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聞 > 中國經濟 > 正文

被數據掩蓋的中國經濟真相

作者:
靚麗的經濟數據與人們糟心的真實感受之間的差距,讓我們不禁想問:在經濟統計數據的背後,目前中國經濟的真實狀況究竟是怎麼樣?在「冰火兩重天」的情況下,又該如何調整投資思路?

中國的投資者們近來都不約而同有一種「冰火兩重天」的感受。「火」的方面是統計局出台的最新經濟數據,形勢大好,數據亮眼。但與此同時,市場卻呈現「冰」的特徵。

最近中國股市的關鍵詞是:跳水、閃崩、跌停。僅僅在2月1日,就有超過2900家個股下跌,其中千股下跌逾5%,220多家個股跌停。這絲毫不亞於一場小型股災。

靚麗的經濟數據與人們糟心的真實感受之間的差距,讓我們不禁想問:在經濟統計數據的背後,目前中國經濟的真實狀況究竟是怎麼樣?在「冰火兩重天」的情況下,又該如何調整投資思路?

一、中國的經濟數據僅具有「象徵性」,不反映現實

統計局在今年1月發布了最新的經濟數據,表面上看,各項主要指標都有明顯回暖:

去年中國的GDP增長6.9%,自2011年經濟增速下行以來的首次回升。居民收入實際增長7.3%,跑贏GDP增速。2017年前11個月,全國規模以上工業企業實現利潤總額為68750億元,同比增長21.9%,比上年同期加快12.5個百分點。

此外,規模以上工業企業主營業務收入利潤率為6.36%,比上年同期提高0.54個百分點。2017年貨物貿易進出口總值27.79萬億元,比上年增長14.2%,扭轉此前連續兩年下降的局面。各類型企業進出口均實現兩位數增長,其中,民營企業進出口增長15.3%,對我國進出口總值增長的貢獻率最高,達41.3%。

從GDP增速、居民收入、企業利潤、進出口額這幾個方面的數據來看,中國經濟的回暖貌似是既定事實。不過,如果我們更深入觀察數據的很多細節,就會發現其中有諸多矛盾乃至不合理之處。

例如,最重要的指標GDP數據,到底能否真實反映到中國經濟的情況呢?我們看2017年的數據,全國的經濟增長為6.9%,然而各省的實際GDP增長平均值似乎並不是6.9%。

以占全國經濟總量一半以上的排名前十位地區為例,除了河北的經濟增速為6.7%,略低於6.9%的全國均值,其他各地的增速為7.2%到8.1%,遠高於6.9%。而在十名以後的省市,絕大部分的經濟增速也高於6.9%。

我們順著時間順序往前看資料,會發現地方GDP與全國GDP增速的差距是在不斷增大的。也就是說,時間越往前,數據的詭異程度越高。

最為離譜的是在2013年,該年的全國GDP增速為7.7%,但是受統計的全國31個省市GDP增速,全部高於7.7%,有一半的省市GDP增速甚至超過10%。那麼,這個7.7%的全國均值又是怎麼得出來的?實在令人疑惑。

不過,回看國內的財經新聞就不難理解這個趨勢的原因。最近,天津、內蒙、東北等地承認經濟數據「注水」,被勒令重新調整統計數據,被迫將原來過高的虛報數據做一定程度的「下調」。其實,這種經濟數據「注水」的事件並不是現在才有,回頭查閱下近兩年的新聞,我們會發現,各地經濟數據被爆「注水」的情況時有發生。

在不光彩的數據「注水」被媒體曝光後,近幾年各省上報的數據也就迫於壓力而不同程度的「調低」,導致全國GDP與各地GDP增長的差距逐年縮小,數據貌似越來越接近「真實」。不過,歷史數據無法修改,只要往前逐年查閱就會發現,在地方經濟數據造假的情況還尚未被曝光的日子裡,經濟數據失真的程度其實非常高。

因此,我們可以得出一個基本的結論:全國的GDP增長數字是事先設定好的,它無法反映各省市的真實經濟情況,而不過是在表達一種官方對經濟的預期,僅僅是一種象徵性的數據。

試想,就連最核心的經濟數據GDP也尚且如此,那麼其他經濟數據的可靠程度也就不難推測了。

再舉一例。比如和老百姓生活息息相關的商品銷售總額、薪資成長、儲蓄成長這幾組數據,如果仔細閱讀也會發現其中存在問題。近幾年的數據呈現一個趨勢:商品總銷售的成長率超過個人所得成長率,同時儲蓄增長率卻並沒有減少。

邏輯上,商品零售及批發總額的增加,代表著總收入的提高和儲蓄率一定程度的減少。但數據卻顯示,中國人在工資沒怎麼漲的情況下,既有更多的錢存,又有更多的錢花,那麼錢是從哪裡冒出來的?

類似的例子還有不少,即使是一個普通人,如果對官方發布的各種數據稍作對比和思考,其實也很容易發現其中不合邏輯甚至是明顯的「注水」痕跡。

二、市場不再有效,價值投資目前還是一個傳說

關於中國經濟數據大規模「注水」的原因,有一個眾所周知的答案:因為經濟增長數據與行政考核掛鈎,所以數據做得越靚麗越是對地方政府有利。

這個說法只是道出了中國經濟數據失真的表層原因。除此之外,還有更深層的原因使得我們一個勁兒的在數據上做文章。這個深層原因也在一定程度上影響著我們的投資思路。

從市場的角度來看經濟數據「注水」,實際上它也可以被視為一種市場訊號的「紊亂」和「失調」。市場訊息無法反映出實際經濟情況,數據對於投資參考的價值逐漸降低。

當數據訊息與現實脫節情況變得很普遍的時候,意味著我們的市場不再是一個有效的市場。至少在中國,「有效市場假說」所謂的「價格是所有市場信息的總和」規律已不再適用。

市場要麼是一個「有效市場」,要麼一個投機性很強的賭場。二者必居其一。我們不幸屬於後者。

造成這一現象的直接原因,除了地方政府出於自身考慮而進行數據「注水」之外,更重要的背景在於過去幾十年我們在客觀上處於景氣循環下行的周期。

自上個世紀80年代以來,全球經濟以美國作為引擎,出現長期繁榮情況。但這種表面繁榮很大程度上只是由貨幣和信貸組成的金融性繁榮,全球經濟都呈現同一個特點:金融的成長性大於實業的成長性。

我們通過十年期美債的收益率在80年代以來的變化和M2的增長幅度就不難看出。債券收益率從80年代至今走了一個長期的下行周期,全球經濟進入從增長到回落的大周期,而與此同時,全球的貨幣卻進入超發時代。

首先是美國開動印鈔機,從1980年到2008年全球金融危機期間,美元M2的總量大約增長到當年的4倍。08金融危機後,世界第一印鈔機的位置被中國取代。2008年中國M2總量475166億元,2017年M2總量暴增到1670013億元。換言之,我們在近十年的貨幣增長比例大約相當於美國三十年時間的比例。

過大的貨幣量被快速投放到市場,造成了市場對於貨幣的「脫敏」,市場迅速變得極度投機化。別忘了,從債券的利潤率變化我們可以估計出,由於全球經濟處於大景氣循環的下行周期,市場將會長期缺乏優質的投資標的,因此,新增貨幣信貸只會大量流入金融投機端。這就造成我們上文說的實業增長速度趕不上金融性增長的現實。

具體到中國,經濟周期與貨幣周期「相逆」的結果就是:十年來資金的趨勢是「避實就虛」。貨幣逐漸走向持續邊際寬鬆的軌道,金融業一枝獨秀地「繁榮」發展,出現了所謂金融空轉的現象。貨幣資金在金融體系內部空轉,尤其是在國有銀行和國有企業之間來回倒騰。

回過頭來看看 大陸私營企業。近年來,企業貸款種類當中的中長期貸款少,短期貸款多,主要用於資金流轉,而不是投資。這說明,企業經營業已然成了一種帳面遊戲,資金的作用是借新債還舊債,進入不了實體經濟……

在大量資金空轉的情況下,如果不依靠大量對數據「注水」,試問怎麼可能取得良好的經濟預期?因此我們可以說,數據注水既是有意為之,同時也是無奈之舉。

未來轉機會出現嗎?長期來看,答案是肯定的。但就目前而言,尚不是轉折的時候。

儘管2018年全球經濟有復甦跡象,通脹重臨,大約60年一次的科技發展帶來的大經濟循環似乎也在觸底後重啟的過程中。不過,目前這一切都還在彷徨期和醞釀期。美股和A股當中,金融企業的投機增長仍然高於實體經濟,並且,目前投機泡沫的不斷膨脹還預警著將來可能出現的價格回調。

在這個節骨眼,任何鼓吹價值投資的言論都是犯罪。準確的說法,應該是「價值投機」。去年以來的貨幣緊縮政策與金融監管,使得資金更加呈現存量博弈趨勢,反過來更加劇了投機的需求。

在海量「注水」的市場訊息中,我們需要尋找的僅僅是「注水」的技術含量較高的投機標的,根據技術指標決定下注以及離場時間。從投機的角度而言,目前金融的風險稍高,但仍小於實體的風險,投機的機會仍然在於行業龍頭企業、國資、金融地產,以及這一波企業債轉股影響的相關利多產業。

責任編輯: 秦瑞  來源:博客 轉載請註明作者、出處並保持完整。

本文網址:https://tw.aboluowang.com/2018/0207/1066218.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