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聞 > 中國經濟 > 正文

從中美經濟摩擦看到的中國經濟

創建美國大型投資公司黑石集團的史蒂芬·施瓦茨曼(Stephen Schwarzman)與中國首腦具有密切關係。

在去年的世界經濟論壇年會(達沃斯會議)和今年1月的會議上,分別與國家主席習近平與習近平主席的經濟顧問劉鶴討論了中美關係。

即使是施瓦茨曼這樣的親華派,也對中美之間的不均衡問題持嚴厲態度。「中國的關稅高達美國的數倍,存在拒絕外國投資的領域。同時還在侵犯智慧財產權。沒理由不發展為問題」,施瓦茨曼1月底如此強調。

美國總統川普猶如聽到了施瓦茨曼的不滿一樣,開始「敲打中國」。提出了針對中國的鋼鐵和鋁的進口限制,作為對智慧財產權權侵害的制裁,正在討論以廣泛領域的中國產品為對象的巨額追加關稅。

美國增加的關稅或將以從中國進口方面居前列的通信等高科技產品為對象。如果被期待為增長源泉的行業的收益、收入和就業受到威脅,有可能影響中國領導層擔心的社會穩定。

中國是否有能力承受來自美國的逆風呢?中國經濟今年仍有望增長6.5%,但在背後,潛藏著企業和地方政府膨脹的債務等增長扭曲導致的各種泡沫。

其中危險的是「基金泡沫」。在中國,銀行、證券和保險等金融機構推出了被稱為「資產管理產品」的基金,從個人手中籌集資金加以投資。銀行等推出的是有名的「理財產品」,但其他產品也因資金過剩而激增。據麥肯錫公司(McKinsey&Company)統計,2012年僅為28萬億元的餘額,到2016年增至114萬億元,與傳統的貸款並駕齊驅。

問題在於不了解投資對象,也就是風險所在這一點。據稱資金正在流向無法從政府加強監管的銀行獲得貸款的領域。有說法認為,基金的3成投資於其他基金。至今各金融機構的監管機構不同,當局或許也無法掌握全貌。

企業倒閉等導致的投資壞帳正在發生,如果趨勢擴大,可能發生虧本和資金撤出的連鎖反應。推出相關產品的金融機構如果填補虧空,將導致自己的信用降低,面臨資金周轉惡化。這就是金融系統危機。

希望大家回憶一下成為雷曼危機導火線的次貸(面向信用等級低的個人的住房貸款)危機。問題不僅在於次貸,還在於納入次貸的證券化商品整體被懷疑為「毒包子」,進而失去信用,結果日趨嚴重。正因為不知道風險所在,資金明顯退縮。

中國政府2017年開始限制對其他基金的投資,表明了加強風險管理的方針。日前提出合併銀行和保險的監管機構,就是認識到了問題的嚴重性,感到了警惕。

如果考慮到這種脆弱性,猶如急切盼望3月全國人民代表大會的股票市場的現象也將容易理解。深圳創新型企業市場「創業板」指數開始大幅上漲。

政府正在推動在美國和香港上市的新興高科技企業回歸。在全國人大會議期間,決定推出面向外國上市企業的中國股票存托憑證(CDR),不少企業經營者也相繼對採用CDR顯示出積極姿態。

投資者應該是嗅到了「讓國民分享高科技企業增長果實」這一領導層的意圖。國內投資者目前無法輕鬆購買在美國上市的阿里巴巴和百度等成長股股票,但如果這些股票回歸,就可以購買了。中國獨角獸(企業估值在10億美元以上的非上市企業)超過60家,在數量上占世界3成,今後也將在本土上市,新興市場或將日趨興旺。

為何現在需要這樣的措施呢?與勉強承受住泡沫破裂的日本相比,中國的家庭沒有積蓄金融資產,養老金等制度仍不完善。如果股價走高能提升家庭持有資產的價值,就可以儘可能提高衝擊襲來之際的承受力——中國領導層似乎這樣描繪了軟著陸前景。

說起美國敲打中國,現在對美國從1980年代開始的「敲打日本」進行回顧頗有意義。

當時擔心對日貿易逆差擴大的美國,要求日本擴大內需和日元升值。日本雖然降低了利息,刺激了經濟,但這也造成了歷史性的資產泡沫。

美國在90年代初期泡沫經濟崩潰後也迫使日本擴大進口,並持續對日本施壓,以減少對日逆差。「當時美國認為日本的經濟比實際要強很多」,柯林頓總統的助理,負責對日談判的Bowman Cutter現在承認當初施壓的前提存在誤判。

中國肯定研究了日本因美國施壓而被擺布的經驗。現在, 中共領導人應該想對川普說:本來就因經濟泡沫而陷入要實現軟著陸的苦戰中,美國就別再來新的衝擊了。

正因為如此,中國將強烈反抗美國的攻勢。這種姿態乍看似乎很順利,但實際上這也是反映中國經濟走鋼絲的一面鏡子。

責任編輯: 楚天  來源:日本經濟新聞 轉載請註明作者、出處並保持完整。

本文網址:https://tw.aboluowang.com/2018/0327/1090676.html

相關新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