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聞 > 人物 > 正文

消失的陳光標:曾經以上頭條為樂的「首善」 去哪兒了?

好久沒有陳光標的消息了。網上搜索他最近的消息,首先推薦的搜索是「2017年陳光標去哪兒了」。不知不覺間,這位幾乎以「上頭條」為樂的企業家,竟然消聲滅跡了整整一年。

好久沒有陳光標的消息了。網上搜索他最近的消息,首先推薦的搜索是「2017年陳光標去哪兒了」。不知不覺間,這位幾乎以「上頭條」為樂的企業家,竟然消聲滅跡了整整一年。

陳光標最後的現身停留在2016年九月的發布會,在當時,他剛剛被《財新周刊》刊文曝出「慈善數字注水、靠倒賣拆遷項目賺錢,涉嫌圍標、違規轉包,拿著跟領導的合影騙捐款、騙頭銜、騙項目……」

文章發布以後的第三天,陳光標召開了發布會,回應了關於「首善」還是「首騙」、切胃減肥、私刻公章用於投標和做獎狀等一系列問題。在現場,標哥就像一個犯了錯的孩子,曾經的志得意滿蕩然無存。

在被財新周刊曝光以前,陳光標一直是媒體的焦點。自2008年開始,他就頻繁地出現在新聞版面之上。當然,不僅僅是因為他種種慈善的舉動。更是因為他近乎誇張的行為所帶來的新聞性。

新聞配圖

眾人追逐他的新聞,就如同餓狼追逐血腥氣,標哥種種誇張的「善舉」,早已超出了慈善的範圍,成為世人津津樂道的趣聞。當然,標哥對於這種關注樂此不疲,所以他怪招頻出,屢屢奪人眼球。

不過,有果必有因。標哥突然開始的行為藝術,除去其內心被關注的渴望,其實不乏其商業上的考量。

標哥的商業模式

細究標哥一直以來的商業模式,就如同馬克吐溫的小說《百萬英鎊》,沒有模式,只有基於眾人心理破綻上的經營。

陳光標有據可查的發家,源於一次成功的「包裝」。1994年的一天,陳光標在街上閒逛時,在一家藥店門前看到許多人正圍著一台袖珍儀器諮詢。這個儀器只有普通收音機大小,名叫「耳穴疾病探測儀」,號稱把電極夾在耳朵上,就能測出身體哪個部位有病,很受老年人歡迎。

這台儀器原本的功能是:患者手持一端金屬棒,而另外一端由醫生在患者同側身體的耳部來回試探,無論是「心肝脾肺胃膽關節腎腦胰腺腸道膀胱」哪裡的病變,一發現了,儀器上「那個紅燈就一閃唧唧唧」。

這樣一個堪稱簡陋的儀器讓陳光標看見了商機。他花168元買了一台回去,又花了3000塊錢請南京中醫學院和南京師範大學的專家研究後,得到了改造方法:買一台舊電腦顯示器,把顯像系統整體拆掉,只剩一個空殼子。然後找一個和螢光幕等大的塑料板,在上面畫個人體結構圖,「心上面裝一個發光管,肝上面裝個發光管,胃上裝個發光管」,再將這個裝上發光管的塑料板安置在已經掏空的顯示器正面。接下來從顯示器旁邊伸出兩根金屬棒,進行診斷。「一旦發現病變」,發光管就會亮,能在顯示器(塑料板)上直觀地看到身體哪個部位有疾病。

1994年11月7日,陳光標為此申請了專利「新型電子疾病探測儀」,專利號942428390。至今,這個專利號都可在國家知識產權局的網站上查到。後來,因為有人感覺這個「看起來很漂亮的儀器抱起來很輕」,陳光標就找了個摩托車電瓶放進去,讓它抱起來感覺真材實料,「還蠻重的」。

陳光標帶著這個儀器回老家趕集,穿個白褂戴個白帽子,耳朵上戴個聽診器,顯示器上標了個廣告語「不用開口說句話,兩分鐘內知病情。」趕集的老鄉「一看是個高科技,是台電腦」,就排隊過來診查,診查費一元。回到南京後,陳光標在新街口郵電局門口的馬路上擺攤,並利用中醫專業給患者開藥方,將診查費提高到了二至五元,一天可進帳一兩百塊錢。

新聞配圖

兩個月下來,陳光標賺了萬餘元,感覺這樣掙錢還是太慢。於是請南京電視台來為「光標牌CT型耳穴測病治療儀」策劃了一個五分鐘的廣告宣傳片,到安徽的縣級電視台花1000元放了10個晚上。很快,不少個人診所、地攤商販找過來,一時間讓儀器的生產供不應求。

168元購進的儀器,經過標哥的幾番包裝,買個外殼畫個人體圖,改造成本不超過600元,最後卻可以以8500元一台的價格出售。自己組裝的幾十台儀器很快售罄後,他又用賺來的30萬元去深圳買外殼、發光管進行批量生產,終於賺到了人生的第一桶金。

我們知道,CT是計算機斷層掃描(Computed Tomography)的縮寫,是一種通過X射線掃描人體並重建圖像的技術。CT機與「光標牌CT型耳穴測病治療儀」沒有任何功能相同之處,所謂「CT型」恐怕只是陳光標那旺盛的營銷心機初次施展的成果。

陳光標利用大家對中醫學的懵懂,以及逐漸興起的保健意識,一時大發橫財。據說,「連北京的各大商場都有陳光標的這種產品」。到1998年時,他自稱「大概淨賺了兩千多萬」。

當然,在上世紀90年代,這樣靠著坑蒙拐騙你起家的企業不少,中華鱉精、太陽神等打著保健的旗號積累資本的企業不勝枚舉,儼然已成為那個時代中國式成功的縮影。

靠著坑蒙拐騙起家的標哥,因為1999年國家藥品監督管理局的監督檢查而沒能繼續他的「CT」致富之路,但他基於人心的商業模式從來沒有改變過。這一點,從他後面近乎瘋狂地慈善之路上,可見端倪。

瘋狂「首善」陳光標

新聞配圖

2008年五月,汶川發生特大地震,陳光標是第一批趕到現場的企業家之一。他帶領一支由120名操作手和60台大型機械組成的救援隊,馳援災區。據報導,「他親自抱、背、抬出200多人,救活14人,還向地震災區捐贈款物過億元」。這一善舉使他一夜成名,2008年底,他被授予「全國抗震救災英雄模範」,並當選中央電視台年度經濟人物。

沒過多久,陳光標就將公司經營範圍增加了廣告設計、製作、發布、戶外媒體代理、電視台廣告代理。據熟悉陳光標的知情人士稱,這一調整與陳光標結識公安部原副部長李東生有關。

當時李東生已經離開中央電視台,但還在宣傳系統擔任要職。認識李東生後,陳光標就在工商資料的經營範圍里加上了廣告製作發布的內容。而這一轉變,相距他在汶川地震央名聲大噪,僅僅過去一個月。

也許汶川地震慈善的成功使陳光標的嘗到了甜頭,從那以後,標哥就走上了「基於人心,而又立於關係。」的慈善商業之路。

據《財新周刊》報導,陳光標通過自己的「首善」之名,獲得了不少政商關係,為了分一杯羹,有不少人拿錢給他,讓他幫忙做慈善。這其中,就包括已經因非法經營罪和行賄罪被捕入獄的「高鐵一姐」丁書苗。

不過,我們都知道,陳光標在這一時期的高調慈善行為,還在合理的範疇內,直到有一天,標哥發現他的慈善商業之路走不通了。

為上頭條去,辛酸有誰知?

2011年1月,陳光標來到新北市憑弔已故巨星鄧麗君,現場獻唱鄧麗君名曲。

他表情沉痛,如喪考妣。很快,這條新聞成為媒體爭相報導的軼事。

這件事情也成為陳光標的慈善行為走向「娛樂化」的開端。如果說在這之前的慈善行為稍顯高調,那麼他此後的一系列行為,就可以用他在冰桶挑戰作假被揭穿以後的回應完美概括,堪稱「行為藝術」。

2011年是陳光標的「行為藝術元年」,在那一年,他在鄧麗君墓前獻過唱、扮過「雷鋒」亮相,在「中國城市無車日」砸賓士買自行車,在畢節開過個人演唱會。人們對他的「行為藝術」或笑或罵,卻從沒有去了解過,他瘋狂上頭條背後,不為人知的辛酸。

新聞配圖

雖然陳光標曾多次對外宣稱他2009年的利潤超過4億,並將其中的絕大部分做了慈善,十幾年來,已經累計向社會捐贈了14億元之巨。但據後來媒體曝出的資料顯示,2010年,他號稱超過3億的捐贈有眾多項目沒有落實,甚至有的受捐單位都不存在;很多捐贈項目名為捐贈實為自我投資的行為。

一位曾經在陳光標身邊工作的人士透露說,陳光標所宣稱的巨額捐款大多是虛報出來的數據,實際上根本沒有那麼多。例如,其2010年慈善「成績單」中所說的,「過年期間,陳光標帶領全國企業家光標榜樣愛心慰問團,分5個小組共237人,分別在雲南、貴州、四川、新疆、西藏等五省區進行了過年慰問活動,總共發放紅包近10萬個,合計人民幣7100萬元。」事實上被嚴重誇大,「我當時只見到兩個小組去慰問,而且派發的紅包也根本沒有7100萬那麼多,至少是幾十倍的誇大。」

在《自傳》中,陳光標自稱江蘇黃埔2009年營業收入是103億元,淨利潤4.1億元,自己全部家當有50多個億。而工商資料中的年檢報告顯示,從2003年到2010年,江蘇黃埔的稅後利潤均為負數。2011年全年總利潤17萬元,年末總資產1.2億元,其中負債就達到9429萬元;2012年全年淨利潤18萬多元,年末資產總額仍為1.2億元,負債已經超過至1億元。

曾經有人在一篇解析「王健林為什麼突然高調打出一個億的小目標」的文章中指出,王首富突然頻繁出現在公眾面前的原因,在於其商業上的需求。而首富高調的背後,實則是其事業的低谷。

無獨有偶,2011年,隨著媒體調查質疑日漸深入,江蘇黃埔虧損的加劇,陳首善自然開始了自己瘋狂地表演。

聰明的陳首善,消失了

新聞配圖

人們常說,欲使其滅亡,必先使其瘋狂。在這場瘋狂地表演開啟之初,就已經昭示了它的消亡。網際網路的飛速發展,信息的高度透明,都在迫使陳首善做出改變。

當在冰桶挑戰上的小小作假都被揭穿,當種種慈善背後的真相被媒體曝光,當他從人人稱讚的「首善」變成人人喊打的「首騙」,當他辛苦積累的人脈一朝散盡……

聰明的陳首善,終於也隨著令計劃等人的被捕,而變得低調起來。

還記得幾天前,企業家曹德旺評價陳光標的慈善行為是「真傻」。陳光標才不傻,他聰明著呢。

王老吉續命惹來了群嘲,莎普愛思虛假宣傳惹來了調查。這個時候的陳首善終於明白,靠著坑蒙拐騙發家的日子,已經一去不復返了。

責任編輯: 秦瑞  來源:快刀財經 轉載請註明作者、出處並保持完整。

本文網址:https://tw.aboluowang.com/2018/0214/1070006.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