評論 > 好文 > 正文

游兆和:對共產主義「實踐是檢驗真理的唯一標準」荒謬性的剖析

———寫在中國大陸發生「真理標準大討論」40年之際

作者:
真理不可能在實踐或科學領域自然地形成或得到檢驗。在人類歷史上,「真理」或一切具有真理性的認識、理論或學說,都是在「思想」領域形成的,而人類傳統的「思想」領域歷來是一個以信仰、道德、理性為主導的遠遠高於實踐與科學的領域。真理在本質上就是信仰,把真理與信仰割裂,鼓吹「客觀真理」「實踐標準」,不過是共產主義以唯物論、無神論破壞人類信仰、踐踏真理的伎倆。

40年前的1978年,中國大陸發生了一場「真理標準大討論」。中共高層及理論界對那場討論一直念念不忘,他們宣稱那場討論破除了「兩個凡是」,重新確立了「以實踐檢驗真理」的「實事求是的思想路線」,「為改革開放提供了思想理論前提」。

筆者認為,「真理標準大討論」與隨之而來的「改革開放」確實緩解了「文革」以後中國大陸的嚴重危機,在一定程度上也捨棄或糾正了「文革」中「極左」路線的做法而多少滿足了人民群眾發展生產、改善生活的要求。但是,從本質上看,這場討論並沒有突破馬克思主義即共產主義邪說的封閉體系,而40年來的改革開放也從未突破中共一黨專制的政治體制。時至今日,中共已不得不面對大量在現行體制內已根本無法解決的嚴重問題。

不過,筆者還是想對那場討論涉及的一些重要的深層次的理論問題做出探討,主要有:實踐是檢驗真理的標準嗎?如果實踐不是這樣的「標準」,那麼,究竟什麼才是「真理」與「檢驗真理的標準」,也就是說,檢驗人的認識是否具有真理性的標準究竟是什麼?

本文著重對中共或共產主義鼓吹的「實踐標準」的荒謬性做出剖析,有不妥之處,還請讀者指正。

一、「實踐是檢驗真理的唯一標準」是一個偽命題

實際上,從馬克思開始,共產主義就把「實踐」作為檢驗真理的標準或唯一標準,即宣揚所謂「實踐標準」。1845年,馬克思在一份批判德國哲學家費爾巴哈的提綱中,就把社會生活的本質歸結為「實踐」,提出人只能在實踐中才能證明自己思維的真理性。其後,恩格斯列寧毛澤東等共產主義邪說的吹鼓手也都宣揚「實踐」或「社會實踐」是檢驗真理的唯一標準。

1978年中國大陸發生「真理標準大討論」,引發與推動討論的也正是一篇題為「實踐是檢驗真理的唯一標準」的文章(見1978年5月11日光明日報頭版發表的特約評論員文章《實踐是檢驗真理的唯一標準》)。

然而,從邏輯上說,「實踐是檢驗真理的唯一標準」卻是一個無法成立的偽命題。

從字面上看,「實踐檢驗真理」,這一提法就是違反邏輯的,「真理」既為「真理」,還需「實踐檢驗」嗎?那樣「實踐」不就成了「真理」嗎?所以,「實踐是檢驗真理的唯一標準」這一命題乃至那場「大討論」本身,從一開始就是在討論、爭論或論證一個無法成立的偽命題。

筆者認為,這個命題顛倒了「實踐」與「真理」及「標準」之間的關係,並曲解了這些概念的含義。「顛倒」再加「曲解」,當然就不可能得到正確的認識。因此,我們在這裡也需要來一個「撥亂反正」,把被它顛倒的東西再顛倒過來,並著重剖析「實踐標準」在理論上的荒謬性。

二、「實踐」是一種感性的、物質的活動,如何檢驗「真理」?

「實踐」概念在馬克思以前就有,人們一般把它理解為一種現實的社會活動或實際操作活動,它也常指踐行理論或諾言的活動過程。學者們也多從這種廣義上理解「實踐」。而在馬克思那篇關於費爾巴哈的提綱中,「實踐」被定義為一種「實踐的、人類感性的活動」,或一種「革命的」「實踐批判的活動」。馬克思主義哲學教科書也大都把「實踐」定義為「一種感性的、物質的改造客觀世界的活動」。

然而,「實踐」既然被認作一種「感性的」「物質的活動」,那麼它就理應屬於感性認識或經驗認識的範疇,而不應屬於理性認識或理論思維的範疇,而這一低層的感性、物質的活動,又怎麼可能成為檢驗「真理」那種高層的理性認識的標準呢?

「實踐」(作為一種現實的社會活動或「感性的、物質的活動」)確是人類社會生活的需要,也確是一種豐富而生動的社會現象,但「實踐」本身並不構成社會生活的本質。人是萬物之靈,是有文化、有道德的存在物,人類社會生活的本質應是文化、道德。「實踐」也並不具有天然的合理性或天然的真理性,相反,「實踐」具有感性認識或社會活動的不確定性、發生錯誤或謬誤的可能性,因而不可能成為檢驗真理的標準。

把「實踐」當作檢驗真理的標準,實際上就是盲目崇拜實踐,就是顛倒「感性」和「理性」、「實踐」和「真理」的關係,就是以「實踐」取代「真理」,其間顯露的也正是馬克思共產主義的那種反理性、反人類的立場。

三、「真理」作為最高層次的理性認識與人類信仰,不可能在實踐領域形成或得到檢驗

「真理」概念在馬克思主義語境或教科書中,是指「人們對客觀世界(或客觀實在)發展規律的正確反映」,因此,「真理」具有「客觀性」,是「客觀真理」。

然而,從形式上看,「真理」應是人類理性認識的最高形式、最高層次與最高成果,無疑應具有超越一切經驗認識或「客觀性」的主觀性、創造性,真理的形成與發展過程也遠非「反映」,而是包含理性思維特性即哲學上所說「反思」與「超驗」特性的一個極其複雜的過程。

從本質上看,「真理」並不是一種經驗性、實證性認識,而是一種超越一切實踐的感性活動以及實證科學或經驗科學的理性認識。真理或具有真理性的認識,是人類對自身生活與生命本質、意義、目的、價值以及與宇宙關係等一系列根本問題的一種最高的同時也是最深刻的體認,是一種具有「終極價值」「絕對真理」意義的信仰。

因此,真理不可能在實踐或科學領域自然地形成或得到檢驗。在人類歷史上,「真理」或一切具有真理性的認識、理論或學說,都是在「思想」領域形成的,而人類傳統的「思想」領域歷來是一個以信仰、道德、理性為主導的遠遠高於實踐與科學的領域。

真理在本質上就是信仰,把真理與信仰割裂,鼓吹「客觀真理」「實踐標準」,不過是共產主義以唯物論、無神論破壞人類信仰、踐踏真理的伎倆。

「真理」既在思想領域形成,也就不可能在實踐領域檢驗。「真理」只能在思想領域得到驗證,只能通過理性的論證與邏輯推論而得到證明。因此,理性地認識真理或闡明對真理的體認,不失為證實與弘揚真理的重要方法。然而,真理確立的根本原因或更強大動因還在於信仰的支撐。

「信仰」是指人類對超常的宇宙真理或神、佛的信任與敬仰,體現了人類超越有限認識追求無限智慧、探索宇宙奧秘與生命本源的本性。筆者認為,「真、善、忍」宇宙大法作為絕對真理或最高真理在本質上就是人類的最高信仰。

四、「標準」具有不變性,而「實踐」與「科學」具有變動性,不可能成為檢驗真理的「標準」

「標準」是指衡量事物的準則、準繩或尺度,基本特徵應是具有不變性。比較說來,被衡量的「事物」具有特殊性、不確定性與變動性,而衡量事物的「標準」則具有普遍性、確定性與不變性。相對於「事物」來說,「標準」就是一把「尺子」,具有不變性或某種恆定性,如果尺子變來變去,還怎麼做尺子?

顯然,具有極大變動性與不確定性的「實踐」不可能成為檢驗真理的標準。同樣,科學理論與科學實驗也不可能成為檢驗真理的標準。

誠然,科學理論包括科學家提出的定理、定律、規律以及對一定科學成果的總結概括(即「理論科學」這一科學的最高形式)作為某種「正確反映」也具有一定真理性,但科學理論並非真理本身。「科學不思」,就是說,科學本身並不產生也不包含「思想」,科學、技術無論發展到何等水平,也不可能為人類提供足以安身立命的思想、道德、價值理念及思維方法(即真正的「辯證法」)。因此,科學理論不可能成為檢驗真理的標準。

同樣,科學實驗也只是在一定範圍與一定條件下,對一定定理、定律或假說做出檢驗的一種具體方法與途徑,因此,它也不是「檢驗真理的標準」。像牛頓、愛因斯坦等重視信仰的大科學家也從不把科學理論或科學實驗看作真理或檢驗真理的標準。

上述分析表明,「真理標準大討論」所批判的「兩個凡是」固然不是「真理標準」,然而,「實踐」本身也不是「真理標準」。實踐天然具有現實性,但並不天然具有合理性或真理性。實踐,人類總體的、集體的或個體的實踐,在事實上,都可能違反真理或遠離真理。像共產主義鼓吹與推行的那種「革命實踐」或「三大實踐活動」(「階級鬥爭、生產鬥爭、科學實驗」),就是以根本背離真理為特徵的。

結論:真理是檢驗實踐的唯一標準

實際上,我們不能在「真理」之外尋找「真理標準」,「真理標準」就在「真理」之中,就是「真理」自身。就是說,「真理」一經形成就會成為「真理標準」,即成為檢驗人類一切認識與活動是否具有真理性的標準。

至此,我們可以得出結論:實踐不是檢驗真理的唯一標準,相反,真理是檢驗實踐的唯一標準。

與共產主義宣揚「實踐是檢驗真理的唯一標準」完全相反,我們理應堅持「真理是檢驗實踐的唯一標準」。只有這樣,我們才能堅持並弘揚人間真理與正義,才能恪守我們心中的道德與信仰。

試問:在茫茫宇宙或浩浩人間,什麼才是這樣的「真理」與「真理標準」呢?

筆者認為,只有大法「真、善、忍」宇宙法理與普世價值才是這樣的「真理」與「真理標準」,從而也是人類社會的信仰或最高信仰。

限於本文篇幅,筆者將著另文闡釋這一認識。

責任編輯: 江一   轉載請註明作者、出處並保持完整。

本文網址:https://tw.aboluowang.com/2018/0413/1098826.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