評論 > 好文 > 正文

程曉農:中美貿易戰 北京為什麼選擇硬扛?

作者:
對北京而言,在這場中美經濟爭端當中,讓步和對著幹都是輸盤(即「讓」「頂」同輸),所以北京選擇了硬扛。

自從今年的中美貿易爭端出現以後,北京把結束貿易爭端的希望主要寄托在三個方面:一是希望歐盟國家和日本等聯手抵制川普的貿易政策;二是希望美國的消費者、農場主、企業界能通過遊說來瓦解川普的對華貿易政策;三是希望美國選民對川普的不滿上升,從而影響美國國會的中期選舉,使川普不得不收手。然而,相關事態的發展卻頗令北京失望,美國和歐盟7月25日就貿易政策達成了初步的合作意向,美國今年中期選舉的預選中一些批判川普的共和黨候選人敗給了支持川普的同黨競爭者,而美國最新的民調顯示,川普的支持率不降反增。看來,北京的上述三個希望都可能落空。面對這一現實,北京出現了一些反思的聲音。官媒多維新聞網7月21日發表文章表示,在此次貿易摩擦中,北京對美國有「四個沒想到」:一開始中國對貿易戰過於樂觀;沒想到國內的民族情緒發酵得那麼大;北京誤判美國各界、尤其是美國商界對川普的影響力;沒想到白宮鷹派竟然長期掌握話語權。

發生這場貿易戰,真的都是「沒想到」的錯嗎?假如北京當初「四個都想到」,中美貿易摩擦就不會升級成為貿易戰嗎?其實,對北京而言,在這場中美經濟爭端當中,讓步和對著幹都是輸盤(即「讓」「頂」同輸),所以北京選擇了硬扛。

中美雙方之前的交涉有兩個主題,即貿易赤字和智慧財產權,在這兩個方面中國都不願意讓步。其現實考量是:如果減少對美國出口,外貿順差就沒了,外匯存底會下降,經濟增長會滑坡;如果完全尊重西方國家的智慧財產權,技術來源就沒了,技術進步就會停滯。所以,對中國來說,對美國讓步,自然是全部輸光;如果不讓步,硬扛下去,美國加了關稅,中國可以讓人民幣貶值,多少還能出口一些,大不了結果和讓步一樣。不讓步還有一個好處,那就是,撈不到美國的技術,至少從其他國家的外資那裡還可以撈。由此來看,中國在中美貿易爭端中里選擇不讓步,是衡量過利害得失後,按照一切對自己最有利的路徑來確定方針的。

智慧財產權問題,西方國家積怨已久

在這次中美貿易爭端當中,關稅的提高成了國際和國內媒體關注的重點;但對另一個主要話題智慧財產權問題,中國卻一直保持低調,只做一些原則性的空泛表態,卻從未就此作全面的澄清。而恰恰在這個領域,美國和其他西方國家對中國的侵犯智慧財產權之舉積怨已久,這樣的積怨來自中國採取的一些不正當手法。

所謂的侵犯外國企業的智慧財產權,包括明的和暗的兩種手法,即硬拿和暗偷。自從中國開始引進外資以來,國內就出現了一個獲取外企技術的口號,叫做「以市場換技術」;它意味著,利用外資希望進入中國市場的機會,要求外資企業放棄技術機密,使中國的企業得以獲取寶貴的技術和設計機密。其具體做法主要是兩種:一是規定外企到中國投資必須合資,然後對合資企業的外方索要技術機密,作為準許投資的條件,這方面的一個最新案例是,今年6月17日韓國媒體披露,廣州市政府以批准韓國的LG Display公司在廣州設工廠為籌碼,要求該公司向中方轉移大尺寸電螢幕幕(OLED)的製造技術;二是在政府的行政管理程序中針對外資企業規定,必須交出企業機密,才批准該企業在中國經營,例如,中國政府曾要求在中國銷售手機的美國蘋果公司交出原始碼這個核心技術機密。

所謂的暗偷,其實就是技術間諜活動。常見的主要有三種:一是花錢收買外國企業的技術人員盜取技術;二是通過境外華裔把禁止出口的高科技產品偷運到中國,以便仿製;三是讓軍隊情報部門通過網絡入侵美國的政府和企業網站,盜取技術情報。前兩種手法一直很活躍。比如,最近美國的媒體揭露,福建一企業繞道台灣實施技術間諜活動,把美國公司的華裔雇員挖角到台灣的公司,讓這位華裔雇員偷走美國公司的技術機密,然後再通過台灣公司盜取技術;不久前中國的西北工業大學與軍用艦船部門有密切關係的航海學院偷買美國的一個高科技產品被發現,也是個典型案例。

自從2013年總參三部(技術偵察部)二局的上海「高橋陣地」(軍方用語,其代號為61398部隊)針對美國的網絡入侵和技術間諜活動被曝光後,軍方的這種活動有所收斂。而民間企業獲取西方企業技術的合法行動則日益擴大,主要手法是收購西方國家成熟的高科技公司,或者對新興的高科技小企業投入風險投資。中國的這種以獲取技術為目標的投資集中在美國,據美國之音7月24日報導,從2000年到今年5月美國的各種初創公司共有1,300多輪融資活動,其中來自中國的風險投資達110億美元,僅今年1月到5月中國的風險投資即達24億美元,相當於2015年全年的水平。另據彭博社7月24日報導,德國反間諜機構的最高官員在接受採訪時表示,近年來(中共)對德國公司的傳統網絡攻擊開始減少,而讓位於收購行動。

中國的企業對美國的高科技初創公司投入大量風險投資,並不見得是為了在美國長期經營,而是為了獲取這些新興高科技企業的技術。被收購的美國企業的技術如果屬於軍民兩用,或者已經被美國軍方採用,那麼,中國通過這種方式獲得了這些技術,便可為解放軍所用。因此,中國的軍隊情報部門、軍工企業、面向軍工的大學院系都會註冊公司,通過滿足這些新興的高科技小企業的資金饑渴,大量投入風險投資而獲取高科技技術。美國已經發現了不少案例,最近開始警惕起來,準備採取防範措施。

中國獲取西方技術占領國際市場

中國採用各種手段獲取西方的技術,如果僅限於用在國內市場,對西方國家的損害相對還比較小,頂多是西方企業發現自己的同類產品或技術已在中國市場上出現了更便宜的仿冒品;實際上,中國之所以想盡辦法要獲取這些技術,還有更大的目的,那就是,把不付費而獲取的種種智慧財產權在國際市場上變現成自己巨大的經濟收益。也就是說,在中國,從不當獲取外國企業的智慧財產權,然後國內仿製出民用、軍用的各種產品,到推出仿製品占領國際市場,這已經成為國家發展戰略的一部分和許多中國企業的生財之道。當然,這同時也就是西方國家經濟上的巨大損失。

從這個角度去看中美貿易戰,貿易順差和智慧財產權其實是兩位一體的,中國的巨額貿易順差里也包含著侵犯智慧財產權所產生的巨大收益,而美國提高關稅,則不僅針對貿易逆差,也是對侵犯智慧財產權行為的一種懲罰。正是在智慧財產權問題上,已開發國家對中國的態度很容易取得一致,而北京則儘量躲閃,不願多作辯解。與此同時,北京並不願對美國承諾,從此停止一切侵犯智慧財產權的活動,上面提到的韓國企業在廣州遇到的智慧財產權侵犯要求,就發生在中美雙方談判貿易及智慧財產權問題之時,可以被視為中國在談判中真實意圖的一個註腳。

作者程曉農,博士,中國經濟學家、轉型問題學者、旅美學者。

責任編輯: 江一  來源:澳洲SBS電台 轉載請註明作者、出處並保持完整。

本文網址:https://tw.aboluowang.com/2018/0813/1157615.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