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聞 > 軍政 > 正文

十萬火急 習近平心腹劉鶴缺席三中會議 三大目的?

早前有消息說,美國川普政府將在4月底前,決定對中國大陸進行經濟制裁。中共中央財經領導小組辦公室主任劉鶴,為解決美中的貿易問題,缺席三中全會去作超長時間外訪,也凸顯中美經貿問題的嚴重性。美媒報導,中共每年從美國竊取幾千億美元的經濟利益,而且中共公開反對把給朝鮮運油的中資船隻列入黑名單。

此外,美國媒體人、阿波羅網特約評論員「在水一方」分析,在習近平推出去除國家主席、國家副主席任期限制之際,劉鶴訪美,也一定會就此事向川普做出解釋和吹風。

紐約時報》報導,中共已經開始在西太平洋和非洲建立軍事基地,在亞洲各地以及歐洲和非洲部分地區修建基礎設施。

《紐約時報》分析指,中共取消主席任期限制,可能也解釋了習近平最近為何派他的親密助手劉鶴訪問華盛頓。此前外界普遍認為,劉鶴出訪美國,是為了討論川普政府的嚴厲貿易言論。《紐約時報》表示,現在看來,習近平派劉鶴訪美,可能是希望借這個機會,向美國川普政府解釋他的計劃。

香港經濟日報》日前發文援引觀察人士的觀點分表示:劉鶴此次的「破格」訪美,反映中美之間確實出現了急需面對的重大問題,這或許意味著中美貿易糾紛「真的到達了臨界點」,凸顯出中美關係已「十萬火急」。

此前,英國《金融時報》2月21日援引多個消息人士透露,中共國家主席習近平和據信將出任國家副主席的王岐山,最近幾周曾秘密會見美國駐華大使布蘭斯塔德,試圖遊說美方以扭轉中美貿易戰即將爆發的趨勢。

據《香港經濟日報》同日報導,劉鶴這次訪美為時五天,時間之長過去比較少見;同時按照過去慣例,中共中央高層官員通常不會在國內重要會議前出訪,但劉鶴這次卻缺席中共三中全會赴美,頗有破格的意味。

報導說,有觀察人士指,劉鶴此行的特殊性,反映中美之間確實出現了急需面對的重大問題,當中特別是經貿領域的磨擦。

川普重新拔擢納瓦羅

華爾街日報報導,經濟學家納瓦羅,將被任命為總統助理。川普重新拔擢納瓦羅,正值川普即將對重要貿易問題做出決定之際。

報導指出,川普政府將在4月底前決定,是否以國家安全為由,對進口的鋼鐵和鋁製品課徵關稅。美國官員正在就中國不當迫使美國企業轉移價值不斐的智財權展開301調查,調查結果可能使美國對中共進行經濟制裁。

納瓦洛曾在加州大學爾灣分校任教,著有《致命中國:美國是如何失去其製造業基礎的》等,對中共態度強硬。他堅決反對貿易赤字,主張實行貿易政策來減少赤字,他的這種看法獲得川普支持,但被大部分主流經濟學家反對。

美國將貿易和朝鮮問題掛鈎?

美國之音2017年8月報導,美國智庫威爾遜國際學者中心,「基辛格中美關係研究所」主任Robert Daly戴博先生認為:川普團隊從競選開始就一直很看重跟中國之間的貿易關係和系列市場准入問題。但是,美國政府把貿易、投資和解決朝核問題掛鈎是錯誤的。而川普政府為什麼打算選擇現在這個時刻考慮啟動跟中國之間的貿易戰,這的確是一個問號。

戴博還認為,川普把重點從貿易逆差和人民幣操縱轉移到市場准入和投資條件等的思路和做法是正確的。

美國企業研究所經濟政策研究員鍾偉鋒博士則認為:中國侵犯美國智慧財產權的例子很多,完全理解美國政府的抱怨,包括中國製造偽劣產品、侵害美方版權、強迫美方公司放棄版權以換取市場准入等等。現在,川普提出來一點兒也不奇怪。

鍾偉鋒還表示:至於把貿易和朝鮮問題掛鈎,類似的事情很多國家都做過。制裁到底能不能改變對方國家的行為,這是一個很有爭議的問題,有時候有效,有時候沒有效。

美國之音記者卡拉女士認為:無論美國共和黨還是民主黨,其共同利益都是保護美國消費者的利益。中共過度補貼自己的產業,打壓公平競爭,對美國的利益構成深遠影響。公平貿易是歐美奉行的原則,而中美之間的貿易往來一直不公平。

美國制裁朝鮮及中國涉朝實體

2月23日美方宣布對朝鮮實施最大規模、最為嚴厲的制裁措施,制裁了從事非法海上活動而幫助朝鮮運輸煤炭和燃料的27家海運和貿易公司、28艘船和1名個人,查封被制裁公司在美國的資產,也禁止美國公民同他們打交道。

星期六,外交部發言人耿爽說:「中方堅決反對美方根據國內法對中方實體或個人實施單邊制裁和『長臂管轄』。我們已就有關問題向美方提出嚴正交涉,要求美方立即停止有關錯誤做法,以免損害雙方在相關領域的合作。「

中共反對在聯合國框架之外對朝鮮實施的任何制裁,星期六的說法是最新表態。

中共堅稱它已經全面執行對平壤的現行制裁。1月份中國與朝鮮的貿易額降至近四年來的最低水平,這是中共對這個孤立國家施壓的最新跡象。

自從去年8月以來,美國推動了聯合國安理會對朝鮮的三輪制裁。但壓力並沒有阻止平壤進行更多的核子試爆和飛彈試驗。

阿波羅網馬晏綜合報導

責任編輯: zhongkang  來源:阿波羅網馬晏綜合報導 轉載請註明作者、出處並保持完整。

本文網址:https://tw.aboluowang.com/2018/0227/1076311.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