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聞 > 軍政 > 正文

川普簡直要了中共的命 習重組經濟團隊能贏嗎?

美中貿易戰的苗頭越來越大。經濟學者何清漣認為,即使有海外留學經歷的專業人材成為中國經濟高管,是一大進步,但劉鶴、易綱兩人未必能解決中國經濟的現有問題。時政評論家文昭認為,中美貿易逆差過大,大到較短時間內要改變就必須做出整體上的調整才行。牽扯到產業環境、政治環境的改變。此外,中共全國人大會議閉幕後,李克強攜四名新上任的副總理召開的新聞發布會上,他強調中美不應進行貿易戰。

何清漣:即使有易綱、劉鶴中國經濟問題未必能解決

新華網3月19日報導,中國全國人大當天投票表決,決定劉鶴為國務院副總理,易綱為中國人民銀行行長。中共國家主席習近平簽署主席令,對二人正式任命。

3月19日,據自由亞洲電台報導,現在美國的中國經濟學者何清漣,18年前在中國國務院開的一個宏觀經濟形勢研討會上,曾和劉鶴、易綱兩人有過一面之緣。何清漣表示,劉鶴和易綱當時在會上作的發言,顯示他們對本行業內的問題有著清醒的認識,給何清漣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劉鶴當時是國家科技局的副局長。易綱當時是貨幣委員會的副主任。比如,劉鶴當時談的問題就是,中國的科技研發資金不少,但是(中國自己研發)比購買技術更難,而且難脫剽竊智慧財產權的問題。所以僅從效益來說,在中國沒有開發能力的時候,硬去打著開發名義,剽竊人家的智慧財產權,還不如直接購買。這在當時算是一個很清醒的發言。」

劉鶴和易綱二人都有在美國留學的經歷。

何清漣認為,劉鶴和易綱被委以重任,是因為他們能和包括美國在內的西方國家更好的溝通。特別是易綱,遊說能力很強。

何清漣認為,劉鶴和易綱被委以重任,是因為他們能和包括美國在內的西方國家更好的溝通。特別是易綱,遊說能力很強。何清漣舉例說,

「易綱以前是央行的貨幣委員會主任,還當了一個排名比較靠後的央行副行長。就在這個人民幣入籃之前,中國要和國際貨幣基金組織談判的時候,易綱突然接任中國國家外匯管理局局長。他就以央行副行長和國家外匯管理局局長的身份,和國際貨幣基金組織,三談人民幣入籃的事情。這個談判的過程很艱苦,但是最後成功了。他的遊說能力很強。他居然說服了國際貨幣基金組織的負責人拉加德(Christine Lagarde)接受了中國的要求,並且特別為中國修改了規則。原來的規則是:一國貨幣要成為國際貨幣基金組織的儲備貨幣,必須滿足一個條件,就是該貨幣可以自由兌換。新的規則居然修改成了:該國的貨幣可在其他國家和地區自由使用。這樣就符合中國的情況嘛。這件事可以說明易綱知道怎麼樣和西方溝通。」

但是,何清漣表示,「中國的經濟形勢、經濟格局,不是幾個領導人就能決定的。因為中國的經濟結構病根深重,中國也存在著導致金融危機的各種潛在因素,而且很嚴重。他們這些專業人士上台,蠻幹的可能性要小得多,但是能不能夠起死回生、妙手回春?我覺得大家還是不要抱太大的希望。」

文昭:美中貿易需要整體調整

時政評論員文昭21日在他的自媒體上分析表示,習近平希望從多進口美國商品,多買來減少逆差;但川普並不滿足於此,看來他希望的是一個大幅度的扭轉,那靠中國增加進口就不能夠解決,中國不可能短時間內增加如此多的進口把逆差大幅度縮小。

他還分析說,「那就用開放中國市場的准入,讓美國企業進入更多能獲利的行業加以彌補吧。但問題是你擴大開放就不能是只針對美國,而針對所有外資,要不然別的國家全都不幹了,這就相當於要求結構性的改變。同時這個開放的步驟不能太慢,說拖到三年以後美國總統改選以後才兌現,那川普也不干。」

文昭還說:「問題的癥結在於中美貿易逆差過大,大到較短時間內要改變就必須做出整體上的調整才行。它就不僅僅是雙方在某一兩種商品上爭執的問題,而是牽扯到產業環境、政治環境的改變。中國能從對外貿易中汲取到巨額順差,是因為它的經濟實踐是和它的政治制度相綁定的。當你讓它要放棄的利益足夠大,就相當於它汲取經濟利益的模式要發生改變,與之相綁定的政治環境就受到了威脅,就是這樣一個邏輯關係。」

也就是說,川普簡直是要了中共的命。

李克強新聞發布會關注美中貿易戰

3月19日,總理新聞發布會上,李克強表示,中方也不願意見到中美兩國間出現巨大的貿易差額,"我們希望貿易總體平衡,否則的話難以持續。"

不久前,美國總統川普宣布要對進口鋼鐵、鋁材等產品徵收高額關稅,以保護本國相關產業。與此同時,美國政府還在準備對電子產品等更多種類的中國商品徵收高額關稅,據白宮內部人士透露,涉及商品總額將高達600億美元。

美國每年對中國貿易逆差是5000億美元。

圖:中國的列車製造商已經對全球市場造成了巨大衝擊。

據德國之聲3月20日報導,在不少領域,中共當局或者企業都會在引進外資談判時,以技術轉讓作為市場准入的先決條件。十多年前的高鐵技術引進就是典型案例:當時,中國政府直接替代本國鐵路列車製造商與日本川琦、德國西門子、加拿大龐巴迪、法國阿爾斯通等全球領先高鐵廠商談判,以巨額採購、生產線引進合同為誘餌,實現了技術轉移。此後幾年,中車集團等本土廠商以消化吸收的國外技術為基礎,不斷研發新產品,目前已經在全球市場上對眾多老牌企業構成了嚴峻挑戰。

阿波羅網孫瑞後報導

責任編輯: zhongkang  來源:阿波羅網孫瑞後報導 轉載請註明作者、出處並保持完整。

本文網址:https://tw.aboluowang.com/2018/0321/1087900.html

相關新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