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活 > 心靈之燈 > 正文

讓自己更優秀的16條法則

作者:

12

井底之蛙?換個井看看

每個人都不可避免是井底之蛙,但是我們可以時常換個井看看。

最可怕的不是我們的看法有局限性,最可怕的是意識不到自己的局限性。

如何才能意識到自己的局限性,而少被自己的局限性所局限呢?學會換個角度看問題。

但是換個角度看問題很難,因為我們看這個世界的唯一視角,就是自己的主觀視角。怎麼辦?

多和優秀的人在一起。和優秀的人在一起會讓自己的局限性暴露無遺:

原本你覺得自己很懂的地方發現山外有山,原本你認為很簡單的東西發現在別人手裡可以別有洞天,原本你深信不疑的理念發現其實並不一定是絕對真理,原本你不屑一顧的理論發現其實自己的不屑其實來源於不理解……

這樣的事情經歷得多了,會讓人變得更謙遜。我對謙遜的理解,不是在遇到優秀的人的時候肯學習,而是在任何時候都如履薄冰一般不敢對事情隨意下結論,因為知道自己的局限性。

有了對世界的多樣性的敬畏,有了對自己的局限性的認知,接受不同角度的觀點就少了一些障礙,換井觀天的意願就會強很多。雖然終究我們還是只能看到自己頭頂那一小片天,但是至少在我們心裡可以裝得下那些看不到的天。

斯坦福的兩年,是快樂而充實的兩年。這兩年,其實很奢侈。一個成年人,放棄工作,在長達兩年的時間裡專職學習新東西,專職思考未來,專職嘗試不同的事情。每當我回頭,都能為自己有那樣一段經歷而感恩。

讀MBA,最重要的思考可能就是職業選擇了。因為絕大多數人讀MBA不是為了換行業就是為了換職能。某種意義上,MBA把大家各自的起跑線洗牌重組了一下,於是每個人都面臨很多選擇和機會。

我當時對於職業選擇只有三個要求:1)回國,2)管理,3)global pay。

在拿到幾個offer的情況下,我很快選擇了Danaher,因為當時覺得和自己路數最一致。

Danaher的機會是在一個牙科醫療器械公司參加一個General Management Development Program(輪崗培養總經理)。

一想到熬幾年可以成為總經理,而且輪崗的時候可以把我在銷售市場等方面的短板都補上,而且是和諮詢公司一樣的pay(還有stock option),我就選擇了Danaher。

去Danaher其實還有其它分公司可以選擇,最終我選擇了牙科。原因有二:

1)牙科是醫療行業,在國內是新興行業;

2)當時這家公司在全球是數一數二的,但是在國內還很小,我覺得我有機可乘。事實證明,我這兩個判斷都是正確的。

在美國總部工作了兩年,總體而言平平淡淡乏善可陳,除了我做銷售的那段經歷。這家公司是個銷售主導的公司,我一進公司,立刻被告知我做牙科生意,最大的短板就是銷售。雖然我極其不情願,但是也沒辦法。

有一天,總裁問我銷售進展如何。我說,呃,努力中。他笑著說,你什麼時候賣掉第一單,什麼時候回國。

13

沒殺死你的,讓你更強大

沒幹掉你的東西,讓你更強大。

坐在電腦前回想當年的囧,我自己都覺得搞笑。今天的我再去做那些事,雖然不能說駕輕就熟,但是肯定不會那樣難受。為什麼?因為經歷過了。

很多時候,我們邁不過去的坎兒,都是心魔。

沒人喜歡被人掛電話,可是掛了又怎樣呢?

沒人喜歡做自己不擅長的事,可是摔倒幾回又怎樣呢?

優秀的來源是進步,而進步的本質就是不同。只有做不同的事,用不同的方式做事,才有可能有進步。

而第一次做不同的事或用不同方式的時候,一定不擅長啊,沒做過的事怎麼可能一上來就擅長呢?

大家都知道要推自己出舒適區,可為什麼很少人這樣做?

我覺得最重要原因,就是怕失敗,怕被人否定,怕被人嘲笑。但是,仔細想想,其實別人對你的嘲笑,如果對你造成任何傷害,都是你自己允許的。

我不是說忽略別人嘲笑容易,今天的我也不能完全做到。

但是因為怕失敗怕被嘲笑怕沒面子,而不敢去嘗試不同的事情,這大概是優秀的最大敵人。

如果你想變得更優秀,就要主動去做那些讓你不舒服的事情。

馬雲說,男人的胸懷是讓委屈撐大的。我說,人的膽量是讓窘境撐大的。沒有膽量,不可能真正的優秀。

賣出了我人生的第一單,也差不多該回國了。2010年初,我正式被派回國內。

那時的公司,百廢待興。公司剛剛成立沒幾個月,除了辦公室幾乎什麼都沒有。我回來才兩個月,總經理因為和美國總部鬧不和被解僱,於是公司更加混亂,我成為臨時的負責人。在隨後的幾個月里,我真的嘗到了又當爹又當媽的滋味。

公司要發展,第一步就是僱人。當時我同時和四五個獵頭打交道,篩簡歷排面試走流程;以至有好幾個獵頭以為我是公司的HR經理。

公司要賣貨,第一步就是備貨。我是所有人當中最懂產品的,於是我硬著頭皮在幾萬個貨號當中挑(xia)選(cai)那些最有可能在中國大賣的。定的多了怕庫存高被美國老闆罵,定的少了怕斷貨被代理商罵。

銷售代表雇進來,沒有人做培訓,我來。從產品到理念,從公司文化到規章制度。

沒有IT支持,我來。美國總部要財務數據,我們沒有財務經理,我來。

破破爛爛搞了幾個Excel表格,自己都看不過去。好在美國財務一看我們這個狀況,也就不逼我們了。

母公司CEO要戰略計劃,可我們連總經理都沒有,我來。

和兩個同事熬夜兩天拼湊了一個PPT出來矇混過關,居然還獲得好評。簽不到代理商,我和銷售經理一起上陣,各種畫大餅喝酒摟著脖子稱兄道弟掏心窩子拍胸脯。

任何事,只要有價值,只要沒人做,我就會儘量去做。

然後團隊就那樣搭起來了,業績活生生就做上去了……

直到公司重新招到一個總經理,然後我從臨時負責人被放到市場部經理的位置。我多少有些失落,但是我一點不後悔,因為那段日子我學到了很多。

我本科畢業就出國,在國內沒有任何工作經驗。對國內的牙科也知之甚少,基本上是從零開始。其實如果不是公司一片混亂,也輪不到我做很多決定。

也許有人在那個情形下會做不同的選擇:城頭變幻大王旗,是不是應該看準方向再努力,否則萬一站錯了隊怎麼辦?

或者說,是不是應該先談條件再付出,省的最後竹籃打水一場空?也的確有人勸過我,說我沒必要那麼較真,又不是自己的生意,不過打工而已。

但是我還是一點都不後悔。

我好不容易給自己爭取到了一個能夠體現價值的機會,我不想浪費。我平庸的時間已經足夠久了,我要shine。我要把我的全部能量都釋放出去,看看自己到底能做出些什麼。

而且從完全功利的角度上說,這段經歷讓我迅速的了解了公司各個職能部門的意義和做事方法,而且也幫助我和美國總部的各個部門建立了關係。只有做得多,才能學得多;只有夠操心,才能有收穫。老天在這個問題上,是公平的。

事實上,我後來的辭職,與這種狀態的丟失,有很大關係。

14

得失心不要太重

如果你不在乎誰能得到什麼,你的成就也不會有止境。

說句實話,不在乎很難。但是,我們終究要有取捨。如果沒有承擔,就沒有學習。

承擔得多,自然付出的也多。我有一個理論,這個理論就是如果你不能做決定,或者做決定之後不能承擔這個決定的後果,你就無法真正學習。

其實在大公司里混日子,與帶著保護輪旁邊有人扶的騎車非常相似。

越好的公司,流程和制度越完善。流程和制度很像保護輪,它們最大的意義,就是讓我們不犯錯誤、少犯錯誤。流程的最高境界,其實是‌‌‌‌「防呆‌‌‌‌」。

防呆是什麼意思?就是呆子都不會做錯。那麼我們想想看,我們每天在這樣的系統里做事,我們的大腦能夠得到多少刺激,獲得多少進步?

如果你在有一個管理起來事無巨細的老闆,你能學到什麼東西?因為這樣的老闆就好像那個一直扶著你騎車的人。你的確摔倒的概率降低了,但是你也基本上失去了學習的機會。

更可怕的是,你可能還覺得自己做出了很多成就。在一個優秀的平台上工作,你有時候很難分清,什麼是你的作用什麼是平台的作用。而多數人在這個時候都會傾向於認為是自己的作用。比學不到本領更糟糕的,就是明明沒有學到,但是還覺得自己很牛。

回國的前三年,是最累的三年,但是也是最開心的。看著團隊一天天壯大,看著自己負責的生意一天天成長,看著自己負責的品牌越來越家喻戶曉,也能感受到自己對於行業、管理、和生意的認知逐漸加深。

可是隨著公司規模的變大,很多東西都在變。

第一個變化就是公司人數超過100的時候,不是每個新員工都叫得上名字;第二,隨著各種規章制度和流程的建立,官僚機構的感覺逐漸開始出現;第三,隨著公司規模變大,層級變多,結構變複雜,政治的味道開始出現。

其實,這些現象都是難以避免的,甚至必要的。畢竟,一個大外企不可能很隨意的做事。為了確保公司不犯低級錯誤,肯定要通過種種制約手段,讓一個人的不小心不可能產生巨大的破壞作用。

但是對於我來說,這種按部就班的日子越來越難熬。每天處理200封郵件不再讓我覺得日理萬機創造價值,而越來越覺得流於形式,因為太多的郵件都是關於申請批准或者給予批准;一年到頭做PPT,不再覺得是實現自己腦中的想法,而是覺得在應付差事。

隨著對公司的業務越來越熟悉,隨著過去幾年的積累逐漸在市場上越來越有效果,隨著團隊的建制越來越完善,我的日子越來越輕鬆。

銷售有經驗豐富的全國銷售經理幫忙搞定,市場部有幾個部門經理搞定執行細節,我似乎有越來越多的時間做自己想做的事情。但是仍然有什麼地方不對……

我第一次在周一早上有不想上班的感覺;以往的我想到去公司要設計的項目,要完成的事情,有按捺不住的興奮。

其實那一年是我回國以來最輕鬆的一年,業績好,人緣好,職業發展也好。回國4年,晉升3次,被總公司作為重點培養對象;

經常去參加一些針對總經理級別的培訓和會議,而我往往都是裡邊最年輕,級別最低的人。我知道,只要再熬一兩年就會成為某個公司的總經理。

但是我突然覺得自己不想熬了。因為我想到喬幫主在史丹福大學演講時的一段話。

When I was17,I read a quote that went something like:If you live each day as if it was your last day,someday you'll most certainly be right.

It made an impression on me,and since then,for the past33 years,I have looked in the mirror every morning and asked myself:

If today were the last day of my life,would I want to do what I am about to do today?And whenever the answer has been‌‌‌‌「No‌‌‌‌」for too many days in a row,I know I need to change something.

而我當時的狀態,已經不是‌‌‌‌「假設這是生命最後一天,你想不想做這些事‌‌‌‌」的問題了;而根本就是,我真的多一天都不想再做,不管我生命還有多少天。

問題的本質是,我對這種工作方式越來越無法接受。

即使我換一家公司,情況也不會有什麼改變,事實上很有可能更糟。想清楚這些,我意識到,創業是我唯一的路。

說到創業,不得不提一下我的斯坦福校友陳歐。

他比我低一屆,所以在學校的時候我們打交道不多。吃過幾次飯,聊過幾次天,他還因為選課的事情給我打過一個電話,大概僅此而已。

所以當時他並沒有給我留下深刻的印象。再一次聽說他是在同學聚會的時候,有人談到他在做一個化妝品網站。

當時人們的普遍看法是:一個大男人,又沒有電商經驗,做化妝品網站怎麼可能成功?我也覺得大家的分析挺有道理。

再一次聽說,就是關於他的網站如何火,什麼一天就做幾千萬云云。然後大家就各種羨慕嫉妒恨,我也不例外。

再後來的故事,基本上百度都搜索得到了。總而言之,他用三年時間把一個化妝品網站做到NYSE上市,成為NYSE的220餘年歷史上最年輕的CEO。

他也一瞬間成為斯坦福校友中最家喻戶曉的一位。如果你讓我描述一種典型意義上的登峰造極的成功,那基本也不過如此了。

這樣的故事,發生在身邊,對我影響很大。我突然有點看不上自己原來做的那些事情。總覺得比起他來,我管的那點生意,有點不值一提。

和他的成就相比,我做的事情顯得如此渺小。更可怕的是,按照我當時做事的趨勢,如果畫一個延長線,到5年之後,依舊不能和他相提並論。這個想法,深深地動搖了我。

與人比,是一切痛苦的來源。這道理我懂。但是,如此具有可比性的人,反差如此之大,還是讓我不能淡定。

創業,幾乎是唯一的選擇。但是,真正面臨抉擇的時候,心裡還是很虛。

我的父母都是老師,我從小成長在學校院裡。上大學、出國、工作,全都是中規中矩的路數。

現在突然要辭職創業,面對巨大的未知,這個轉變太大。我心裡很害怕。

與身邊的親友聊這個事,大家居然都很支持。

當我把創業的想法告訴我太太的時候,她說:我肯定支持。因為我理解你有多麼想做這件事,如果我不支持,你會記恨我一輩子的,哈哈哈……

那時我們剛買房,而且準備要第二個孩子;創業意味著拿原來20%不到的薪水,生活水準肯定要下降;而且這種下降不知道什麼時候是個頭……在這種情況下,她還肯支持我,我很感激。

我的父母知道以後,一方面很擔心,另一方面還是支持。他們做了一輩子老師,根本沒什麼積蓄,但是他們居然做好準備全部拿出來給我用。

這就是父母,永遠想著自己的孩子。70多歲了,還在為自己奔四的孩子操心。寫到這兒我眼淚都快下來了。

最讓我感動的是我岳父。他平常是個不善言辭的人。

他知道我的想法之後,專門對我說:我這輩子就是這樣了,平平淡淡的,沒什麼成就。但是我支持你創業,年輕人就是應該闖一闖。

你在前邊好好干吧,我們在後方全力支持!我當時特別感動,感動得都說不出話來。這番話聽著,就好像是老派電視劇一樣,然而我知道裡邊的情份。

然而最終推動我走出那一步的,是我哥,親哥。他長我14歲,非常優秀。從小他就是我的榜樣:出國、回國、做管理,我無一不是在追隨他的腳步。

在我成長的路上,他更像一個導師,總是能站在更高的地方,提供想法和建議。

當創業的想法剛剛冒出來的時候,我第一個告訴了哥哥。沒想到他比我還興奮,他對我說,‌‌‌‌「你一定要去做,這麼好的市場,為什麼不做?而且你的性格,你的特點,很適合去做這件事。‌‌‌‌」

當我的創業想法略有雛形的時候,他說:‌‌‌‌「我要是年輕10歲,也辭職跟你一起去做。就算別人不投資,我也要投資你‌‌‌‌」。

不得不承認,我哥的熱情影響了我。

本來我非常的瞻前顧後,一會兒覺得自己還沒有準備好,一會兒覺得放棄了已經擁有的一切很可惜,一會兒覺得創業這事根本沒有那麼靠譜,一會兒覺得活那麼累幹嘛輕輕鬆鬆不也挺好……但是他的熱情突然讓我覺得我好像沒必要再猶豫了。

在創業這個念頭出來之後的第三個月,我正式提交了辭職信。

責任編輯: 李冬琪  來源:Ta_Ergai 轉載請註明作者、出處並保持完整。

本文網址:https://tw.aboluowang.com/2018/0803/1153070.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