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聞 > 中國經濟 > 正文

從地方政府到企業到個人 都在不約而同地做同一件事 那就是…

— 為什麼到處都缺錢?

作者:

企業的發展,在大多數時候是非常理性的,由於企業的經營好壞直接涉及企業家本人的切身利益;但是在某些時候,企業家也會作出錯誤的判斷,呈現出非理性的一面。

到處缺錢的現狀,反映出來的是高負債、透支的經濟發展模式,到達臨界點後的自我修復需要。

當然,這個過程極為痛苦,無論對誰都是如此。

這可能是一個人所共知的問題:流動性很緊張,而且,似乎越來越緊張。地方政府缺錢,已經有像耒陽這樣的地方缺錢缺到不能正常發工資;許多企業缺錢,缺到資金鍊斷裂;許多家庭也因為償還房貸等等,而深感缺錢之痛。

如果看看廣義貨幣M2的數據,似乎不應該缺錢。中國1990年的M2隻有1.529萬億元,到2000年增長到13.46萬億元,到2010年,已經達到72.59萬億元,截至今年5月末,這一數據已經達到174.31萬億元。

那麼,有一個非常現實的問題,錢去哪兒了?

這些年來,中國經濟發展之所以如此之快,與一個因素密切相關,那就是負債。負債把資本要素的力量發揮到了極致。從國家角度來說,大規模的基本建設,需要大量的貨幣投放,而在央行的資產負債表中,貨幣發行計入負債。當然,與其他等負債主體不同,央行掌握看貨幣發行權,因此,內債對於國家來說,從來都不是問題。

但地方政府就不一樣了。在我們這裡,由於地方政府在很多時候,它其實承擔著一部分企業的角色。由於幹部的升遷在很長一個時期都跟幹部的政績掛鈎,這使得地方官員更願意通過大規模舉債來發展經濟。

這個道理非常簡單,舉債可以做大項目,做大蛋糕,GDP增量就上去了,政績就出來了。問題是,當長此以往這樣做的時候,負債就會累加到不可承受之重。比如說,當負債到一定程度,有的地方政府的財政收入,還不能償還銀行的利息,這其實就已經走到債務危機的邊緣了。

企業更是如此。企業的發展,在大多數時候是非常理性的,由於企業的經營好壞直接涉及企業家本人的切身利益,企業家大都會表現地比地方政府官員要謹慎得多。但是,在某些時候,企業家也會作出錯誤的判斷,呈現出非理性的一面。

比如,2008年四萬億計劃出台以後,銀行追著企業放貸,企業家也看到由政府主導的龐大投資項目所帶來的誘人機會,於是,一哄而上,拼命做大;但是等項目真正到了投產的時候,突然發現,產能是過剩的,並且是嚴重過剩的,市場需求並沒有那麼大。也就是說,企業的收入跟不上了,更糟糕的情況下,甚至,企業連銀行的利息都還得非常吃力。

至於居民槓桿率(指資產負債表中權益資本與總資產的比率)的持續快速上升,眾所周知,是為高房價買單的結果。住房原本是一種基本的生活所需,但它越來越像奢侈品,房價的飛漲讓民眾付出了更多的財富,而超過自己財力承受範圍的部分,就需要依靠貸款了,房價漲得越快,債務負擔也越高。

當到了臨界點,問題就出現了。

地方政府做大項目,企業受四萬億救市計劃的鼓舞貸款擴大生產,都有一個極限,但越過這個極限,就距離危機很近了。這個危機,就是資產負債表衰退。

小貼士:資產負債表衰退的定義:當全國性的資產價格泡沫破滅後,大量的私人部門(企業和家庭)資產負債表隨之處於資不抵債的狀況,私人部門的經濟活動從追求利潤最大化轉變為追求債務最小化,從而大規模地遏制經濟活動,由此而造成的持續衰退,被稱為資產負債表衰退。

現在,廣義貨幣還在投放,央行還在降准,為什麼錢反而越來越緊張呢?因為,大家都在資產負債表衰退的陷阱中了。新投放的貨幣,新發放的貸款,新釋放出來的流動性,從地方政府到企業到個人,都在不約而同地做同一件事,那就是還債。

文藝復興時期的《至新山寓意畫》。畫面下方的拉丁文意為「解除債務這座大山」,解釋了這幅畫的主旨;一群人在努力摧毀代表國家債務的高山。至新山基金是威尼斯政府三個國債發行機構之一,有趣的是,這幅畫正是受該基金主管委託繪製的。

由於前些年過於依賴貨幣與信貸的投放發展經濟,當還債期集中到來的時候,大家首先都得拿錢去填那個債務的無底洞,而不再是擴大再生產,因為,產能已經過剩,價格低迷,資產泡沫破滅的風險加大,生產經營活動的風險持續上升。

於是,在這種情況下,反而更少有資金願意去做實體經濟,而是更多的流向房地產、虛擬經濟當中,以想辦法賺快錢,來擺脫困境。而當越來越多的人這樣做,甚至,當做這種選擇成功普遍共識的時候,就會推動資產泡沫的進一步累積,直至破滅的那一刻真的發生。當然,當資金一部分流向虛擬經濟,一部分去填補債務的窟窿,自然就也是非常缺錢的,尤其是實體經濟。

到處缺錢的現狀,反映出來的是高負債、透支的發展經濟模式,到達臨界點後的自我修復需要。當然,這個過程極為痛苦,甚至常常伴隨著經濟危機的爆發。 

責任編輯: 秦瑞   轉載請註明作者、出處並保持完整。

本文網址:https://tw.aboluowang.com/2018/0705/1139333.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