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活 > 移民留學 > 正文

20歲女生留美5年 患上抑鬱症:我恨他們 恨他們把我送出國

越來越多的中國小留學生患上抑鬱症,出國請三思而後行。示意圖(圖片:Pixabay)

「我恨他們(父母),恨他們把我送出去。」

這樣的一句話,誰也想不到是從一個家庭美滿的女孩口中說出來的。

現在越來越多的父母熱衷於把孩子送到國外,在父母眼裡中國環境污染嚴重,食品安全岌岌可危,國內教育水平低下。這些弊端無時無刻不在威脅自己孩子的生命,威脅一個家庭的發展,不少父母認為只有出國才是出路,才是救贖。

這也讓現在的留學生呈現了低齡化趨勢,許多高中生、初中生在畢業之後就遠走海外。

可是當父母滿心歡喜,認為這是「幫助」孩子,「為了孩子的未來」,甚至做著「移民夢」的時候。卻沒注意到孩子心中那一點一滴的變化。

由於不適應美國留學生活,開朗少女變抑鬱少女。示意圖(圖片:Pixabay)

開朗少女與抑鬱少女

根據大陸媒體報導,20歲的留學生小薇在海外已經留學五年,曾經她的父母想像過自己的女兒學成之後意氣風發的樣子。

但擺在他們面前的殘酷現實卻是女兒已經陷入了抑鬱症當中,兩眼無神,目光渙散,氣色很差,完全不像是一個20歲年輕人應該有的樣子。

但這就是小薇當時的寫照,在與心理醫生談話中,小薇不止一次地提及自己對父母的恨,恨他們把自己送到國外。

聽到孩子對自己充滿恨意的言論,小薇的父母心都碎了,他們本來只是想讓小薇有更好的生活,更好的學習,沒想到卻把她推向了深淵。

在小薇出國以前,她是一個陽光開朗的少女,顏值高,學習好,活生生就是「別人家的好孩子」。

父母對她也給予厚望,所以在小薇初中畢業之後,她的父母就把她送到美國。最初小薇還是信心滿滿,青春期產生的渴望獨立讓她也想要到國外去鍛鍊自己。

一開始,她住在自己的親戚家,對新生活充滿了好奇,生活上也有親戚照顧,隨後,小薇覺得一直麻煩親戚也不好,決定自己出來租房。

父母看到女兒這麼獨立,自然滿懷「女兒長大了」的喜悅,同意小薇的做法。

殊不知,這一切正是小薇轉變的開端……小薇在美國找到了一個寄宿家庭,然而因為文化的差異,雙方之間沒有什麼交流,就算這樣,小薇還是安穩的度過了高中時光,考上了自己心儀的設計類大學。

很多在海外留學的青少年都缺乏與外界的溝通。示意圖(圖片:Pixabay)

然而進入大學之後,一切都變了,小薇發現自己無法融入美國人的圈子當中,聽不懂美國人的笑話,跟不上同學的節拍。小薇覺得自己仿佛成了動物園裡囚禁在鐵籠中供人觀賞玩樂的動物,耳邊只聽到別人的嘲笑聲。

最後小薇選擇離開學校宿舍,自己搬出來住,可是搬出來之後並沒有任何的改變,她住宿的家庭是一家五口。

小薇依然沒有與他們有多少的交流,甚至這一家五口每天與自己寵物對話的次數都比和小薇對話的次數多。

但是小薇沒有把這一切告訴自己的父母,「因為怕他們擔心」,但是說了就真的有用嗎?

有多少的父母在這種情況反而認為自己的孩子沒有努力融入美國人的圈子。

有多少的父母在這種情況下不是對孩子說「不行我們就回國」,而是「你應該再想想怎麼去和他們交流」。

漸漸的,小薇變了連她自己都沒有察覺到,仿佛就是自然而然形成的一樣,莫名的暴躁把設計到一半的服裝撕成粉碎已經是一種常態。

不顧戶外的寒冷走在空無人煙的地方大聲的呼喊,只有這樣,才能讓她的內心暫時掙脫無形的「枷鎖」,只有這樣,才能讓她被壓抑的內心得到暫時的解脫。

小薇不再去學校上學,每天都躲在自己的房間裡,食物是泡麵,朋友是電腦。醒了吃,吃了玩,玩了睡。

不用去顧慮自己的外表,不用去考慮生活的意義,就這樣過了三個月,一直到小薇的父母開啟她房間的門。看到自己的女兒與視頻中的女兒完全不同的模樣。

當看到視頻中開朗愛笑的女兒現實中卻是一副蓬頭垢面的模樣,小薇的父母驚呆了,心疼,難過,愧疚……種種情感湧上心頭,小薇的父母決定把小薇帶回國尋找心理醫生治療。

留學生在外面有多苦,也只有他們自己知道。示意圖(圖片:Pixabay)

當抑鬱成為常態

抑鬱,在留學生的群體當中已經不再是什麼少見的話題,甚至有不少留學生說「抑鬱,這不是很正常的嗎?」

或許會有不少人認為這是留學生在矯情,有出國留學這麼好的經歷,卻沉溺在抑鬱的情懷裡,簡直就是糟蹋了父母的錢。

刀沒有捅在自己身上,又怎麼會知道疼呢?

留學生在外面有多苦,也只有他們自己知道。

有多少次想對父母說的話停在嘴邊說不出口,也只有他們自己知道正是因為知道父母為自己付出了太多,許多留學生才會選擇「報喜不報憂」。

而許多父母對自己子女的期望,想要子女打入外國人圈子內部的期待,這種期待變成了一種選擇性無視。

無視子女在海外獨自一人的壓力,無視留學生內心的痛苦。在我們自己的文化當中,抑鬱是一種丟人的情感。許多人都會把抑鬱症當做一種懦弱的表現。

即便父母發現了孩子精神上出現了問題,也很少會讓孩子去看醫生,而是責備孩子心智不夠成熟,認為孩子這樣無法在社會上生活。

在留學生越來越多的當下,留學生海外自殺的事件也是屢見不鮮。

剛剛過去的2017年年末,美國康奈爾大學的一位中國女留學生在宿舍里自殺,在別人眼裡開朗的中國留學生,別人甚至不知道她為什麼要自殺。

2017年10月,猶他大學中國留學生唐曉琳金門大橋跳河自殺。

2017年2月,加州大學聖芭芭拉分校中國女留學生Weiwei Liu宿舍自殺。

這僅僅是去年有報導出來的留學生自殺事件,根據耶魯大學的數據顯示,45%的中國留學生都有心理問題,其中最大的問題就是抑鬱症,而在美國本地學生當中只有13%有抑鬱傾向。

這也不由得讓人開始討論,究竟是什麼成為留學生抑鬱背後的推動者。

小留學生面對完全陌生的環境,用不太流暢的語言,用一種完全不同的思維方式。示意圖(圖片:Pixabay)

世界的文化差異其實可以分成兩個部分,東方文化和西方文化,東方文化主要以中國文化為主,西方文化則已英美等國為主。

美國作為西方文化的大本營,東方文化在這裡勢必會受到衝突。他們認為黃種人沉默、不會說話、只知道刻板的學習,這種印象已經融入了美國白人黑人的血液里。

不少的父母高喊著「不能輸在起跑線」「不想讓孩子吃地溝油」「不想讓孩子呼吸霧霾」「想要孩子得到更好的教育」。

在留學機構的幫助下,一批又一批的小留學生出國,在心智還未成熟的時候就要遠渡重洋。

面對完全陌生的環境,用不太流暢的語言,用一種完全不同的思維方式。

心靈的大壩總有一天會決堤,他們會被接近窒息的痛苦所包圍。(圖片:Pixabay)

每當留學生們感到內心壓抑,想要得到他人幫助的時候,他們沒有其他人可以傾訴,與父母交流會被勸說「你想多了」「忍一忍就過去了」「沒什麼事的」。

與同學交流卻因為語言不通而無法表達自己的情緒,久而久之留學生們習慣「閉嘴」。

讓自己每天沉溺在學業當中,把自己想像成一個機械人,但是壓力並不會就這樣消失,而是會一點一滴的累積起來。

心靈的大壩總有一天會決堤,他們會被接近窒息的痛苦所包圍。

抬起頭看到的是灰濛濛的天空,父母口中清澈的藍天已經不見,呼吸間感受到的是黏重的空氣,父母口中清新的空氣已經消失。

父母在送孩子出國的時候,不應該僅僅站在自己的角度考慮,更要考慮孩子的感受。

與其強行讓自己的孩子做一個中國臉的西方人,為什麼不乾脆讓他們做一個中國人呢?

出國,請三思而後行。

責任編輯: 夏雨荷  來源:華語熱聞Gooread 轉載請註明作者、出處並保持完整。

本文網址:https://tw.aboluowang.com/2018/0224/1074650.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