將宣告結束。屆時,投資者將了解習近平政府是否真的致力於一種不同的經濟增長模式。

責任編輯: 楚天  來源:華爾街日報 轉載請註明作者、出處並保持完整。

本文網址:https://tw.aboluowang.com/2018/0102/1049105.html

相關新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