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聞 > 軍政 > 正文

韓媒揭密中國製造2025重點電動車 中共採用大屠殺模式 4年增長40倍

電動汽車赫然在列《中國製造2025》十大重點領域,近日韓國媒體披露了中共如何通過國家補貼的手段,排擠外資車企,而暗助中資車企,造成中共國內電動汽車市場中資企業一枝獨大。中國大陸電動汽車市場四年增長40倍。評論員文昭分析,中共國家財政補貼政策造成「屠殺式的傾銷」,直接把別人國家的同行業整垮。

2015年5月8日中共國務院發布《中國製造2025》,明確提出發展新一代資訊技術、高檔數控工具機和機器人、航空航天裝備、海洋工程裝備及高科技船舶、先進軌道交通裝備、節能與新能源汽車、電力裝備、農業裝備、新材料、生物醫藥及高性能醫療器械十大重點領域。

但外界普遍認為,中國製造2025通過竊取和買賣等非市場化的手段實現。

美國貿易代表萊特希澤(Robert Lighthizer)在提及「中國製造2025」時也表示,如果是中共要在這些產業和其它國家正當競爭,那沒有問題;但通過政府投入3000億美元補貼、限制市場准入以及強制技術轉讓等手段,以犧牲他國利益為代價,那就另當別論。

中國大陸電動汽車市場四年增長40倍

電動汽車赫然在列《中國製造2025》十大重點領域,近日韓國媒體披露了中共如何通過國家補貼的手段,排擠外資車企,而暗助中資車企,造成國內電動汽車市場中資一枝獨大。

韓國中央日報6月5日報導,據大韓貿易投資振興公社(KOTRA)的數據顯示,中國國內電動汽車銷量從2013年的1.46萬輛增加到2017年的56.9萬輛,四年增加了近39倍,目前中國的電動汽車市場規模已經占到全球市場規模的40%左右。

KOTRA相關人士說「中國政府計劃以2020年前普及500萬輛電動汽車及提高電動汽車年產能力至200萬輛為政策目標」。

在中國國內銷量排名前20的電動汽車車型中,只有排在第17名的特斯拉S是唯一的進口車型,中國的電動汽車市場幾乎清一色都是中國國產品牌。

這一情況主要受中國政府相關戰略的影響。其中最典型的是中國從2017年開始實施電動汽車義務生產制度,要求中國汽車製造商在2018年將電動汽車生產比例提高到8%,併到2020年前每年將生產比例提高2%。

中共政府貿易保護政策排擠外國車企

韓國中央日報上述文章表示,中國政府還明確制定了有利於國產電動汽車的購買補貼政策。中國根據電池性能而不是汽車價格制定電動汽車補貼標準,一輛汽車最高可補貼10萬元人民幣(約1680萬韓元)。這導致即使價格昂貴的進口汽車也無法獲得比中國國產汽車更高的補貼標準。

除補貼之外,中共還通過技術標準讓外資車企處於劣勢。

韓媒朝鮮日報5月24日報導,中國工業和資訊化部前一天在官網發布了電動汽車補貼名單。選擇配置LG化學產電池的兩種汽車(東風雷諾、東風起亞)未被寫進補貼名單里。

自2016年開始,配有三星SDI和LG化學等韓國產電池的汽車一直從補貼名單排除。在中國,電動汽車補貼金額高達售價一半之多,因此領不到補助很難在當地進行銷售。

5月22日,中共財政部網站公告稱,自2018年7月1日起,降低汽車整車及零部件進口關稅。將汽車整車稅率為25%的135個稅號和稅率為20%的4個稅號的稅率降至15%,將汽車零部件稅率分別為8%、10%、15%、20%、25%的共79個稅號的稅率降至6%。

輿論認為,最大的得益者是政府而非廣大消費者,最大受益者不是美國,而是德國。

中共對大陸汽車企業最大的保護就是對進口汽車征高關稅,目前的關稅是25%,除此之外,還要繳納進口增值稅和消費稅,這三種稅是進口車必須上交的。

財新網5月23日消息,中共國務院關稅稅則委員會辦公室負責人5月22日就降低汽車關稅答記者問時舉例稱,在中國市場指導價約90萬元人民幣的進口汽車,進口到岸價24萬元人民幣。從24萬元到90萬元,近4倍的差距。

文昭:中共補貼政策造成「屠殺式的傾銷」

時事評論員文昭在5月15日自媒體節目中表示,中共補貼政策的戰略性目的是兩個,一是建立出口優勢;二是完成企業的技術升級。

對出口行業的直接補貼來得非常狠,就是企業在國際市場上的售價低於一個政府核算的標準,虧掉的部分政府幫你填。這就造成「屠殺式的傾銷」,直接把別人國家的同行業對手往死里干,這種直接補貼方式沒有公開的數據,只能根據其他國家的同業競爭者被屠殺的慘況來估計其嚴重程度。

歐美的紡織行業、鋼鐵行業就是這麼被幹掉的。間接的補貼方式就是減免出口商品的增值稅、所得稅;出口企業換匯的時候給予匯率優惠;對政府看中的項目給予低息貸款(少付利息也是給你補貼省錢了);你資金緊張的話應繳的稅減免之外還可以延期交付,等等一籃子無微不至的關照,只要你能去占據國際市場。

阿波羅網林億綜合報導

責任編輯: 林億  來源:阿波羅網林億綜合報導 轉載請註明作者、出處並保持完整。

本文網址:https://tw.aboluowang.com/2018/0606/1125596.html

相關新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