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活 > 心靈之燈 > 正文

是什麼讓我們管不住自己? 心理學:你無法自律的5大原因

自勝者強(pixbay)

自律是個體意識受到「衝突」後的主動選擇,而並不是在潛意識之中完成的自我壓抑。

吃不停的垃圾食品、宅不夠的沙發、剁不完的雙手,手機刷到眼花,縱然最後期限臨近,卻依然在拖延中垂死掙扎,明明想要過的更好,但是依然在拖延中淪陷其中,無法自拔。而要如何擺脫如此讓人頹靡懶散的人生,自律絕對是行之有效的解決方法。

什麼是自律?

自律是平衡內在衝動和面對誘惑時所做反應的能力。它使人能夠根據長遠利益,而非眼前的短暫滿足來做出一系列反應(注意力、情緒、行為或生物行為如睡眠的反應)。例如,為了「明天的工作」放棄「通宵打遊戲」,就是一種自律的表現。

我們總以為自律似乎等同於「壓抑自己的天性」。然而並非如此。自律是個體意識受到「衝突」後的主動選擇,而並不是在潛意識之中完成的自我壓抑。相比自律,自我壓抑容易讓人出現焦慮情緒,最後不得不向衝動妥協。

自律(pixabay)

到底是什麼讓我們「放蕩不羈」,管不住自己?

1.不相信「我的行為由我做主」的人更無法自律。

對「自由意志」的信仰影響著人們的自律。自由意志,指的是作為人,我們有行為選擇的自由,我們的行為是由自己的意志帶來的。而對自由意志持否定態度的人,根本不認為人可以控制或改變自己的行為,更不用說自律了。

國外兩位學者為此做了一個實驗,通過他們的實驗結果,以及對「職場表現與對自由意志的信仰」的相關性研究發現,相信自由意志的人在工作中更守時,也更遵守職業規範。

職場自律(pixabay)

2.大腦功能的影響。

隨著個體的成長與發育,人們所能控制的衝動不斷由簡單到複雜,所需要調動的腦功能區域也由多變少。

而這些功能區域的發展,將從出生一直逐步持續到青少年期甚至是成年早期。也就是說,人們的自律是會隨著年齡的成長和大腦功能的完善,而不斷發展的。

3.家庭教養方式的影響。

學會自律,也是學齡期兒童社會發展的一個重要里程碑。08年的研究發現,母親的自律能力差,會導致孩子的自律能力低。同時,語言教育比體罰更有助於提升孩子的自律能力。

家庭的影響(pixabay)

4.對重要程度的認知,會影響我們的自律。

2016年的一項研究發現,人們對實現目標的方式的重要性認知,會影響個體在實現目標過程中的自律行為,你要深信你此刻選擇的方式,對實現你的目標有至關重要的作用,那你就能做到自律。

5.其他與自律能力有關的因素。

依戀類型、語言環境、社會文化也會影響個體的自律能力。實驗表明,安全依戀的人更有可能在長大後自律。而兒童時期,家庭中使用雙語溝通的孩子,能夠更好地控制自己的注意力,中國、韓國等國家對於兒童早期的行為訓練,如端正坐姿、臨摹作畫等,也讓這些孩子比同齡的美國孩子在自律能力上表現得更好。

那麼,成年後的我們應當如何訓練自己的自律呢?

規範(pixabay)

如果你想要一步步學會管住自己,下面是自律訓練的四步法:

1.明確目標

在一切行動開始之前,我們需要明確自己的目標。首先仔細思考並了解自己,這是自律訓練的第一步。

根據自身缺點和優勢確定力所能及目標。例如,我想要減肥,可以用自己喜歡的瑜伽、舞蹈類運動代替有氧類,配合輕食的飲食喜好達到目標。

2.細化目標

將目標拆分成具體的執行方式,同時通過想像的方式,將完成分期目標的每一個方式、步驟,而不僅僅是行動結果,在腦海中進行「可視化」,可視化目標也有利於我們訓練自己的自律能力。

寧靜(pixabay)

3.做出行動

為實現目標而展開行動,行動往往是需要最多努力和自律的一步。

4.自我獎勵

在完成每個分期任務後,為每一次的成就進行慶祝(不管多微小)。慶祝作為一種「延遲滿足」的完成任務後的儀式,本身就是「自律」的一種培養和體現,同時也是對所付出努力的一種自我肯定。

責任編輯: 王和  來源:知乎 轉載請註明作者、出處並保持完整。

本文網址:https://tw.aboluowang.com/2018/0816/1158955.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