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聞 > 中國經濟 > 正文

每個人都逃不掉的消費陷阱

作者:

農曆狗年過年來臨,返鄉或出遊的人們開啟了「買買買」模式。根據銀聯的報告,去年過年從除夕到正月初五期間,中國人光是銀聯刷卡就消費了3787億元。在消費升級的大環境下,預計2018年過年期間的消費將繼續保持10%以上的增長態勢,而整個2018年,社會消費品零售總額或將突破40萬億元人民幣。

不過,當你在愉快地「買買買」的同時是否有思考過,自己是否真的需要自己花錢買的每一件商品?如果答案為否,那麼,購物的意義又何在呢?你的每一次不經意的購物,是不是也在不知不覺之中讓自己掉入了一個看不見的消費陷阱?

實際上,現在潛伏在我們每個人面前的,確實有一個看不見的消費陷阱。在不知不覺間,很多人不幸掉落進這個陷阱之中。而諷刺的是,我們設置這個陷阱的原因,恰恰是以「經濟發展」為不可辯駁的理由。

一、擠泡沫、打房價,最終還是為了拉動消費

進入2018年,除了消費的預期普遍增高,還有另一個數據也引人注意,那就是房貸的利率進一步上升。

據統計,去年四季度房貸利率平均5.26%,已經持續近一年的上升趨勢,而在2018年1月,全國首套房的平均利率已經上升到5.43%,相當於基準利率1.11.倍,比上月上升0.93%。

從房貸利率從去年持續至今的不斷上調,可以看到有關部門抑制房價泡沫的意願。整個2018年,去資產泡沫的大方向應該也不會停下來。

在房地產泡沫被不斷抑制的同時,我們發現消費在經濟中占比的作用越來越大。據統計局數據,去年,中國經濟的總增長中有58.8%都是由消費貢獻。官方對於經濟增長的宏觀敘述,也由傳統的「投資拉動」改為「消費和投資共同拉動」。

這個敘述方式的細微改變,反映出了經濟部門思路的轉變,這對於我們每個人的生活都會產生很大的影響。

在房價泡沫因為低利率而高漲的日子裡,普通人年均工資買不了幾平方米的樓房,尤其一線城市的資產泡沫膨脹,造成了巨大的生活成本壓力,使得普通人為了儲錢買房而長期不願消費、不敢消費。

因此,如果要充分釋放普通人的消費能力,首先必須讓房價不再像過去那樣瘋長。這樣,人們才有可能存的下更多的錢用於消費。

此外,在穩住房價的同時,還得讓那些買不起房的人們打消「儲錢買房」的長期打算,願意把手裡的錢花出去。這就需要建立長期的公共住房制度。

我們看到,最近召開的經濟工作會議,再次強調了儘快建設「多主體供應、多渠道保障、租購併舉的住房制度」,也就是所謂的住房長效機制。傳媒接二連三的強調住房長效機制建設,可見解決這個問題對於國家來講有多麼的急迫。

這有幾分模仿新加坡的住房制度。在「新加坡模式」的住房制度下,昂貴的商品房是專屬富人之間的買賣,而中下收入者普遍住進了福利性住房和政府提供的公共住房。這些房子不會給住戶產權,但卻可以長期賦予其居住使用權。

這樣做的最大作用,就是用提供住廉價房的方法,讓占據社會大多數的中下層人士能夠安心的工作,踏實的消費,為經濟增長作出貢獻。

俗話說,「民無恆產,則無恆心」,但大部分人一輩子其實也積累不下什麼價值昂貴的「恆產」,試問他們怎麼可能安心消費?在無法改變大部分人沒有「恆產」的情況下,用各種辦法給予他們基本安全感,然後引導他們花錢消費,就成為了實現經濟增長的重要方法。

在中國經濟的巨大存量中,房地產在過去占據了大部分的比例,兩年前,地產總價值已占GDP的411%,遠遠超過國際水準。現在,要想把過度依靠地產的經濟轉變為「消費拉動型」經濟,就必需要以各種手段從房地產中擠出一部分資金,讓其流到消費領域。

住房的長效機制和各種抑制不動產泡沫的手段,都是為消費增長做鋪墊的手段之一。

不過,僅僅如此依然沒辦法大幅提高消費。原因在於,中國的流動性依然很緊,人們的收入增長依然不夠多。

目前的中國,逐漸進入了一個「缺錢」的狀態,雖然最新的數據顯示中國的信貸創下新高,但是,流通中貨幣餘額只有7.46萬億元,同比下降13.8%。人民幣的貨幣流通性其實是在下降,人們手裡真正能用來交換的錢其實依然很緊,與此同時,中國的居民收入增長水平似乎還撐不起一個龐大的「消費型經濟」。

2017年城鎮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36396元,比起08年金融危機時的15781元,增長幅度很大。

但如果橫向比較,就會發現差距。中國的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水平相當於同期美國水平的約12%、日本水平的26%、韓國水平的35%、英國水平的17%,大約等同於美國上世紀70年代初的水平。

如此低下的收入水平,僅僅靠從住房端「減負」顯然不足以改變經濟增長的模式。

二、透支自己未來的人,將掉進消費的陷阱

進一步促進人們消費的直接方式在於:增加負債。

道理很簡單:如果現在的錢不夠消費,那就透支未來的錢提前消費,以後慢慢還。人們從貨幣購買力的不斷貶值的事實中學到一課:時間越往後,錢越不值錢。因此,欠錢的時間越長,隨著貨幣貶值,還債壓力就會持續減小。既如此,不欠白不欠啊。

於是我們看到,中國人對負債的態度這些年發生了180度的大轉變,從貸款買房買車,到貸款上學與日常消費,按揭付款越來越流行。

長期這麼下來,老百姓欠下了多少債呢?根據社科院《三季度中國去槓桿進程報告》的數據,居民部門槓桿率延續著上升趨勢,2017年前三個季度上升了3.8個百分點,居民的負債與可支配收入之比達到了48.6%。

這個比例甚至遠遠高於城鎮居民儲蓄占可支配收入的比例。也就是說,中國人愛存錢的習慣,正在逐漸被愛欠錢的習慣代替。

負債的數字當中,其實有超過一半的部分是被房貸占據了。不過,這個趨勢未來很可能會發生改變,隨著年青一代住房剛需的逐漸減弱,以及上文所說的「住房長效機制」的建立,以後在這個統計當中,純消費的比例會不斷提高,房貸的部分會慢慢減少。

最終,我們會欠錢購買越來越多不必要的商品,成為消費的奴隸。這並不是危言聳聽,那些被裸照逼債的女大學生,還不起錢自殺的年輕人……所有看似個別的現象,其實都是「消費轉型」的總體趨勢下必然會發生的事情。

你是否發現了一個悲催的現實:老百姓欠債的事實一直沒變,改變的是債務類別。從過去長期的房貸欠債變成了未來的消費品債務。隨著債務類型的改變,所謂的經濟增長模式也相應的發生了改變。但實際上,欠下巨款、吭哧搬磚還錢的從來都是同一撥人。

這一撥人,被消費兩個字坑得不輕。

從買房買車,到買各種奢侈品,在社會功能上,「買買買」有一個巨大的作用,那就是以消費品來區分社會階級。中國人根深蒂固的概念是:用房、車、包、表、衣的品牌來評價一個人的社會階層。於是,人們玩命的購買象徵著「上流階層」的商品,無以復加的來包裝自己,攀比成風、享受成風,最後的結果就是債務成山。

然而,消費其實並不能實際上改變人的階層,消費實際的作用,無非是產生了市場交換、推動GDP增長。也就是說,消費行為成為了推動經濟向前發展的「燃料」。

這有點像韓國電影《雪國列車》的情節設置。在雪原上奔馳的列車裡,不同的乘客按照階層坐在不同車廂,高級階層坐在列車前端的豪華車廂,低階階層坐在列車末尾簡陋的硬座車廂。

在硬座車廂的人,無論怎麼努力、花多少錢疏通關係,都無法擠進前面的優等車廂。那麼這些硬座乘客有什麼用呢?他們的「作用」就在於為這列火車提供燃料。

當你花掉你手裡的錢,就像是為火車燃燒的鍋爐里添加了一鏟煤,為火車提速,這其實就是在為經濟做貢獻。但是,這一筆「經濟燃料」燃燒後產生的「廢料」卻需要你自己承擔,那「廢料」就是債務,需要你親手償還。

這就是消費者最可悲的地方。

當經濟發展已正式轉變為「消費拉動」時,廣大的消費者是時候長點心了。請在買買買的衝動爆發之前,先想清楚幾件事:第一,我買的東西是否是我生活必須的;第二,我是否能在消費後依然保持不欠債的財務原則;第三,每一筆花出去的錢,如果視為投入,那麼回報是什麼?

你只有按照這個思路持續玩下去,才有可能在經濟的遊戲中避免陷入消費的陷阱。否則,等待你的命運就是成為火車鍋爐里的那塊燒紅的煤炭,成為經濟機器運轉的炮灰。

責任編輯: 秦瑞  來源:博客 轉載請註明作者、出處並保持完整。

本文網址:https://tw.aboluowang.com/2018/0216/1070903.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