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聞 > 中國經濟 > 正文

中國大陸金融改革中的一大敗筆爆出

有媒體報導中國大陸一張全業務支付牌照竟然叫價30億元人民幣,都能買兩三家中小型上市公司,這讓人匪夷所思。特許經營牌照如此炒作,作為商品流通很不正常,需要中國大陸金融監管部門深刻反思。在我看來,第三方支付牌照爆炒恰恰反映了中國大陸金融監管存在的問題,也是中國大陸金融改革的一個典型敗筆。

中國大陸的第三方支付從打插邊球開始,逐步實施牌照管理,中共央行逐步給一些有支付需求的企業陸續頒發了支付牌照,其目的是為了實施備付金管理和審慎監管,將其納入監管範疇,但從這些年的實際運行情況來看,一些拿到支付牌照的企業運作和營收狀況並不理想,有些拿到支付牌照的企業甚至成了空殼,而一些真正從事支付業務的企業申請的門檻不斷提高,於是就有了支付牌照轉讓的供需市場,價格從千萬炒到了今天的幾十億。很顯然,這是一個極度扭曲的現象,而扭曲的原因則值得細究,只有歷清了特許經營牌照爆炒的原因,中國大陸的金融監管問題和金融改革矛盾就能迎刃而解。

要想弄清這些原因,我們先要問究竟是什麼原因在推動支付牌照如此爆炒?

其實,第三方支付牌照之所以如此爆炒,主要原因是供需失衡和監管策略有問題。對於第三方支付,中共央行曾明確發文,表示不再新發牌照,所以牌照已經成為存量市場爭逐的焦點,尤其網際網路通信行業的快速發展,手機二維碼支付的普及,讓銀行卡收單和行動支付的牌照成為了市場的稀缺資源。而央行在牌照上又實施控制,於是給市場預期帶來了一個很不好的預期,從而支付牌照買賣、炒作更加頻繁。但一些已經擁有支付牌照的支付企業實際經營狀況並不理想,尤其在阿里支付寶、騰訊財付通和銀聯商務三家占據綜合支付市場份額超過80%的情況下,其他244家第三方支付企業都在細分領域爭搶零頭,而且在三大寡頭之下的競爭可想而知,實際利潤其實並不高,現在最值錢的可能就是手裡那張牌照。於是,一些半死不活的支付企業就成為資本追逐的焦點,從而讓支付牌照水漲船高。

央行或許是從宏觀總量的角度認為目前的支付牌照數量足夠覆蓋市場,但缺乏動態平衡機制,將動態平衡的權力交付給市場,通過交易的方式來自我平衡,結果自然是目前這種瘋炒殼的局面。這種計劃式的監管策略無意間卻成了金融牌照爆炒的推手,如果不改變監管策略很有可能第三方支付和各種金融牌照依然還會擊鼓傳花。

對此,新組閣的中國大陸金融監管體系必須要改變這一現狀,避免特許經營牌照作為商品流通,避免金融風險轉嫁,避免金融監管之重形式而忽略過程監管。因此,接下來必須要給特許經營的金融牌照降降溫。

解鈴還須繫鈴人。央行應該調整對第三方支付牌照的監管策略,可以實施總量控制的動態平衡機制,但不能太僵化和一刀切,比如對於有實際支付業務需要的、有一定體量的、合規營運的支付企業可以發放牌照,但堅決不允許牌照轉讓流通,不允許實際控制人變更,一旦變更就實施清退,讓不具備條件的、沒有實際支付業務的持牌企業堅決實施清退,讓第三方支付回歸金融服務的業務本源,杜絕空殼炒作和權力尋租。

目前中國大陸金融市場中的各種亂象,其背後主要是讓一些不具備從事金融風控的機構通過購買牌照的方式來從事金融業務,尤其是一些非法集資的機構獲得資金後通過購買金融牌照的方式獲得合規金融機構的馬甲,來從事非法金融活動,這也是推高金融牌照非理性炒作的原因之一。

顯然,當務之急必須要調整金融監管策略和金融改革策略。金融監管部門不能只管發牌照而不管金融活動的過程監管,不能把特許經營牌照作為商品來流通,不能只為了收取管理費而爭奪監管權力而不行使監管之責,否則權力尋租、權力交易在這一過程中難以避免。

從第三方支付牌照的管理和監管情形來看,下階段的中國金融改革任重道遠,不能再像上一輪那樣只重形式而輕視過程監管。目前中國的改革已步入深水區,要想再上一個大台階就必須要大刀闊斧,但這需要魄力和勇氣,畢竟現在的改革舉措會動了既得利益和權貴資本的奶酪,會遭到強烈的阻撓,但不改革中國大陸經濟怎能「穩中求進」?要想讓實體經濟又好又快的發展,就必須要疏通經濟血管,讓金融渠道順暢,有效發揮資源配置的功能。現在如果再不打破壟斷,不適當放開金融牌照,不進行深度市場化改革,繼續用壟斷、特許經營、息差保護、「圈養」金融機構,不但會讓國內的金融機構淪為「扶不起的阿鬥」,反而會導致金融資源低效配置,會嚴重阻礙經濟結構轉型。在中國大陸機構改革後,期待新的監管思路和深度市場化改革。

責任編輯: 時方  來源:金融時報 轉載請註明作者、出處並保持完整。

本文網址:https://tw.aboluowang.com/2018/0321/1087833.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