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聞 > 中國經濟 > 正文

不要低估了美國高層打貿易戰的決心

一直在關注中美貿易戰。中國決策層顯然低估了美國高層打貿易戰的決心。在此不得不提一句,中國現在高層對於貿易戰的估計是嚴重不足的,前段時間和某WTO專家溝通過,至少在一個月以前這些智囊團對於打貿易戰打到現在這個程度是完全沒有準備的。這位專家當年搞WTO談判時除了龍永圖國內似乎沒有人比他參加的更多。

1、新增的1000億美元意味著什麼?

從2017年對美貿易來看,中國對美出口額達4297億美元,對美進口額達1539億美元(美國商務部口徑為1303.7億美元)。川普搞500+1000億美元,幾乎等於美國17年對中國出口總額。如果最終成行,中國採取同等的反制措施的話,基本上意味著對來自美國的所有進口都要徵收高額關稅。老美擺出的姿態非常明確,美國敢不要你中國這個市場,中國敢麼?

2、美國發動貿易戰是為了順差麼?

現在主串流媒體都在說中美貿易戰不能解決貿易逆差,因此搞這個是毫無意義的。其實這個屬於是明眼人說瞎話,老美對中國貿易逆差由來已久,逆差只是表象。人家想要什麼,早在2015年就已經在False Promises: The Yawning Gap Between Chinas WTO Commitments and Practices和美國貿易代表辦公室發布的報告(「2013 Report to Congress On Chinas WTO Compliance」)中說明了,簡單列表如下:

中文版如下:

上邊除了智慧財產權以外,每一條別說對美國開放,就算對中國民營企業開放都不可能。。。高鐵的「市場換技術」是明確屬於禁止範圍的。

中國奶粉進口都還是配額制呢,呵呵。

美國的資本家不傻,資本無國界,中國巨額貿易順差大部分只不過是代人收錢,但是市場的不開放導致國際資本無法在中國掙錢,那順差也就是個事兒了。

其實,大家仔仔細細研究下百日計劃清單,就知道老美需要什麼了。貿易順差從來不事兒。以下是百日計劃早期的十項計劃。

其實大部分都不是貨物貿易領域的事兒,而是服務貿易領域的事兒。而這些領域,在國內基本都是國有資本統治的區域,民營企業想要進入都困難重重,別說美國資本了。

我記得VISA之前就支付業務向人行遞交了申請,據說連受理都沒受理,後續杳無音信。而WTO的要求更進一步,外資受到了何種阻力可想而知。

還記得自去年以來Y兩次訪美,L全會都不開也去訪美,均無成果,恐怕對方要求的遠不止這些。

3、既然美國之意不在順差,那中美順差為什麼對中國如此重要?

簡而言之,兩點:

首先對中國而言,主要的順差都來自於中美貿易和中歐貿易,對日韓和第三世界國家的貿易基本都是巨額逆差,其中對美貿易的順差自2010年以來8年間占總順差平均占比超過78%,其中有四年超過80%,一年超過130%。應該說沒有中美貿易順差,中國經常項目下的順差分分鐘就可以清零。

注意!即使在現在情況下,中國經常項目下的順差也在迅速縮減。

因人民幣匯率的過度堅挺,以旅遊、境外運輸等為代表的服務貿易逆差吃掉了超過數十萬億貨物貿易創造的順差的一半。2017年如果不是12月出口暴漲,前十一月幾乎吃掉三分之二。而2018年,該情況更加惡化,1月份服務貿易逆差吃掉了貨物貿易順差的90%多,2月份吃掉了接近80%!如果人民幣繼續堅挺,全年縮減20%的話(這個也是前幾年的總體規模縮減速度,現在看起來正在進一步惡化),兩年內,最快今年內,中國對外貿易中貨物貿易順差可能被服務貿易逆差全部吃掉,經常項目順差可能消失甚至變成逆差。

其次,中國已經有一套建立在美元貿易順差和外匯存底基礎上的貨幣金融體系。人民幣基礎貨幣現在接近60%是依靠外匯存底發行,這還是在央行這兩年大量購買國內金融機構債權稀釋後的比例。早期該比例甚至高達85%。和香港貨幣局制度有一拼。這套貨幣發行制度成功地在中國信貸規模大幅度擴張的情況下保持了人民幣購買力的相對穩定,抑制了通貨膨脹,消除了類似於80年代「貨幣闖關」的威脅。但是同樣的,也導致中國整個信貸體系被人家拿在手裡。

對於別國而言順差只是一個外部現象,但是對中國,已經成為貨幣信用的重要支撐。如果中國連續出現數年的大額貿易逆差,人民幣信用和國內的資產泡沫根本不可能撐住。

4、中美貿易戰是偶然事件麼?

不是,當然不是。不是川普還有王普、李普,美國不會看著中國在美國搭建的國際體系下茁壯成長甚至取而代之。

簡而言之對中國就是吃美國的飯罵美國的日子是不可持續的。

要不是別吃,要不是別罵。

老美當年收拾小弟日本的都夠狠的,這個決心不用懷疑。

不過這事兒說起來有點複雜,簡述如下:

中國改革開放以來經濟快速增長,主要來自於三方面的動力,第一是國內生產要素的自由化和行政效率的提高。第二,是外資大量進入帶來的技術擴散。第三,是多年以來外國直接投資和巨額貿易順差帶來的快速的資本積累。這三點推動中國經濟的發展,同30到50年代西歐科學技術推動前蘇聯經濟的快速增長,有著非常相似的體現。

大家不要低估技術擴散的效應。各位做過實業的,到工廠看看,有幾個生產標準和生產技術是中國完全自發研發的?非常少。中國的鞍鋼、寶鋼技術來自於日本,長征火箭起步也是來自於前蘇聯的飛彈,計算機理論、軟體、硬體和網際網路基本都來自於美國。當然中國在此基礎上自主創新發揚光大又是另外一回事兒。

資本也非常重要,大家估計都忘了八九十年代中國缺資本到什麼程度,我記得當年為了某省兩三億美元造紙廠的落地,中央領導還專門下指示進行協調會。而這不到兩億美元的投資,居然已經是該行業最大規模的工程。

從純經濟角度來講,當初老外在六七十年代以後持續進行跨國產業轉移和投資轉移,在中國的大量產出的確對其帶來了明顯的經濟效益,有效地降低了生產成本。中國也因此獲得了大量的收益,經濟體量快速提升,比如全球500多種主要工業品中,中國有220多項的產量已經達到全球第一。

量變引起了質變,上述投資和生產帶來了中國產業的升級和經濟規模的迅速膨脹,同時也帶來了地緣政治的天平的變化。近年來中國在周邊頻繁挑戰某國勢力就是明證。同時,製造業的外部性也促進了中國產業升級和創新研發的發展,大家看的《厲害了,我的國》中大量的成果就來自於此。

應該說2001年以後,全球化的最大贏家就是中國。

對美國而言,把中國納入全球化體系,讓中國為美國提供便宜的工業品,這個是符合它的利益的。但是,中國依靠全球化體系一路來挑戰自己的權威,那是不行的。況且,中國龐大的生產能力並非不可代替。90年代以前,沒中國已開發國家也過得好好的。中國不到一億人口的出口相關產業體系中的大部分生產活動,完全可以通過產業轉移分散到其他戰略上沒有競爭力的第二、三世界國家去。對美國而言,在短暫的痛苦之後,消除一個潛在競爭者,是非常划算的。當然中國敞開大門又是另外一回事兒了。

所以,換成你,你也應該知道怎麼操作。

多說一句,全球化和逆全球化其實受益方是不完全一樣的。總體而言,國際資本偏好於全球化,因為資本可流動,全球化有利於獲利最大化。而老百姓不完全傾向於全球化,尤其是市場消費國的公民更加願意將市場需求留在本土。像中國一樣的生產國當然傾向於全球化,但是有一天中國市場資源被國外大量占有的時候,估計態度也不會是今天這樣。

5、中國應該怎麼做?

在這個生產能力過剩的年代,除了少數高精尖設備設計研發和創新性工作以外,保持持續穩定的消費市場能力的意義已經大於規模生產能力的意義。只要有市場,基本就不愁生產。

這也是為什麼國外能夠「主動」幫助將先進的生產設施搬到中國的原因之一。

因為現在比的不是生產能力,而是控制生產能力的能力。

怎麼來控制生產能力,三點:市場、技術和創新。其中市場是核心!

而在這三點,中國並不太有優勢,尤其是和分配製度密切相關的市場。

大家可以算算人均GDP中人均可支配收入所占的比例。

中國只有美國的一半,遠低於世界平均水平。

也就是說,雖然中國現在GDP高達8500+美元,但是居民真正收入水平僅為4200+美元的國家。這個水平,大約和利比亞、阿爾及利亞差不多。

那多餘的產出怎麼消化呢?只能是出口。

只要是出口,那主動權就在別國手裡。通過出口實現富裕是可能的,但是要實現戰略進步是不可能的。

怎麼辦?

立足本身。

其實這招在90年代左右已經用過,可惜當時管理層的擴大內需沒有在分配上下功夫,反而是通過投資、信貸擴張和降低老百姓福利來完成,投資衝動,賣地,房地產,教育產業化和醫療產業化,每一項都造成了惡果,直到今天還未完全消化。如果不是2001年入世成功拉動經濟發展,中國老百姓的日子應該遠不如今天。

從宏觀上講,分配上下功夫意味著降低政府在初次分配中的收益,意味著降低經濟中不合理的「超級地租」。微觀上講,減稅、增加行政效率、壓縮龐大的官僚集團及其投資、控制資產泡沫及相關無助於經濟效率提高的開支。

上述變化任意一項都是非常痛苦的。主觀上講,目前的體制天然具有投資衝動和占據更多資源的傾向。從客觀上講,計劃生育帶來的快速老齡化和過度信貸帶來的資產泡沫對消費的打壓是長期的,甚至是不可逆的,有可能會導致消費啟動前經濟快速下落的風險。

但是再痛苦也得走下去,不然就別罵美國了。

責任編輯: 楚天  來源:巧克力財經講堂 轉載請註明作者、出處並保持完整。

本文網址:https://tw.aboluowang.com/2018/0407/1095679.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