評論 > 驚人之語 > 正文

經濟學家算出來了:中國真實的GDP總量 只有宣傳的一半!

如果用最小的5.7%增長率來推算,25年來總增長倍數應為4倍。與官方9.89倍相比,可以推算出,2017年真實的GDP可能只有約官方數據(82萬億元人民幣)的40%。如果用最大的6.9%增長率來推算,25年來總增長倍數應為5.3倍。與官方9.89倍相比,可以推算出,2017年真實的GDP可能只有約官方數據的54%。運用年均增長率估算出2017年的中國GDP,縮水更大,大約不到官方數據的一半!

中央最新會議釋放出一個信號,那就是很糾結:內外交困之下,到底是去槓桿(去債務),還是要保增長(GDP)?

不過,如果試著撥開中國GDP的迷霧,或許會發現一個驚人的現象:真實數字可能大縮水,甚至只有官方公布數據的一半。

這是真的嗎?

到底,是誰偷走了中國的GDP?

中國經濟很矛盾

作為世界第二大經濟體,官方發布的經濟數據多年來一直被各界質疑。真實的GDP總量,多年來已成為諸多國際機構和經濟學家們熱議及爭論的焦點。

按照官方數據,2017年中國GDP(國內生產總值)總量達到82.7萬億元人民幣(13萬億美元),僅次於美國(19萬億美元);且早在2010年中國就超過日本,成為世界第二大經濟體。國際貨幣基金組織(IMF)與世界銀行2014年甚至稱,按購買力平價計算,中國應當是世界第一大經濟體。

高速膨脹的GDP

從1993年中國正式將GDP作為核心經濟指標算起,根據GDP增長率數據計算,過去25年來(1993-2017),中國GDP年均增長率高達9.6%,名義GDP年均增長更高達13.4%。

需要說明的是,GDP增長率,是剔除了物價變動後的增長;名義GDP增長率,則是直接用GDP總量計算的、未剔除物價變動的增長率。而GDP總量,是未剔除物價因素的名義數值,所以說真實的情況可能只有數據的一半。

在國內,政俯和國企靠大舉借債來投資發展經濟;近年來中國力推去槓桿,就是為了緩解這種債務經濟所積累的巨大風險。楊偉民今年更直接警告說:必須堅持去槓桿,不能再走債務支撐高速度老路。

加入世貿組織後,中國大力發展動出口來拉動經濟;川普發起的中美貿易戰,已經對中國的出口造成了下滑的壓力。

中國經濟發展一直靠債務和出口驅動,無論是中國或是各國經濟學家們,對這一點並無異議。

主要的異議是,中國通過高負債和出口發展起來的GDP,到底是「蛋糕」還是「泡沫」?

這些問題,如果我們能將GDP與日常生活聯繫起來,或許會更容易理解。

中國GDP縮影

所謂GDP,是指一定時期內,一個區域內的經濟活動中所生產出之全部最終成果(產品和勞務)的市場價值。

GDP,其實是一種流量的概念,說白了,反映的是一國在居民生活水平和生產能力上的變化。

中國的GDP數據為何一直不被人信任?

最近7月25日,河南省億元大橋倒塌,就是一個例子。

耗資逾億元人民幣的河南鄭州市賈魯河大橋,今年3月下旬建成,通車四個月,橋面嚴重破損,全橋需重新翻修;當地政俯已迅速回應稱大橋「整體結構安全」。

這座鄭州大橋,從2015年動工,到今年建成,在中國經濟數據中,已經為GDP數據的累計貢獻了超過一億元的工業產值。通車僅四個月、就不得不重新翻修,又會在今年和以後很多年,為中國GDP額外增加數百萬甚至數千萬元的產值。

然而,在當地居民生活水平上,這座大橋的價值很可能是零,因為它不安全!尤其是該橋被政俯肯定「整體結構安全」後,肯定會帶病作業,或給未來通行車輛帶來致命的安全風險。

如果是在一個正常的國家,這座大橋的價值可能不會被計入GDP。

因為大橋投資方,無論是私人企業或是當地政俯,在橋樑出了重大安全問題(或徵兆)時,可能會拆毀大橋,並註銷這筆投資、記作損失;也就是說,建設大橋時對GDP的增加值,最終會作為損失註銷,從GDP中去掉。

但這是中國,這座大橋,作為當地政俯的一個轉包項目,一億多元的投資其實是當地政俯的一筆隱性地方債務,政俯不會註銷它。

不但不能註銷,地方政俯還指望通過大橋來收過路費,償還這個項目的投資款。

在實際核算中,就算未來大橋損毀掉,已經產生的工業增加值也不會作為壞帳註銷,因為政俯通常是將這種壞掉的隱形負債,轉為當地融資平台國企的股本(「債轉股」),一勞永逸地轉換為中國國有資產的增加值。

這就是一個典型的GDP數據的案例。

事實上,北京大學金融學教授、卡耐基基金會高級研究員麥可•佩蒂斯(Michael Pettis)據此認為,中國的GDP嚴重失真,因為如果認為中國存在大量浪費性投資,就得承認政俯公布的GDP增長數據由於未能承認相關壞帳的存在,誇大了實際的財富增長。

大概有多少壞帳損失應該被記為支出,但在中國卻被算作資產呢?佩蒂斯初略估算,這個數值應該相當於中國GDP的20-30%。

破解真實GDP

那麼,中國真實的GDP到底是多少?如何來確定?

要獲得這個答案,並非易事。

1993年中國正式取消國民所得核算,GDP成為中國經濟核算的核心指標。

中國GDP核算方法是用生產法來計算。

中國GDP=第一產業增加值(農、林、牧、漁業)+第二產業增加值(製造業+建築業+採礦業等,俗稱工業)+第三產業增加值(金融業、房地產業、交通、批發零售業、住宿餐飲業、軟體和資訊技術服務業等其它不屬於第一第二產業的行業,俗稱服務業)

操作上,是由中國各級政俯收集、匯總本地三類產業數據,然後上報上級政俯。

那麼,關於中國GDP的第一個問題就是,誰可被信任?

2018年1月,內蒙古政俯承認GDP造假,核減2016年工業增加值40%。

天津市緊隨其後,承認濱海新區2016年GDP造假,水分高達三分之一,將過萬億的GDP調整為6,654億。

2017年1月,遼寧省承認2016年GDP虛報23%。

事實上,李總理以前也不相信數據,因此在任職遼寧期間,開發出一套新的衡量指標,用耗電量、鐵路貨運量和銀行貸款發放量來衡量。該指標後被花旗銀行等國際機構認可為「克強指數」,並一度被認為比官方GDP更能反映中國經濟現況。

雖然後來否定了他的「克強指數」,但這無助於外界對於中國數據不信任的印象。

真實增長率是多少

中國的經濟數據不足為信,於是各國金融機構和經濟學家們,從GDP的經濟內涵入手,紛紛嘗試推算中國GDP真實的增長率。

例如美國現任商務部長羅斯(Wilbur Ross),2016年時曾經基於道路運輸量、鋼鐵水泥和能源電力的消耗以及出口等一系列指標,來分析中國GDP的真實增長率。羅斯認為應當是4%,而非中國公布的、幾乎恆定不變的6.8%或6.9%。

曾準確預測美國2008年房地產泡沫破滅的世界著名的經濟學家——席林(Gary Shilling),2016年也曾分析過中國GDP的真實增長率,他認為應當是3.5%,而非官方的7%左右。

卡耐基研究員佩蒂斯教授2017年底認為,如果中國壞帳被恰如其分地註銷,中國GDP年增長率將低於3%。

美國企業研究所(American Enterprise Institute)研究員史劍道(Derek Scissors)2016年的分析是,通過中國公布的消費占GDP比重等其它數據,側面推導GDP的真實增長率,應當低於4%。

不過,史劍道博士說,這些推導計算其實都是笑話,因為所依據的中國公布的經濟數據本身都是互相矛盾的,例如中國公布的鐵路運貨量下降了15.6%,但工業產值卻增長了6.1%。「難道他們的產品被生產出來,就是為了堆在工廠,哪兒都不去嗎?」

壞帳有多少

在中國惡性循環的負債經濟模式下,要估算真實的GDP,就無法迴避龐大債務中的壞帳問題。

壞帳是指無法收回或收回可能性很小的錢款。由於中國銀行業受嚴密控制,與中國國企存在不透明的關聯性,因此銀行業的不良貸款(潛在壞帳)數據同樣不被外界相信。

2018年1月浦發銀行成都分行因為掩蓋不良貸款被罰款4.62億元的消息,令外界對於壞帳更為擔憂。

如果說中國各級政俯和國企,因為低效、浪費性投資而向GDP摻入的「水分」,最終會通過企業虧損流向銀行業的不良貸款(壞帳)中。那麼,只有確定銀行業真實的壞帳比例,擠出這些水分,中國GDP數據可能才會更加真實。

2017年8月,在中國和國際都頗具影響力的中國金融分析師朱夏蓮(Charlene Chu)曾估計,2017年底中國金融體系中的壞帳總額將達到51萬億元人民幣,這個估算數字意味著壞帳比例為34%!

朱夏蓮女士也是一位有影響力的分析師,她因為預警中國信貸大潮可能會引發風險出名。很多人認為,央行2011年公布「社會融資總額」指標並納入表外信貸,主要就是基於她的研究結論。

當然,還有其他許多機構的數據。

2016年,法國興業銀行對中國所有上市公司金融數據分析後得出,整個銀行業的不良貸款率在15%甚至更高的水平。

中信里昂證券曾估計,2015年中國的不良貸款率為15%至19%之間。

去年年底,財經領導小組副主任楊偉民還警告,靠負債做大國企容易帶來宏觀上的金融風險。這意思是,中國國有企業一直靠貸款來維繫生存或發展,最終會把銀行業拖垮的。

從中國公布的過去10年國有企業的經營數據(見下表),可以發現,過去10年裡,國企負債增長了近4倍,明顯撐起來總資產(增加3倍多),但沒撐起來收入(增加不到2倍)和利潤(增加了不到8成)。

眾所周知中國國企負債主要是銀行貸款。截至今年4月末國有企業負債總額108萬億元,同比增長9.2%,這意味著中國國企的債務風險、以及相對應的銀行業壞帳風險,在繼續積累中。

真實GDP縮水一半?

綜合以上各國金融智囊們的智慧結晶後,我們或許可以試著粗略估算下,中國GDP的真實數值。

就以2017年的中國GDP為例,官方的數據是82.7萬億元人民幣(13萬億美元)。

我們可以用簡單的剔除壞帳的方式來估算。

因為在中國經濟中,企業的虧損大部分最終還是體現在銀行業的貸款上,可以用銀行業的貸款壞帳來大致推算GDP中的水分。

截至2017年底,中國銀行業各項貸款餘額為129萬億元。

金融學者對於中國銀行業壞帳率的估算,從15%到34%不等,假定中國銀行業的壞帳率近年來沒有大的改變,用最保守的15%來推算。

2017年中國銀行業約有19.35萬億元(129✕15%)壞帳。以其抵銷當年GDP官方數值,可以估算擠出水分的GDP約為63.4萬億元人民幣,縮水23%。

如果用最大34%來計算,2017年真實的GDP將比官方數值縮水53%,約為39萬億元。

因此,按照抵銷壞帳方式推算2017年真實的GDP,可能約為官方數據(82萬億元人民幣)的47%-77%之間。

真是觸目驚心,讓人震驚!

通過年均增長率,推算真實GDP

如果從經濟其它方面來衡量真實的GDP,那麼我們可以試著通過估算出的GDP真實的年均增長率,進而從更長期和更廣泛的角度,來探索中國GDP的真相。

還是以2017年為例。

假定近年來經濟學家們對於中國GDP真實增長率的估算機制,也適用於推導過去25年中的年均增長率。那麼,可以此推算出25年來更真實的總增長倍數,再與中國數據進行對比,最後可能大致推導出更真實的GDP。

用中國發布的GDP增長率計算出的,GDP年均增長率為9.6%。由此計算出,25年來總增長倍數為9.89倍(基於中國數據)。

那麼,經濟學家們對於2015、2016兩年中國GDP增長率的估算(3%~4%),與官方數值(6.7%~6.9%)對比,可以倒推出中國GDP增長率可能被拔高了2.7%~3.9%。

再由此在官方數據計算出的年均增長率(9.6%)基礎上,擠出這些水分,可以推導出過去25年中,中國GDP更為真實的年均增長率,可能介於5.7%~6.9%之間。

如果用最小的5.7%增長率來推算,25年來總增長倍數應為4倍。與官方9.89倍相比,可以推算出,2017年真實的GDP可能只有約官方數據(82萬億元人民幣)的40%。

如果用最大的6.9%增長率來推算,25年來總增長倍數應為5.3倍。與官方9.89倍相比,可以推算出,2017年真實的GDP可能只有約官方數據的54%。

運用年均增長率估算出2017年的中國GDP,縮水更大,大約不到官方數據的一半!

這種更為宏觀和長期的分析,估算結果可能會更加粗略,但卻能通過與官方數據的巨大反差,揭示出中國GDP數據中不為人所注意的一個漏洞:

30多年來,中國制定的GDP的增長率,對如今的GDP總量造成了多麼大的影響!

真相總是這麼殘酷!

真實的GDP數據,真實GDP總量,可能比數據縮水了近一半!

責任編輯: 江一   轉載請註明作者、出處並保持完整。

本文網址:https://tw.aboluowang.com/2018/0807/1154862.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