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聞 > 中國經濟 > 正文

中國經濟痛點和拖後腿 就是這三個省

Echo Zhang早已放棄了這個念頭:回到中國東北老家,距離她年邁的父母近一點。那里根本沒有什麼工作。

「在北京,我看到新技術正持續改變著這個城市,」這位39歲的工程師表示,「但當我回到吉林,就好像時光倒流,它發展得太慢了。」

中國的東北三省——吉林、遼寧和黑龍江,煤炭和鋼鐵等傳統重工業的收縮以及國有企業的長期衰落,讓它們受到最為嚴重的影響。東北地區對中國國內生產總值(GDP)的貢獻從1980年的13%降至2016年的7%,下降近一半。

隨著中國經濟放緩,經濟學家警告稱,不良貸款和虧損「殭屍」企業集中在東北等問題地區。東北三省之一的遼寧2016年出現中國自2009年以來的第一例正式負成長,經濟收縮2.5%。

英國駐華大使館前政治處項目官員蘭心(Kathryn Rand)表示:「東北地區的衰落是中國共產黨建立小康社會目標的一個重大風險。」

「鑑於東北地區的地緣政治重要性,這尤其令人擔憂,該地區與朝鮮俄羅斯接壤,經濟和社會穩定被視為對保持現狀至關重要。」

中國一直希望通過補貼主宰東北經濟的國有農業、鋼鐵和石油企業來重振該地區的發展,但該戰略遭到中國一些最知名經濟學家的抨擊。

前世界銀行(World Bank)首席經濟學家林毅夫去年寫道:「沒有企業自生能力的產值擴張戰略,也就是違背比較優勢的戰略。」

他提出,政府支持應轉向該地區相對於中國其他地區具備優勢的行業,例如勞力密集型輕工業(這些行業將受益於該地區相對低廉的薪資)和旅遊業。

商業雜誌《財新》創始人胡舒立回應說,該地區應擺脫大政府思維,允許民營企業繁榮發展。

諮詢公司龍洲經訊(Gavekal Dragonomics)中國研究主管白安儒(Andrew Batson)表示,圍繞東北未來的紛爭「代表著有關中國面臨的選擇的辯論,是選擇市場導向型改革還是政府驅動型產業政策」。政府承諾允許民營市場繁榮與政府繼續補貼國有企業互相矛盾,當地人正越來越多地抱怨地方官員未能實施市場化政策。

根據北京諮詢公司麥可思(MyCos)的數據,儘管四分之三的中國畢業生去年選擇回到家鄉工作,但在東北地區,這個數字不到一半。據估計,過去10年,大約180萬人離開東北。

房地產開發商郝雪松表示:「我對『東北振興』不抱希望。」在吉林的一次同學聚會上,他的同學們也持這種悲觀態度,他們表示,東北的萎靡不振是官員們過於「落後」的結果:官僚主義、死板以及拘泥於計劃經濟的舊觀念。

據現供職於上海一家跨國公司的一名前遼寧公務員表示,官僚主義還充斥著腐敗。她表示,她離開是「因為我(在公共部門)找不到合適的工作」。

「我認為,問題不是升職很難,問題是不透明,」她表示,「我沒有人脈在國有銀行或者哪怕地方商業銀行獲得一份工作。遼寧的私營企業薪資不高。」

此外,東北地區還很難吸引投資者。這裡是中國唯一一個在2016年至2017年私人固定資產投資出現下降的地區。

國家行政學院(Chinese Academy of Governance)的馬建堂最近在一次政府會議上回應了很多企業家認為的「投資不過山海關」的問題。山海關是中國萬里長城的其中一段,把中國東北部與其他地區分隔。

長春博立電子科技公司董事張立華也承認,東北處於競爭劣勢。「如果我們能實施改革,這裡有良好的發展基礎。但南方省份正大力爭奪人才和企業,東北有些落後。」

上海交通大學上海高級金融學院(Shanghai Advanced Institute of Finance)助理教授魯小萌是在中國東北城市哈爾濱長大的。她認為,私人投資將緩慢增長。但只有限制國有企業的影響力,這種情況才會發生。

「國有企業影響力的問題是一個全國性問題,」她補充稱,「國有企業主宰著東北經濟。我希望民營企業能繁榮發展。」

責任編輯: 秦瑞  來源:FT中文 轉載請註明作者、出處並保持完整。

本文網址:https://tw.aboluowang.com/2018/0306/1080164.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