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聞 > 中國經濟 > 正文

中美經貿戰的本質結構和下場

作者:

中美經貿戰的本質結構是數量和質量的鬥爭。質量在小規模狀態一定能戰勝數量,但是在大規模狀態則不一定。

中國搞所謂彎道超車,國之重器,其實是跟美國拼質量。註定是要失敗的。單從一流國家,才能一流學術這個理念,就根本沒希望。爬科技樹,是無法彎道超車的,必需是全面同步發展。追趕的或者山寨的,可以也必然以比開拓創新更快的速度走過後者走過的路,但是絕對沒有可能超車。所謂兩彈一星精神,完全不能解決問題。當今中國的發展,多少是兩彈一星年代開發成果?多少是改革開放以後引進抄襲的?一目了然。用大會戰的方式集中資源,可以在某些方面某種程度上實現快速突破。但是首先,這還是山寨,不過是比較高水平的獨立自主的山寨而已。其次,這一兩個方面的成功,也意味著其他方面資源被剝奪,結果其他方面更加落後。總體水平不會有根本性好轉。再者,等你拼出一代,對手沒準又發展了兩代了,從效率上講絕對沒有在後面緊跟山寨來的爽快。

中國不改變整個社會經濟結構,思想上不開放,經濟分配上嚴重不公,從而沒有大規模的消費和第三產業,就不可能全面長期地支持科研進步。不可能當領頭的,只能是當抄襲的。而這也是中國一直在幹的事。因為這個事干好了,也是可以超車的。而這種以量勝質的趨勢也的確又一次在歷史上出現。而這也正是美國不得不開始採取反制措施的本質。美國根本不怕中國彎道超車,怕的是堵死道大家都得走牛車。

中美的基本經貿結構是,研發,中高端生產還有主要消費在美國,中低端生產主要在中國。兩頭在美國,中間在中國。美國的理想狀況是,美國大投入搞研發,然後僱傭中國生產,美國消費。美國用研發優勢和市場優勢拿大頭。換句話說,就是智慧財產權在整個環節鏈條中的分配比重要高。這樣美國再投入研發就有資本,於是良性循環。但是中國則想盡一切辦法壓縮智慧財產權的分配比重,這樣美國就沒有足夠資本去繼續研發,最終窒息。而中國本身當然也不可能去做更多的研發因為本身就是積極主動地去破壞智慧財產權的戰略。但是在已經有的技術,擴散以後,中國就在質的方面不落後於美國多少。然後靠量,靠剝削程度,環保破壞等取勝。

而美國的反制也是針對這個。首先是減少免費技術擴散的可能。其次是加強技術收費的標準和手段。當然,技術擴散依然是不可能絕對避免的。那麼就要更廣泛的擴散。讓這個量不主要集中在中國手裡,而分散在更多的國家手裡。這樣量和量直接就可以互相衝抵制衡。美國在減少免費技術擴散,和控制美國的市場進入(量的分配)方面是有絕對的主動權的,基本上沒有談判的必要。美國現在驚醒以後,戰略上也絕對是警戒線大漲,這種戰略底線是沒什麼可談判的。所謂的談判其實更多的是近中期的過渡。

美國的門要關也不可能一下子關嚴,找替代也不可能一夜之間,所以除非有珍珠港級的事件,還是要逐步調整,所以也不能逼中國太急。另一方面,中國明知道好日子是一去不復返,但是自己也同樣需要時間調整,四天就超車的宣傳,也只能是宣傳。所以雙方的談判都是在過渡期得失的一點點拉鋸。但是大趨勢是互相逐步切割聯繫。合作會越來越少,鬥爭會越來越多。這個大趨勢是談不了的。直到某一天,質與量的關係有了明確的高低。

責任編輯: 楚天  來源:博客 轉載請註明作者、出處並保持完整。

本文網址:https://tw.aboluowang.com/2018/0702/1137459.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