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聞 > 軍政 > 正文

李克強政令不出中南海 金融監管權鬥激烈 央行反擊銀監會

胡錦濤溫家寶當政時期,外界稱「政令不出中南海」,現任國務院總理李克強也一再遇到這種窘境。陸媒報導,在過去5年多來,李克強為此專門召開了50多次中共國務院常務會,多次發怒。近日,中共央行和銀監會就防控金融風險中央行職責調門相左,互不買帳。

據中國網2月11日報導,本屆中共國務院5年來,召開了近200次常務會議,超過50次審議與「放管服」相關的議題,是當仁不讓的「重頭戲」。

所謂的放,就是中共各級政府該放的權一定要放;管,該政府管的事一定要管;服,讓民眾少跑腿、不添堵。報導說,通過「放管服」,審批公章要越來越少,「奇葩」證明取消。

李克強曾在2016年3月的一次國務院會議上稱,「簡政放權是反腐敗的治本之策。」「堅決破除尋租『潛規則』,以減權限權促源頭反腐。」

李克強在2015年4月15日召開的國務院常務會議上,曾批中共「部長們參加的國務院常務會已經討論通過的一些政策,現在卻還『卡』在那兒,讓幾個處長來『把關』,這不在程序上完全顛倒了嗎」?是「鬧笑話」。

同年4月21日的國務院常務會上,李克強再次狠批政策被「卡」現象:國務院領導「常常半夜拿到特急文件立刻就批了,但有些部門、地方的文件卻經常在那裡原地『轉圈』。」李克強怒道:「不能讓文件再在處長、司長那裡一層一層地畫圈了」。

評論員石實說,但放權就意味著中共各級官員不能再利用一些審批權而斂財,所以就形成了中共整體利益與官員間個人利益的矛盾問題,這也是為什麼當局僅為一個「放管服」就專門開50次國務院常務會的原因——放權改革遇到各級官員的強力阻擊。

石實表示,在中共專制制度下,是人治、不是法治,各級官員都是特權思想,就是想利用權力斂財,如果在民主的體制下,官員都是民選,你不好了就得下台。所以根本上來說,還是體制問題,不廢除專制體制解決不了實質性問題。

中國金融監管權鬥激烈央行反擊銀監會

據《財新網》2月11日報導,中國行研究局局長徐忠表示,近年來,中國金融市場風險事件頻發,凸顯防控化解風險的緊迫性。但由於各方對風險癥結認識不盡相同,開出的藥方也各有差異。在當前金融亂象頻發的環境下,應進一步強化央行的統籌作用而非簡單的協調作用

這和此前官方表態不同。

2017年7月14日至15日,在北京召開的全國金融工作會議上提出,設立國務院金融穩定發展委員會。該會議閉幕後,中國央行行長周小川7月17日主持召開央行擴大會議,其中提出,中國央行要「履行好國務院金融穩定發展委員會辦公室職責,加強金融監管協調」。

2017年11月8日,官方發布消息,國務院金融穩定發展委員會成立,並召開了第一次全體會議。並且明確定調:國務院金融穩定發展委員會是「作為國務院統籌協調金融穩定和改革發展重大問題的議事機構」

2月6日,中國銀監會官員撰文表示,中國金融行業完全實行綜合經營條件尚不成熟,仍應分業經營。

中國銀監會業務創新監管協作部主任李文紅髮文認為,當前中國完全實行綜合經營的條件還不成熟,在今後一段時期內仍有必要保持分業經營這一基本框架。做出這一判斷主要是考慮到銀行業與非銀行金融業態在盈利模式、資金來源、風險承擔、企業文化等方面具有區別和目標衝突,以及中國金融機構的公司治理和風險管理體系還不健全、金融監管能力有待進一步提升等因素。

李文紅表示,總體上看,中國的金融業總體仍保持分業經營格局。實行適度分業經營制度,有利於實現風險隔離,防止局部風險交叉傳染而放大為系統性風險。

在徐忠的文章中,疑似反擊中國銀監會。徐忠表示,從中國情況看,無論是設立國務院金融穩定發展委員會的決定,以及十九大提出的健全貨幣政策和宏觀審慎管理的雙支柱調控框架,都集中體現了監管改革的方向是加強央行統籌、完善體制、補齊短板、堵塞漏洞,而非回歸分業老路。

毋庸置疑的是,中國經濟的金融風險越來越大,以至於官方多次提出防控金融風險。2016年以來,有一個詞語在官媒報導中出現的頻率非常高,就是「防控金融風險」。在2017年,維護金融安全首次被提高到了前所未有高度。習近平當局更是反覆提及「牢牢守住不發生系統性金融風險的底線」。

徐忠的文章似乎也有向當局喊話的意味,他寫道:近20年的實踐表明,由於央行沒有監管權,但事實上承擔救助責任,權責不對等,難以有效應對監管寬容和道德風險,導致處置成本高昂,無法及時防範和有效化解金融風險。

阿波羅網林億綜合報導

責任編輯: 林億  來源:阿波羅網林億綜合報導 轉載請註明作者、出處並保持完整。

本文網址:https://tw.aboluowang.com/2018/0212/1068784.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