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聞 > 軍政 > 正文

習修憲決戰中南海 先斬後奏 生米成熟飯

作者:

中共趕在中共兩會前幾天緊急召開十九大三中全會,一天後中共官媒新華社又突然「出口轉內銷」方式宣布「中央建議人大修改憲法,取消國家主席兩屆任期的限制」,兩件事都宣布得極為突然,一時間在海內外引起軒然大波。來自各方的分析認為,從事態的發展來看,習近平遭遇激戰,在十九大的妥協情況他不想重來一次,所以緊急召開全會提前將任期制拋出。

2月24日中共中央政治局開會確定2月26日至28日舉行三中全會。值得注意的是,三中結束僅僅兩天後,中共又要在3月3日和3月5日召開兩會。這打破1978年以來中共三中全會每屆都要在秋天召開的慣例。此外,本屆三中主要談人事問題和國家機構改革,而非以往的經濟問題。

有分析認為,習近平趕在兩會前,緊急召開十九大三中全會,目的是全面貫徹其人事安排。

習近平在高層遇到重大阻力

中國問題專家陳破空自媒體發表評論稱,這顯示,習近平在中共高層權力遇到重大阻礙,在這種情況下習近平緊急召開全會。因為召開全會對習近平有利,中共召開十九大之前的黨代表經過了習近平嚴格的篩選。

陳破空猜測,十九大已經定下了正國級的人選,兩會上要定副國級的人選,二中全會後傳出了王岐山要出任國家副主席的人選,劉鶴出任副總理等說法。另外,誰出任國家監委會主任這一位高權重的職務也相當關鍵。他推測中共高層可能在人選上發生了相當大的爭執。

陳破空表示,如果趙樂際兼任,就是同中紀委是同一班人馬,同一個班子,兩個牌子,對改革的意義並不大。王岐山出任國家監委會主任,普通黨員,相對比較獨立,但是在黨內的程序上,其它派系未必會通過。

儘管看上去習近平大權在握,習家軍上位,但是經過幾個月看來,習近平在高層的話語權並非想像的那麼大。而政治局常委本來是一個政治平衡的安排,保守的方案。

此外,十九大後中共面臨國內外的局勢都不利。在國內,包括驅逐「低端人口」,煤改氣,紅黃藍醜聞,拆牌子造成民怨沸騰,使其在黨內容易受到其它派別的攻擊。在海外,其「一帶一路」計劃嚴重受挫,中美關係倒退,因為不能在朝鮮問題上全面合作。以上因素都容易成為對手攻擊的藉口。

中南海激戰習近平先斬後奏

阿波羅網特約評論員「在水一方」認為,從去年十九大王岐山未能連任常委,韓正入常來看,習近平在與江派博弈的過程中並非占據絕對優勢,在三中全會和中共兩會這樣的關鍵節點拋出取消國家主席任期制,可見習近平此次先發制人,不給對手反擊餘地,先斬後奏,要把生米煮成熟飯。也間接看出中共高層內部雖然「江消習漲」,但博弈依然激烈。

依中共文革後所確立的政治慣例,每5年會召開一次全國大會,結束後隨即召開「一中全會」,決定黨內高層人事;「二中全會」則是在隔年3月的「兩會」前召開,決定政府與副國級的人事;同年秋天還會召開「三中全」,確立機構與經濟改革議題。

中共官媒新華社在三中全會前一天突然宣布「取消國家主席連任兩屆的限制」。值得注意的是,這個建議案採用了「出口轉內銷」的方式發布,先以新華社英文官網發布,再用中文公布,讓很多人感到困惑。

知名旅美作家陳破空表示,這次「二中全會」與「三中全會」只相距1個月,而且是趕在「兩會」前召開,創下中共黨史首例,可說是非常的不尋常。

他解釋,一般「三中全會」不討論人事議題,但此次卻要談國級、政協與人大的人事安排,說明「二中全會」的人事沒有完全定板,也代表中國最高領導人習近平的權力受阻,因此必須召開中央全會來替自己背書。

此外,中央委員會還在「三中全會」前,搶先公布人大常委會的21條修憲提議,而且文件下的落款日期是1月28日,也就是「二中全會」後一個星期後才有的文件。

陳破空說,廢除國家主席、副主席任期是非常大的事,照理來說如果是1月19日的「二中全會」就通過的話,應該在當時就與公報一起發表,但當時只有很抽象地提到要修憲。

他認為,很顯然這項提議是「二中全會」時沒達成共識、出現分岐,會議結束後又單個要求中央委員表態,才會在1月26日完成這份文件。

陳破空在評論中表示,二中全會公報儘管長篇大論提到修憲,並沒有提到「取消國家主席連任兩屆的限制」,顯示當時二中全會在取消國家主席連任兩屆方面沒有達成一致,而是之後做工作達成一個文件,但為何要在2月25號突然公布。他認為,這顯示習近平擔心可能還是會有變數,因此搶先公布了中央委員會的文件。

至於為何會選在「三中全會」前公布?陳破空認為,這說明中共黨內的鬥爭非比尋常,因此習近平才會選擇先聲奪人,把話說死,並要求「人人過關、人人表態」,不讓「三中全會」再出現變數。

責任編輯: zhongkang  來源:阿波羅網吳莉亞綜合報導 轉載請註明作者、出處並保持完整。

本文網址:https://tw.aboluowang.com/2018/0227/1076520.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