評論 > 好文 > 正文

劉淼:從拯救瑞恩到拯救布倫森 美國雲集全世界最牛X精英的核心秘密

———美國強大的核心秘密

作者:
美國之所以要用八個人去救一個人,就是為了保障個人的自由。在美國看來,一個人自由地生存,自由地體驗親情,自由地享受美好生活,是一個美國公民應該享受的權利。為了保護這個權利,花任何代價都在所不惜。這其實也是美國百年來一直都不斷發展、壯大的秘密之一。實踐證明,保證了個人的自由,保證了個人權利,保證了家庭的幸福,國家想不強大都難。

當時光流轉到2018年,《拯救大兵瑞恩》公映二十周年之際,拯救被土耳其關押的牧師安德魯‧布倫森的命運,成為全世界關注的焦點。(視頻截圖)

歷史往往有著驚人的相似。

如果把時間倒退20年,也就是1998年,那一年,中國的改革開放正好20年,一部美國好萊塢大片《拯救大兵瑞恩》橫空出世,漂洋過海來到了中國電影觀眾的面前。這是美國最著名的導演之一史匹柏拍攝的戰爭史詩巨片,不僅在美國,放在全球範圍內去看,都引發了巨大反響。果不其然,之後的第71屆奧斯卡,把最佳導演,最佳攝影,最佳攝影剪輯,以及最佳音響和最佳聲效等五項大獎,全部頒發給了《拯救大兵瑞恩》。

影片的故事情節非常簡單。1944年,諾曼地登陸後,盟軍司令部得知美國瑞恩一家已經有三個兒子陣亡,而這家的小兒子詹姆斯‧瑞恩正在歐洲大陸戰鬥,生死不明。於是,盟軍司令部立刻命令由約翰·米勒上尉率領八名士兵組成小分隊,深入敵後,把瑞恩從戰場上安全帶回到他母親身邊。影片從一開始,就提出了一個發人深思的疑問,那就是用八個人的生命去營救一個人的生命,是否合理?如果不合理,這些士兵是否可以拒絕這一個任務?當然,對於美國軍隊來說,無論怎樣的質疑,都不可能取消任務。所以,整部影片,與其說是在拯救瑞恩,不如說是對八名士兵能否堅決執行命令而進行一系列考驗。

影片當年並未在大陸公映,但通過盜版影碟的傳播,其口碑迅速在中國電影觀眾中間發酵,兩年後,正式公映,則把對這部影片的各種爭議推向了高潮。現在回過頭來看,當年對這部影片的爭議主要集中在個人英雄主義和對個體生命價值的認知兩個方面。和中國軍隊宣傳的戰鬥英雄不同之處是,美國的個人英雄主義是建立在強大的人格力量之上,是建立在對忠於自己的職守責任之上的,這與中國軍隊強調的為人民,為黨而戰的就有巨大區別。前者更符合人性,後者則帶有更多的功利性(譬如我們經常可以見到某某同志因為戰鬥中表現英勇,上級組織特批其火線入黨)。

所以,當《拯救大兵瑞恩》裡面計程車兵,遇到敵人,都紛紛主動把生的希望留給自己的同伴的時候,許多中國觀眾都大跌破眼鏡。因為,過去幾十年的媒體宣傳,從來都是說美國大兵最怕死,是紙老虎,遇到我英勇的志願軍,往往一槍不發就趕緊開溜。現在,看到真實的美國大兵,居然這麼有勇有謀,有情有義,簡直不可思議了。

第二個爭議就是對個體生命價值的認知。還是那個老問題,八個人救一個人,到底值不值?在中國的語境當中,有國才有家,一直到今天,都在被反覆宣傳。中國的官方一直試圖說服老百姓,只有祖國強大了,個人的小家才會幸福。而對美國而言,他們的語境則是有家才有國。也就是說,只有一個個小家搞好了,整個國家才會好。所以,在中國,個人是渺小的,有時候甚至渺小的連一根木頭都不如。報載某國營農場遭遇洪水,某村民為搶救國家財產——一根木頭,不幸被洪水沖走,獻出了寶貴生命。這樣的事情,當然也是值得報導的。但問題是,我們的報導始終表揚的是村民為搶救國家財產的偉大,根本不提所謂的安全意識,根本不提個體生命的價值,實際上遠遠大於這根木頭。其實,不要說是一根木頭,哪怕是整個農場的木頭,都不應該用一條鮮活的生命去換取。這就是中國與美國對個體生命價值認知的差距所在。

說到底,美國之所以要用八個人去救一個人,就是為了保障個人的自由。在美國看來,一個人自由地生存,自由地體驗親情,自由地享受美好生活,是一個美國公民應該享受的權利。為了保護這個權利,花任何代價都在所不惜。這其實也是美國百年來一直都不斷發展、壯大的秘密之一。實踐證明,保證了個人的自由,保證了個人權利,保證了家庭的幸福,國家想不強大都難。正因為如此,儘管美國政府在國際上橫衝直撞,橫行霸道,一副老大哥的嘴臉,但對國內的老百姓,則軟弱的像一個柿子,誰都可以去捏一下,誰都可以去踢一腳。所以,身為美國公民,無論到世界任何地方,都能得到美國政府的庇護。而這,也絕對不是一句客套話。

所以,當時光流轉到2018年,《拯救大兵瑞恩》公映二十周年之際,拯救被土耳其關押的牧師安德魯‧布倫森的命運,成為全世界關注的焦點。現年50歲的布倫森來自美國北卡羅來納州,在土耳其生活了二十多年,2016年10月土耳其發生了一場未遂的軍事政變,事件過後,土耳其當局大肆搜捕相關人員,一大批記者、活動家、政治異議者、軍官因為被懷疑參與了政變,而遭到拘押。布倫森便是其中被拘押人員之一,如果被定罪,他或被判最高35年的監禁。

幸運的是,布倫森不僅是一名牧師,同時也是一名美國公民。為此,美國總統川普和副總統彭斯數次發聲,要求土耳其當局無條件釋放布倫森。在美國看來,土耳其當局對布倫森的所有指控都沒有證據支持,如果僅僅只是懷疑,就可以隨便關押人,明顯就是對個人自由權利的嚴重侵犯。這種侵犯,實際上也是對美國在全世界範圍內推行的個人自由主義價值觀的一種挑釁。所以,7月26日,美國副總統彭斯嚴厲地警告土耳其:「如果土耳其不立即採取行動釋放布倫森牧師,將他送回美國,美國將對土耳其實施重大制裁,直到這個無辜的有信仰的人獲得自由。」

美國當然不會像某國那樣,凡是遇到大事,除了抗議,就是嚴正抗議,然後最嚴重抗議,最後就沒有最後了。8月10日,川普終於失去了耐心,下令對土耳其加倍徵收鋼鋁關稅,而在此之前,美國就應經凍結了土耳其內政和司法部長在美國的所有財產,並規定美國公民不得與他們有生意上的往來。制裁的結果異常恐怖,土耳其里拉對美元跌幅一度超過20%,以至於全世界金融市場集體暴跌。對於土耳其來說,目前背負這2,200億美元的企業債務,匯率暴跌的打擊,幾乎是毀滅性的,等於是土耳其國民經濟的滅頂之災。

眾所周知,土耳其是美國在北約架構下非常重要的戰略性合作夥伴。也就是通常意義上的盟友。遙想當年朝鮮戰爭,土耳其就是美國的鐵桿粉絲,不但派出了整整一個旅的部隊,並且在戰爭初期,為掩護潰退中的第八軍團,竭力抵擋勢如破竹的志願軍,付出了沉重的傷亡代價。可以說,歷史上的土耳其和美國的友誼是用鮮血染紅的。

但是,再怎麼好的盟友,在個人自由面前,在宗教保護面前,都不值一提。前面已經反覆說了個人自由,下面還要說一下美國對宗教的保護。

英國上世紀外交首相哈莫斯頓曾說過一個至今仍被外交學奉為經典的名言:「國家之間只有永恆的利益,沒有永恆的敵人和朋友。」這個理論在一定程度上講明了外交的目的和實質,朋友是變化的,利益是永恆的,具有一定的道理。但是這句話適用範圍更多用於世俗化的國家。並不適用於美國,對美國而言,《1998年國際宗教自由法》就宣言:「宗教自由當做外交政策的一個核心因素」。這也就是說,美國對外交往的核心不是跟你講利益,而是首先看你這個國家對宗教是一個什麼樣的態度,對宗教的信徒是一個什麼樣的態度。只有在這個前提之下,你才能跟美國正常的交往。現在,土耳其在沒有證據的情況下抓捕布倫森,如果他僅僅只是一個美國公民,也就算了,他同時還是一個虔誠的基督徒,一個牧師,這個問題就嚴重了。表面上看,一個普通的牧師和一個國家的戰略盟友相比,完全微不足道,但對美國來說,堅定不移的執行既定的國策才是保證一個國家長期穩定、繁榮與發展的奠基石。這就是說,既然美國的國策規定了必須保護宗教自由,必須保護有信仰的公民,那麼,無論花費什麼樣的代價,都必須讓這個國策落到實處。

仔細探究下來,從20年前的電影《拯救大兵瑞恩》,到20年後拯救牧師布倫森。美國始終保持著對個人權利的極端尊重。這樣一種價值觀,造就了美國公民對美國發自內心深處的無比熱愛,這種熱愛最終轉化成對美國社會建設的高度熱情。反觀某國,最牛逼的大學裡面最牛逼的學生,畢業後,第一選擇往往不是留在國內,而是投奔美國。最富有的家庭的孩子們,往往也把定居美國當成炫耀的資本。為什麼會出現這樣的現象?普遍觀點是,美國的社會福利多。但最本質之處卻很少有人看到,那就是美國對個人尊嚴的保護,讓所有的美國公民為之感到自豪。人只有有尊嚴的活著才叫有意義,否則,和被圈養的豬有什麼區別呢?也正因為如此,美國雲集了全世界最牛逼的精英,也正是他們,為美國的強大貢獻了畢生力量。

表面上看,犧牲八個士兵,去拯救一個士兵,虧得血本無歸。犧牲一個戰略盟友,拯救一個牧師,虧得連底褲都不剩。但美國真正賺到的,是國內民眾對政府的支持和愛戴。而這,不正是某國夢寐以求的嗎?

2018年8月13日於株洲家中

(原創:方展博饅頭山下的守望者)

責任編輯: 江一   轉載請註明作者、出處並保持完整。

本文網址:https://tw.aboluowang.com/2018/0815/1158595.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