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聞 > 軍政 > 正文

中共崛起恐進入瓶頸期 兩高官披露「內憂外患」

中國進出口銀行行長李若谷稱,目前美國對中國的看法已經發生根本性變化,中美關係不會沿著過去40年所走過的道路繼續走下去,即使美國的知華派、友華派,也發生了很大的變化。具體而言在美國國內,無論什麼黨派、階層,大多數都主張對華採取強硬態度。這使得美國對華戰略可以超越黨派藩籬,快速有效地運作起來。

中美貿易摩擦仍有反覆可能

近日「2018中國企業信用發展論壇暨第九屆誠信公益盛典」在北京舉行,一位前中國人大高官宣稱,中國地方政府的債務可能達到40萬億。

該官員為第十一屆中國人大財政經濟委員會副主任委員賀鏗。曾在國家統計局、中國統計學會、中國數量經濟學會、中國信息經濟學會等機構任職。

賀鏗在論壇演講中稱,有西方機構估計,中國的地方債大概為40萬億人民幣(1人民幣約合0.16美元),雖然規模尚在可接受範圍,但地方政府沒有一個想還債的,「現在要讓他還債,他說我工資都發不出來,財政困難的很,怎麼辦?所以現在欠的這些債不說還本,還息很多地方都還不起。」

他指目前中國存在發展不平衡的問題,如居民收入差距不平衡,各地區經濟發展水平不平衡,特別是優質社會資源的分配也不平衡。例如2017年3月公布全中國100所最優秀的醫院,東部有64所,西部只有17所;全國近700個貧困縣,東部有66個,西部則達到448個。區域失衡明顯。

之於具體經濟形勢,賀鏗則稱經濟槓桿率、企業債務率、地方債務等問題較為嚴重。

他認為中國發行的貨幣太多,過於「放水」。數據顯示,2017年末M2是167.68萬億人民幣,為中國當年GDP的25%,比世界上任一國家都要高。

無獨有偶,在賀鏗論述中國內部問題的同時,中國進出口銀行行長李若谷在另一會議就中國的外部形勢發表看法,特別提到美國對中國的研判已經發生根本轉變,中美貿易摩擦實質上是關於中國發展方向的爭議。

李若谷稱,目前美國對中國的看法已經發生根本性變化,中美關係不會沿著過去40年所走過的道路繼續走下去,即使美國的知華派、友華派,也發生了很大的變化。

具體而言在美國國內,無論什麼黨派、階層,大多數都主張對華採取強硬態度。這使得美國對華戰略可以超越黨派藩籬,快速有效地運作起來。

隨著中共近些年的快速崛起,尤其是在國際社會開始主動作為,美國已經判斷中共的發展方向與美國的期望不符,認為中共有意用軍事手段來達到政治目的,試圖與美國同樣建立全球性軍事存在。

意識形態層面,華盛頓的主流觀點也開始警惕起來。過去他們認為中共儘管在意識形態層面同西方格格不入,但並不會挑戰後者。而眼下這個判斷顯然已經發生變化。

經貿問題上,透過近期中美貿易摩擦可見,這恐怕會在未來成為中美兩國雙邊關係中的某種常態。華盛頓與北京可能都會對對方充滿失望情緒。

對於「中國製造2025」的擔憂,則凸顯出美國的另一深層擔憂。在這樣一份高新科技扶持計劃面前,美國認為其市場經濟體制無法同中共的經濟體制進行競爭,因中共政權會強力介入市場,使產業發展成為政府主導,而非市場主導。

中美雙方分歧的焦點之一是,美國要求中共放棄對先進行業的補貼,中共拒絕。有中國經濟學家認為,中共通過國家砸錢扶持高科技行業的計劃註定失敗,美國不必擔憂。

在「中國製造2025計劃」當中,中共政府將斥資3000億美元來實現產業升級和發展創新科技業,試圖在航天、電訊、機器人、人工智慧和電動汽車等多個領域獲得領先地位。

經濟學家程曉農博士表示,中國發展自己的新興產業,本來無可厚非,但應該是正當經營,而不能靠連偷帶搶。強制要求外企轉讓技術,屬於搶;而盜竊智慧財產權或偷偷仿製則屬於偷。如果中共用連偷帶搶得來的技術發展新興產業,又只服務於國內市場,西方國家損失的只是專利費和中國市場銷售份額,損失不是特別大,這也是西方國家過去默認的原因;但中共發展新興產業還有一個倒過來占領技術來源國市場的戰略目的,試圖擠垮西方國家的技術開發者,這就讓西方國家越來越警惕了。

時事評論員文昭表示,中共常掛在嘴邊的舉國體制,其實損害了各方利益。

文昭說,其他科技後發國家有對扶植某個產業的政策,舉國體制目前是中共獨有。原因是任何政府都不可能如中共政府般有對社會的干預能力,就政策性貸款一樣他們就做不到。

責任編輯: 楚天  來源:阿波羅網王篤若綜合報導 轉載請註明作者、出處並保持完整。

本文網址:https://tw.aboluowang.com/2018/0524/1118703.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