評論 > 言論 > 正文

李平:台灣在哭泣 香港在冷笑

作者:

「亞細亞的孤兒在風中哭泣,黃色的臉孔有紅色的污泥,黑色的眼珠有白色的恐懼,西風在東方唱著悲傷的歌曲。」台灣歌手羅大佑的名曲《亞細亞的孤兒》,近日又成為一些台灣人抒發心聲的首選。一個月內,台灣兩個邦交國轉投北京,外交風雨飄搖彷佛回到1970年代。但尤令人感慨的是,香港輿論對台灣冷嘲熱諷的多、聲援的少,沒有唇亡齒寒的警覺,渾然不覺一國兩制名存實亡的香港將成為亞細亞新孤兒。

其實,把台灣現時的外交局勢同1970年代相提並論未免有危言聳聽之嫌。1971年,中華民國在聯合國的席位被DQ,當年有12個國家與台灣斷交,後來更有日本、美國棄台交共,那時的台灣人真的感到彷徨、恐懼,這也是羅大佑創作《亞細亞的孤兒》的背景。如今,多明尼加、布吉納法索先後與台灣斷交,令台灣邦交國縮減至18個,但對台灣的實際影響豈是台日、台美斷交所能比擬?

危機在於經濟疲不能興

不過,國民黨仍指摘:「蔡英文政府的政治意識形態帶領台灣走向死胡同。」前總統馬英九也批評蔡英文縱容台獨言論,刺激中共。他更說,自己執政8年才丟了一個邦交國,蔡執政兩年就丟了4個邦交國。如此以五十步笑百步,真的是恬不知恥!難道中共脅迫44家國際航空公司更改對台灣的稱呼,美國白宮發言人痛斥此舉是「奧威爾式胡言亂語」,國民黨也要歸咎於蔡英文執政嗎?可見,台灣的外交問題,不在於那些見錢眼開的邦交國的多寡,而在於朝野兩黨面對中共的打壓仍在內鬥不休。

如果同1970年代的斷交潮相比,台灣現時更大的危機不在於外交困局,而在於經濟疲不能興、朝野束手無策。台灣當年失去聯合國席位後,政府推出十大建設,延續經濟騰飛。但是,馬英九執政時期,把台灣經濟命脈完全交給中國,兩岸服務貿易協議的黑箱操作引爆「今日香港、明日台灣」的社會憂懼,最終激發太陽花學運。民進黨二度執政後,雖重提南向政策,即推動台商投資向東南亞轉移,以降低台灣對中國的經貿依存度,可惜收效甚微。畢竟,中國已成為世界第二大經濟體,連歐美都難以撼動。

更令人擔心的是,由於台灣經濟命脈受制於中國,脫離台灣到中國工作、生活、經商、求學的「脫台者」越來越多,早期的林毅夫被栽培為經濟學家,近年的盧麗安成了中共十九大代表,一些原本以「天然獨」而自豪的青年學生也成了脫台者。中共十九大後推出的「惠台31條」等統戰政策又見成效,今年台灣高中畢業生申請中國大學學位的人數暴增。

其實,中共一手大棒一手胡蘿蔔的政策,不只運用在台灣,也運用在香港,香港民主派的處境比台灣民進黨更艱難。中共的大棒打的是台灣的國際空間、香港的民主空間,胡蘿蔔收買的不只是台、港唯利是圖的商人,還有對前途感迷茫的年輕人。蔡英文政府即使受到國民黨的阻撓,仍可以審查中國官員的到訪、審查中國國企和紅頂商人的投資,而中國官員、國企和紅頂商人在香港長驅直入,特區政府割地設立中國口岸區,形同開門揖盜。一個孤獨地哭泣的台灣,一個冷笑旁觀的香港,已再難分「今日香港、明日台灣」,還是「今日台灣、明日香港」。

責任編輯: 趙亮軒  來源:蘋果日報 轉載請註明作者、出處並保持完整。

本文網址:https://tw.aboluowang.com/2018/0531/1122413.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