評論 > 文集 > 正文

吳惠林:「修正資本主義」陰謀

作者:
在一個不受政府有形之手干預的自由市場裡,壞產品很快會被淘汰,如果人人都自私、自利、貪婪,甚至於欺騙、狡詐,市場就會萎縮、甚至於消失。二00八年金融海嘯就是「信用破產」,讓金融市場崩潰的活例證,是「市場反撲」,怎可本末倒置的說「自由市場是禍首」呢?如果人人具利他心、善心,在自由市場順利完善運作下,應該不會有貧窮的問題!讓我們午夜夢回捫心自問、從「心」提升吧!

當今時不時出現的金融風暴,根源其實是芸芸眾生「不誠信」、破壞市場倫理,而政府沒盡其維護市場規矩、疏忽監理、沒扮演好其角色,甚至官商勾結、黑白兩道掛勾所致,但世人卻是責怪資本主義或自由市場。

在二00八年的金融海嘯出現,以及接踵而來的全球性經濟恐慌,「自由市場是禍首」的聲音響徹雲霄,而自由市場或自由經濟往往與「自由放任」劃上等號,也是「資本主義」的同義詞。其遠祖被認為是亞當.史密斯這位有「經濟學之父」美名的蘇格蘭人,由於他的名著《原富》(較為人熟知的中譯名是《國富論》這個並不合適的書名,原文是An Inquiry into the Nature and Causes of The Wealth of Nations)中,「不可見之手」帶引出「市場機能」的無限威力,在自由市場中,經由「價格」這隻「無形手」(不可見之手)的指引,私利和公益就能妥善調和,各國(或人類)的財富就可增進,全人類的生活福祉也順勢提升。

二百多年來,自由市場理念被認為是主流,也被認為就是實行資本主義。概括地說,全人類的福祉的確是增進了,絕大多數地區跳脫了「貧窮的陷阱」,不過,像非洲還有許多「赤貧」(絕對貧窮)的地方,而即使是富裕的先進已開發國家,其內部「貧富不均」的現象一直以來被詬病。到二十世紀末,竟然演變為「中產階級的消失」和「M型社會」、「百分之一富者VS.百分之九十九貧苦者」的恐慌;也就是說,財富集中在少數資本家或企業家手中,甚至於被認為是經由剝削勞工和其他弱勢者得到的,於是咒罵、攻擊資本家和資本主義的言論,以及各種主義又紛紛出籠。

修正資本主義此起彼落

不過,縱然資本主義被如此的認定,甚至於有「自由市場」資本主義是最糟糕的「經濟制度」的說法,但「其他的制度更糟糕」,更是世人普遍的共識。於是,將資本主義「修正」就大為流行:有的是推動資本家或企業家做慈善、公益這種好事,而成立基金會作慈善事業更是成為一窩蜂,晚近「企業社會責任」(CSR)更成為顯學。有的是創造出新名詞,在「資本主義」之前加上一些形容詞,如「裙帶資本主義」、「放縱資本主義」、「超級資本主義」、「民主資本主義」、「社會資本主義」等,二十一世紀的全球首富,比爾.蓋茲,二00八年一月在瑞士達沃斯舉行的年度盛會「世界經濟論壇」演講中,提出「創造性資本主義」(Creative Capitalism)應是很受矚目的名詞。

蓋茲的「創造性資本主義」重點在「創造性」,因為他是高科技巨星,一生從事創新,乃想在「純粹資本主義」中加入一些誘因機制,在原先已有的「獲利」誘因外,再用「表揚」(recognition)這種「無形的名」來提升公司聲譽,以吸引顧客和優秀員工。在蓋茲眼裡,資本主義以有效且可持續的方式運用「自利」這股力量,但只服務了那些有能力支付的人們,而慈善組織和政府幫助疏通我們對那些沒有能力支付者所寄予的關愛,但在這些人的需要尚未獲滿足前,這類資源就已用罄,蓋茲乃認為,我們需以一個更好的方式吸引創新者和企業參與此行動的制度,來快速改善窮人的生活,於是他提出「創造性資本主義」。

這個制度是由政府、企業和非營利組織共同努力以延伸「市場力量」觸角,使更多公司能夠賺錢或獲得表揚,並改善世界不均現象。聰明的蓋茲已猜到有人會質疑這種「市場導向社會改革」不可行,質疑把情操(或利他)和自利結合在一起,不但無法延伸市場觸角,反會阻礙市場的擴展,於是他先下手為強,搬出資本主義之父、堅信自利對社會有大價值(即私利和公益相調和)的亞當.史密斯的最重要作品《道德情感論》(The Theory of Mornal Sentiments)中,關於人具有「利他心」來抵擋或有的質疑,蓋茲更以微軟在過去二十年從事的慈善行動,來證明他倡導的新制度是可行的。

如何看「創造性資本主義」?

如果只聽蓋茲感性和自信的演說,一時間絕對會受感動並認同蓋茲,但真的可行嗎?會不會產生不好的負作用呢?《時代》雜誌專欄作家麥克.金斯利覺得「創造性資本主義」這個名詞涵義不明確,而「在事業經營中納入做好事」,這種將道德層面和物質層面的好生活結合起來,「是否可行」以及「如何行」,更是重大議題,他在些許慌張不安下,乃公開徵文,邀請素負名望的專家發表看法,結集成書在二00八年出版(中文譯本《從貪婪到慈悲》),包括威廉.伊斯特利、維農.史密斯、蓋瑞.貝克、羅伯.瑞奇、理察.波斯納等認為傳統的資本主義被誤解,而應回到亞當.史密斯的世界,讓政府做對的事並將該做的事做好,不要干預經濟事務,如此一來兼具自私和利他心的自由人,就能在市場機能的引導下,做獲利和慈善兩者兼得事務,也可在「自助、人助、互助、天助」下,讓貧窮消失或不再出現。

其實,即便在政府做錯事的當今世界,我們信手拈來就可得到例子,蓋茲本人就是一例,而二十世紀的首富洛克斐勒更是很好的例子,他以「信任」(Trust,中譯「托拉斯」)經營「品質標準」的產品(標準石油),將賺得的錢經營龐大的慈善事業,在飽受無情、長期的攻訐和謾罵下,洛克斐勒仍將其巨大財富大都用於慈善事業。他抱持著上帝使者之使命感,從事這項事業,發現其難度甚至比經營企業有過之,也到處顯現出人性醜陋面。一方面是各方貪求無厭的需索,一方面是多方冷言冷語的諷刺。無怪乎洛克斐勒會感慨說,巨富是巨大負擔,是一項沉重責任,不是大福就是大禍。

為了做好慈善事業,為免除受補助者的依賴性更深,洛克斐勒提倡「相對基金」理念,尊重專家意見,實施「普及性」社會福利。他在醫療和教育兩類慈善事業上最有成就,所創設的醫學研究所,研發出多項治癒嚴重傳染病的藥方並普及全球,而此研究所促成的洛克斐勒大學,也成為培育諾貝爾醫學獎的溫床。在教育方面,芝加哥大學這所名校的創辦固然有名,但在基礎教育,尤其是女性和黑人的普及教育上,更值得大書特書。由此兩類慈善事業,可看出洛克斐勒具有「永續發展」的遠見,也可窺知其不在求名,此由他一概謝絕用他的名字作為機構名稱,更不出席各項落成典禮等行為也可見端倪。

天下沒有白吃的午餐

值得一提的是,洛克斐勒在行善時,極力避免讓人養成依賴性,他在一九一一年三月十七日曾寫一封信給兒子約翰,就一則指責他吝嗇、捐款不夠多的新聞,以一則寓意「天下沒有白吃的午餐」的故事,來解釋「我很少理會那些乞求錢來解決他們個人問題的理由,更能解釋讓我出錢比讓我賺錢更令我緊張的原因」,該故事的寓意很簡單:「一隻動物要靠人類供給食物時,它的機智就會被取走,接著它就麻煩了。同樣的情形也適用於人類,如果你想使一個人殘廢,只要給他一對枴杖再等上幾個月就能達到目的;換句話說,如果在一定時間內你給一個人免費的午餐,他就會養成不勞而獲的習慣。別忘了,每個人在娘胎里就開始有被『照顧』的需求了。」

洛克斐勒告訴他的兒子說:「資助金錢是一種錯誤的幫助,它會使一個人失去節儉、勤奮的動力,而變得懶惰、不思進取、沒有責任感。更為重要的是,當你施捨一個人時,你就否定了他的尊嚴,你否定了他的尊嚴,你就搶走了他的命運,這在我看來是極不道德的。作為富人,我有責任成為造福於人類的使者,卻不能成為製造懶人的始作俑者。任何一個人一旦養成習慣,不管是好或壞,習慣就一直占有了他。白吃午餐的習慣不會使一個人步向坦途,只能使他失去贏的機會。而勤奮工作卻是唯一可靠的出路,工作是我們享受成功所支付的代價,財富與幸福要靠努力工作才能得到。」二00六年諾貝爾和平獎得主尤努斯(Muhammad Yunus)和其創辦的窮人銀行,所秉持的理念和實施方式,與洛克斐勒異曲同工,都要讓窮人有尊嚴,不是給魚吃,只養他一天,而是教窮人捕魚的本領,供養他一生。即使要救濟無力過活的窮人,也要保證能快速且直接交到當事人手上,絕對要避免層層移轉,尤其更不能交由貧窮國家的腐敗政府來負責。

至於類似蓋茲所倡議吸引有理想、不計金錢報酬的優秀人才,從事造福窮人的科技創新工作,有最偉大科學家之稱的愛因斯坦,可作為模範。他在一九三三年受聘普林斯頓高級研究所時,提出兩個條件,其中之一是「要求低薪」,夠生活之需就好,與另一偉大的發明家愛迪生正好相反,後者「自私自利」,每件發明都為了賺錢,對工人又極苛刻。雖然兩者迥異,但對人類都有大貢獻,重要的是,他們都在自由經濟、資本主義的世界裡。我們或許可以這樣想像,如果愛迪生能有「利他心」,應該可對人類產生更大貢獻。

在一個不受政府有形之手干預的自由市場裡,壞產品很快會被淘汰,如果人人都自私、自利、貪婪,甚至於欺騙、狡詐,市場就會萎縮、甚至於消失。二00八年金融海嘯就是「信用破產」,讓金融市場崩潰的活例證,是「市場反撲」,怎可本末倒置的說「自由市場是禍首」呢?如果人人具利他心、善心,在自由市場順利完善運作下,應該不會有貧窮的問題!讓我們午夜夢回捫心自問、從「心」提升吧!

責任編輯: 江一   轉載請註明作者、出處並保持完整。

本文網址:https://tw.aboluowang.com/2018/0620/1132306.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