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聞 > 中國經濟 > 正文

警鐘敲響!中國30年罕見大變局 這些行業或受重創

作者:

2018,全球金融危機十周年,是時候和這場金融世紀大寬鬆說再見了。

如果只能用一個關鍵詞去總結這十年的中國經濟,你會用什麼詞?很多人的答案可能是房地產,或者網際網路,而如是金融研究院的首席經濟學家管清友的答案只有一個:金融化。

泡沫遠去,價值回歸,漫長的金融整頓周期才剛剛開始。債券違約只是開始,過去十年的金融雷區將加速引爆;金融機構全面回表,過去十年的金融模式將加速失效;地產造富不再神化,過去十年的商業模式將加速崩塌。

01泡沫的狂歡

過去十年,所有人一起製造和享受了一場史無前例的金融盛宴。

▌央行變成了最慷慨的印鈔機。2008年,中國的廣義貨幣總量(M2)只有47.5萬億,而2018年,這個數字已經超過170萬億。貨幣的擴張推動央行的資產規模從17萬億急速膨脹到36萬億,而美聯儲的資產規模才4萬多億美元,中國央行手裡儲備的美元一度都超過了美聯儲。

在全世界都在關注美聯儲QE的十年裡,中國央行悄然成長為全球第一大央行,每年新增貨幣供應占全球一半。

▌地方政府變成了最強力的金融機器。看上去財政赤字只有3%,但這些年地方政府玩起了出表,影子財政欠下的債遠不止這些。從平台貸款到城投債,從非標到產業基金,從一般債券到專項債券,再從政府購買服務到PPP,地方政府的加槓桿就像上了癮,怎麼堵都堵不住。

甚至連最強調長期效益的PPP都被變成了融資工具,中國2015年才開始大規模推廣,但地方政府用了1年多時間就搞出了1萬多個PPP項目,總規模超過10萬億,成為不折不扣的世界第一PPP市場。但光鮮數字的背後,隱性擔保、承諾回購、明股實債,早已背離了PPP的初衷。

▌銀行變成了最兇猛的金融怪獸。表內貸款餘額從30萬億飆升到120萬億還不夠,30萬億的表外理財資金藉資管之名,行表內貸款之實。

不用占用信貸額度,不用計提風險資本,不用去迎合表內的監管,沒有資本金的束縛,左手用剛兌的「假理財」吸引資金,右手用「假資管」享受地方政府的保本高收益,銀行猶如脫韁的怪獸狂奔十年。

監管層想要拴住大怪獸,卻無奈又滋生出了一個又一個的小怪獸。從信託到券商資管,再到基金子公司,通道業務讓監管變成了一紙空文。

▌企業變成了最迷失的金融傀儡。當金融機器啟動的時候,企業的第一反應是什麼?負債端不顧一切的加槓桿,搞資本運作,中國非金融企業槓桿率飆升到160%以上,在全球主要經濟體中是最高的,遠遠超出已開發國家91.7%和新興市場104.3%的平均水平。

資產端想方設法的投身資產泡沫,先是實業轉地產,就連承擔國家戰略任務的100多家央企都有近80%的企業玩起了房地產。後來乾脆實業轉金融,會玩的大搞金控模式,逼得中央現在要對金控進行牌照管理。

落後一點的就去買理財,甚至直接炒股票。上市公司竟然在一年內買了1萬多億的理財產品,而幾年前這個數字只有個位數。

▌民眾變成了最痴迷的金融玩家。中國人過去一年買下了13.4萬億的新房子,平均每天成交超過360億元,一個星期的交易額幾乎相當於日本一年,而十年前這個數字只有3萬億。

這不是在買房,這是在炒房,價格說明了一切,2008年北京房價1萬左右,2018年,這個數字至少6萬。地產玩不下去,民眾又開始轉戰資本市場,中國資管產品的規模迅速超過100萬億,股債期匯,泡沫一個都不能少。

誰能想到,在成為一個技術大國之前,我們竟然先成為了第一金融大國。中國金融業占GDP的比率超過8%,一度達到8.4%,遠遠高於德國、日本等製造業強國4-5%的水平,甚至超過了金融業最發達的美國。顯然,不是我們的金融有多發達,而是我們的金融脫離了本源。

02遲到的出清

好的金融創造實體,而壞的金融只會帶來泡沫。不用去糾結中國經濟到底是不是有泡沫,因為中央早已給出了答案。很多人對這兩年的去槓桿和監管感到驚訝,但其實警鐘早已敲響。2016年7月,中央政治局會議第一次提出「抑制資產泡沫」,這在中國任何一個時代都是沒有出現過的。

要知道,政府層面一向措辭謹慎,更別說中央政治局這樣級別的會議。一切的跡象只能說明一個問題,中央要一次徹底的金融出清,2015年是要讓殭屍企業入土為安,這次是要讓金融泡沫入土為安。不管你準備好沒有,一場轟轟烈烈的金融下行周期已經拉開序幕。

▌你將見證金融監管的正常化。金融監管體制正在經歷的不是微調,而是三十年未有之大變革。從1992年證監會成立以來,我國一直處於分業監管狀態。每一塊看上去都管的很仔細,但隨著金融體系的相互滲透和交織,這種各管一塊的體系暴露出致命的不穩定性。

股災就是一次血的教訓,證監會管住了兩融,卻沒有管住銀監會「轄區」內的場外資金。現在,中央要徹底解決這個問題。政治局、深改委多次開會專題討論,金穩委成立,一行拔高,兩會合併,機構和人事定了,監管的變化會越來越真切。

▌你將見證金融市場的擠泡沫。過去十年貨幣跑的比實體快,金融跑得比產業快,結果必然是脫實向虛。

流動性的洪水在過去十年尤其是過去五年把所有金融市場掃了個遍,2014年的債市,2015年的股市,2016年的商品和地產,2017年的貨幣,在實體基本面沒有實質變化的情況下,每個市場的估值都坐上了直升飛機,很多市場都在極短的時間內翻了一番,這顯然是不健康的。

現在就是要把這些不健康的泡沫擠掉,房市定調房住不炒,股市清理配資和槓桿,債市打破剛兌去槓桿。這個資產重估的過程中風險事件在所難免,股災,債災,房價下跌,一個泡沫都跑不了。

▌你將見證金融機構的去產能。如果說2015-2016年是供給側改革的第一階段,重點是實體去產能。那麼2017年後供給側改革已進入第二階段,重點是金融去產能。最溫和的方式是降薪,相對溫和的方式是減員,相對激進的方式是重組,最極端的方式是破產倒閉。

吳曉靈老師說過一句話,「消滅風險最好的辦法是讓風險暴露,允許金融機構破產。」

很多人可能對金融機構破產沒有概念,尤其是覺得銀行根本不可能倒閉,但事實上,不管是證券公司、信託公司還是商業銀行,都曾經發生過破產倒閉的慘劇。其中最有名的是海南發展銀行、君安證券和廣國投。

▌你將見證金融大鱷的轟然隕落。開懷暢飲的盛宴已經結束,接下來拿走酒杯的人要回來了,而且這一次他們不僅是要拿走酒杯,還要拖走那些喝醉的人。

這幾年金融大鱷這個詞越來越像個貶義詞,因為很多大鱷有點變異了。有的是螞蟻吞象,蛇吞象可以叫合理利用槓桿,但6000萬吃掉30億已經是螞蟻吞象了,槓桿自然成了風險;

有的是三頭六臂,主業不好好做,鑽監管的縫隙,拿著社會的資本到處收割,監管的防火牆形同虛設;

有的是老鼠鑽洞,永遠在和監管打游擊,堵了前門去後門,堵了後門去歪門。不是不報,時機未到,現在時機到了,今年的幾個大案就是在殺雞儆猴。

未來幾年,金融出清的大勢已定,對於不遵守規則或者自身不過硬的玩家來說,千萬不要心存僥倖,因為歷史告訴我們,總有一種方式讓你離開。

03註定的風險

金融和實體永遠是一個硬幣的兩面,金融出了問題,實體也必然會受到影響。金融上行的時候,實體會滋生泡沫,反過來,金融下行的時候,實體的風險也會隨之而來。對企業家來說,金融下行周期的風險可以分為兩種:

▌一是宏觀上的政策變化風險。除去我們常說的貨幣、財政等宏觀調控政策,大的金融監管政策的變化也會對企業發展和投資決策帶來影響。

比如IPO,從14年重啟以來,IPO新常態都演繹到了3.0版本。15年股災前是1.0,2015年A股進入了2.0版本,開始是慢,嚴格審,之後加速,但是從2017年底開始過會率大幅降低,讓A股變成了3.0版本。

現在因為獨角獸的回歸,似乎馬上又要過渡到邀請制的4.0版了。360董事長周鴻禕最近發朋友圈稱「我的人生竟然如此失敗」,就是因為CDR的政策變化。

360回A股的路途簡直艱辛到殘忍:用了3年多的時間,私有化欠款200個億,質押了市值600億的股票,擔保6.57億美元,拆VIE交稅近10個億,棄AB股,對360控制權從64.9%下降到23.63%,上市業績承諾4年實現130億利潤,廢掉自己的境外家族信託等,代價巨大。

花100塊才買到的門票,進來卻發現門票降到了10塊錢。但對比之下,跟那些花了幾年時間、補了幾千萬的稅、最後不得不撤材料的企業家以及投資這些企業的PE機構相比,也沒有那麼冤。去年企業年淨利潤3000萬IPO能闖關成功,現在5000萬也很懸。

▌二是微觀上的企業分化風險。和土地人才一樣,金融是一種資源,當資源出現收緊的時候,使用資源的企業出現大分化也不可避免。

2017年以來企業大分化已經開始顯現。

●茅台型公司盈利能夠消化資金成本上行壓力問題不大,但是一定要控制泡沫;

萬達型的公司盈利雖然無法覆蓋,但賣資產回收現金流,降槓桿還可以保命;

樂視型的公司,盈利、現金流都無法覆蓋時,股東大換血,失去控制權不可避免;

●最悲催的是保千里型公司,盈利極差,資不抵債,連權益都沒有了,只能極端處理。

▌即便是現在最火的BATJ,在這個時代也不是沒有風險。

第一,網際網路模式疊代太快,由此帶來的產業波動非常大。比如摩拜,最近剛被美團收購了。從4G到5G時代,市場可能還會有新一輪洗牌。

第二,站隊風險。過去行業雙巨頭之間的競爭通過合併來解決,現在這些企業開始站隊,一個是阿里系,一個是騰訊系。

美團收購摩拜的時候我曾經說過一句話,中國的網際網路巨頭要講政治。如果說未來你為了搶占市場,跑馬圈地,然後導致寸草不生的話,一定會引起中國公眾和政府的更多關注,這時反壟斷幾乎不可避免。

第三,尋找新的增長點。純網際網路經濟、單靠商業模式、用戶數量的比拼已經到頭了。

下一步網際網路的下沉是必然,馬雲對於未來的發展,提出了「五新+2H」模式,「五新」即新零售、新金融、新製造、新技術、新能源,「2H」代表文娛(Happiness)及健康(Health)。這說明什麼?做網際網路的開始做汽車,做超市、做晶片了,這是網際網路的野心,但也有可能成為下一個樂視。

不管是對企業家還是投資人來說,逆風的時代不進則退,一切以前不可能的事情都可能發生,你必須有所準備。

巴菲特曾經說過:「只有當潮水退去,你才知道誰在裸泳」。我想今天我們企業家也好、投資者也好,普遍有一種莫名的迷惘與焦慮,無非是自己這些年或多或少的也在裸泳。

經濟的本源是什麼?不是價格的泡沫,而是實體的價值。未來五到十年,只有找到最具價值的實體增長點,才能鑄造出最堅硬的護城河。

責任編輯: 秦瑞  來源:正和島 轉載請註明作者、出處並保持完整。

本文網址:https://tw.aboluowang.com/2018/0602/1123495.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