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聞 > 軍政 > 正文

皖南事變後新四軍跟隨日軍的腳步不斷擴張

作者:
新四軍在皖南事變之後,其實並沒有消停。在1944年末,日軍集中65萬主力猛攻國軍,國軍一線接連潰敗,而新四軍卻在乘機擴張。新四軍從1944年8月開始,由彭雪楓率新四軍4師全力攻擊國軍,接連獲勝。彭雪楓中彈戰死以後,張愛萍捕手,經過4個月激戰,殲滅國軍1萬多人,恢復了豫皖蘇邊區。隨後新四軍各部紛紛南下,跟隨日軍前進腳步,占領一個個地盤。粟裕的新四軍第一師南下,殲滅國軍數千人,控制浙江西部100多平方公里,包括10個縣的地區,人口100多萬。

韓德勤的完蛋

皖南事變並沒有能夠救得了韓德勤,因為蘇中蘇北的新四軍根本沒有任何損失,到了1941年1月,蘇中蘇北的新四軍已經有9萬人,而韓德勤僅剩5000人,而且他的地盤銳減到巴掌大,已經不成威脅了。

在日寇和新四軍夾攻下,韓德勤果然很快就徹底完蛋。

1941年2月,日軍第13軍集中獨立混成第11、12、17旅團發起「蘇北作戰」,全線攻擊韓德勤。

韓德勤殘部勉強抵抗,但日軍兵力強大,韓部根本不是對手,19日日軍完全包圍興化城。經過一日激戰,日軍於20日突入城中,韓部勉強突圍。

雖然3月13日,日軍返回原駐地,結束戰事,但韓部人員和物資損失慘重,最後一點本錢也消耗殆盡。

此戰中,韓德勤率領殘部走投無路,一度被日軍追擊逃到鹽城宋莊。宋莊是新四軍的地盤,新四軍粟裕部毫不客氣的出動部隊攔截韓部。韓德勤此時哪敢招惹新四軍,只得狼狽逃走。

見韓德勤被新四軍打的如此之慘,蘇魯皖邊游擊軍副總指揮李長江知道下一個倒霉的就是自己。惶恐之下,李長江在2月15日,率第1、2、3、5、6、7等6個縱隊在泰州投日,想藉助日寇力量對付新四軍。

而韓德勤雖然窮途末路,卻堅持不向日偽投降,還在苦撐。

蘇北作戰結束後,韓德勤殘部已經難以支撐,如果此時新四軍或者日寇再進攻一次,韓部肯定就全軍覆沒。

韓德勤走投無路,只得向蔣介石求援。蔣介石為了救韓德勤,準備以第三戰區冷欣部從皖南北上並與李品仙一部協同從皖東東進的方式,進入蘇北泗陽、宿遷等地,和韓部靠攏。

當時蘇北蘇中和安徽之前,還有一小段沒有被新四軍和日偽控制。

由此,韓德勤為接應援軍,指派保全第7旅旅長兼第三縱隊指揮官王光夏至三不管的淮海區、運河兩岸建立據點,企圖控制運河;同時又指派89軍117師、33師各一部,先後進占淮陽、漣水間的大興莊、張官渡,企圖構成一條東接曹甸、車橋,西達津浦鐵路的東西通道,以此接應國軍東援部隊。

顯然,新四軍不可能坐視韓部力量復原。

1941年10月14日,新四軍陳毅集中獨立旅和第2、3、4師各一部共6個團主動發起程道口戰役,先後攻占史家集、仰化集、丁莊、畢莊、張莊、大興莊等地,21日攻克程道口,斃傷俘韓德勤部保全第7旅旅長兼第三縱隊指揮官王光夏等部1400餘人。

11月,韓德勤又指派徐繼泰部與獨立第6旅一部會合,由灌東、安豐向西推進。新四軍第三師第10旅第29團由程道口戰場直赴灌沭地區,殲滅韓軍500餘人。後又在洪橋殲滅韓德勤部2000多人。徐繼泰率殘部撤回灌東。

由此,蘇北與安徽所有的交通要地都被新四軍控制,韓德勤試圖從皖東得到增援的希望破滅。

到了1941年末,日軍就要針對韓德勤再次大掃蕩的消息已經很明確,韓無奈之下,再次向蔣介石求援。當時韓德勤的北面,東面已經徹底被新四軍封死,南面又是日軍控制的長江。

蔣介石無奈之下,只得冒險命令長江以南的忠義救國軍一部北上。

1942年1月下旬,軍委會別動軍忠義救國軍2000餘人,自江南北渡長江,與暗通重慶的偽軍聯絡,占踞靖江、泰興邊區沿江一線,4月北進至泰興、泰州地區,企圖北進,打通蘇南與蘇北韓德勤、張星炳部的聯繫。

但日軍很快察覺忠義救國軍的舉動,立即調動重兵圍攻,將該部國軍擊潰,支隊長汪浩然也被日軍俘虜。

由此,韓德勤四面楚歌,離完蛋也就不遠了。

果然,短短十幾天後,日軍再次針對韓德勤發動大掃蕩。

1943年2月,日軍第17師團及獨立第12旅團主力在淮安、寶應以東地區集結,14日以飛機二十架支援,向韓德勤所部鳳谷村、車橋圍攻,激戰一周。

此時韓德勤部已經傷亡殆盡,餘部僅剩3000多人,四面不是日軍就是新四軍,實在是窮途末路。

到了這種地步,韓德勤一面拼死和日偽玩命,一面只得找到新四軍,表示想暫時借新四軍一小塊地盤躲避,等到日軍撤退就立即離開。

新四軍表示同意,韓德勤就率領殘部進入新四軍的淮安北蔡橋地區。沒想到,沒有幾天,韓德勤部就被新四軍包圍全部殲滅。

國軍戰史中寫道,韓部轉移淮、泗一帶與日軍周旋月余,3月17日中共彭雪楓、黃克誠兩部十餘團卻在山子頭附近乘機攻擊魯蘇戰區副總司令部獨立第6旅、保全第三縱隊,獨6旅旅長李仲寰,保三縱隊長王光夏(字殿華)被打死,傷亡官兵三千餘人。韓德勤也被新四軍俘虜。

而據中共史書稱,日軍掃蕩韓部時新四軍曾給予韓部支援,但是韓德勤「恩將仇報」,在被日本掃蕩的時候韓部卻侵占山子頭一帶,意圖和駐安徽阜陽、蒙城一帶的國軍王仲廉部會合「反共」,所以才進行「自衛」。

只要是個人就會這樣想,韓德勤只剩下這點力量,在兵力不下己方40倍的新四軍地盤,怎麼敢於公然反共?這豈不是自尋死路嗎?天底下有這麼蠢的人嗎?

大陸東方鶴所著、人民出版社2000年出版的《張愛萍傳》所述,則證實了國民黨方面的說法。《張愛萍傳》上冊第483頁稱,1943年3月日軍掃蕩蘇北韓德勤部,韓德勤曾派出一個副官聯絡當時駐守在淮安北蔡橋地區、時任新四軍第3師副師長的張愛萍,希望能在日軍掃蕩時撤到淮安蔡橋一帶躲避。張愛萍以蔡橋地區狹小婉拒,並裝作為韓德勤著想,稱可以讓韓軍「從我根據地邊區通過,進駐洪澤湖畔我新四軍四師防地,我可以通知他們迎接貴部」。韓部的副官返回後,韓德勤信以為真,回復張愛萍表示謝意。

《張愛萍傳》第484頁寫到:「張愛萍不勝喜悅。他當即向新四軍軍部及四師師長彭雪楓發了電報,說明韓德勤近日即到,建議趁此機會剷除後患,收編韓部。同時,通知邊區部隊為韓部讓道,並提供方便,讓其毫無顧慮地奔赴他的歸宿。……韓德勤部是遵照張愛萍的計劃行動的,其結果也基本達到了張愛萍的要求。韓部到洪澤湖畔,立足未穩,就被四師擊潰,韓德勤被俘。」

後來張愛萍對自己的「計謀」十分得意。《張愛萍傳》其後又寫到:後來,反「掃蕩」結束,華中局召開黨委擴大會。張愛萍與彭雪楓一見面就談起了此事。彭雪楓說:「你真會借刀殺人,對盛子謹是,對許知遠是,對韓德勤又是。」張愛萍說:「這又什麼奇怪的?『三十六計』中,明文標『借』的就有『借刀殺人』、『借屍還魂』;沒有標借而實際是借的就更多了,像『假道伐虢』、『指桑罵槐』、『以逸待勞』、『趁火打劫』等等,無不是借。」

韓德勤部就這樣徹底覆滅,由於當時全國都知道韓德勤正在和掃蕩的日寇作戰,如果此時公布俘虜韓德勤的消息必然會有極為惡劣的政治影響,新四軍也就暫時按住不發。

一個多月後,1943年4月,新四軍將韓德勤釋放,還還給他幾百人,劃了睢寧縣(現屬江蘇省徐州市)一個鄉地盤給韓。

韓德勤自然知道區區一個鄉,怕是連這幾百人都養不活,但人在屋檐下也無話可說。

到了睢寧縣這個鄉以後,汪偽政權立即派睢寧縣的偽縣長來交涉,試圖將這個窮途末路的江蘇省主席拉過去。但韓德勤還是懂得民族大義的,即使虎落平陽,還是堅持不投降。

不過區區幾百人和一個鄉,再怎麼樣也無法對10萬新四軍產生什麼影響了。

到了1944年,日軍發動一號會戰,國軍正面戰場受重創。在這之前,山東國軍敵後武裝已經垮了,一號會戰安徽國軍又被重創,這樣一來困居蘇北彈丸之地的韓德勤也就徹底失去了希望。

此時韓德勤認為自己在這裡也是沒有任何作用,化妝返回安徽,隨後於1945年1月被蔣介石取消江蘇省主席的職務。

蔣介石對韓德勤在抗戰中的表現是不滿意的,但因為韓本人絕對服從命令,又是堅決抗戰,蔣也沒有再懲罰。

抗戰結束時,1945年10月韓德勤獲得勝利勳章。

之後韓德勤再也沒有被重用,他在內戰失敗後,跟隨國民政府到達台灣。蔣介石對韓德勤還是比較照顧的,任命他為總統府戰略顧問的虛職,發一份不錯的薪餉。

韓本人鬱鬱不樂,1952年他宣布退役,後來擔任台北市私立強恕中學董事、台北市江蘇同鄉會常務監事職務,最終在1988年去世,時年96歲。

反頑無敵,抗戰不足

新四軍很快就獨霸了蘇中蘇北,但他們在抗戰中的表現卻相當的不好。

就日偽控制較強的蘇中來說。

粟裕自己寫道:蘇中位於長江以北、京杭大運河以東,北起鬥龍港,東臨黃海,面積約二萬五干多平方公里,人口八百多萬。這裡臨近南京上海,扼制著長江下游北側航運通道;盛產糧食、棉花、食油、海鹽等重要戰略物資,沿江城鎮有紡織、加工等現代輕工業,商業興盛,財源豐足;境內系平原水網,河流縱橫,公路交錯,交通便捷,歷來是官僚資本江浙財團的重要原料基地和工業品銷售市場,淪陷後成為日本侵略軍的重要後方和人力、物力、資源的供應基地。

蘇中是我華中抗日根據地的重要組成部分,是華中南部的一個前哨陣地,又是向蘇浙皖邊、閩浙贛邊發展以及反攻階段收復南京、上海的一個重要基地和出發地。在半殖民地半封建的中國,上海是個國際都市。蘇中臨近上海,可以成為我黨、我軍連接國內外反法西斯力量的橋樑;我抗日鬥爭的勝利和根據地各項民主政策的成果,能通過蘇中,再由上海迅速向國內外傳播,以擴大我黨、我軍的影響。同時,我方在蘇中所能控制的人力、財力,在華中各戰略區中占首位。所以,蘇中以其重要的地理位置、經濟狀況、戰略作用,成為日本侵略軍、國民黨蔣介石和我黨我軍三方必爭之地,並決定了鬥爭的極端尖銳和複雜。這是蘇中抗日鬥爭的又一個特點。

但蘇中的日軍有多少呢?少的讓人不敢相信。

粟裕回憶:日軍在蘇中的部隊原是第十七師團的一個聯隊,分布於沿江和沿通揚運河的南通、如皋、靖江、泰興、揚州,並沿大運河北伸至邵伯、高郵一線。偽軍僅有南京「維新政府」所轄之偽綏靖軍第三、第六兩個師,分駐於揚州、南通。一九四一年春,日軍從江南調來獨立第十二混成旅團接替第十七師團一個聯隊在蘇中的防務,以加強對我進攻的力量。這個旅團的旅團長是南浦襄吉少將。旅團直轄五個步兵大隊和一個特種兵大隊,共五千六百餘人,武器裝備好,戰鬥力比同等的日軍部隊強些,有單獨執行戰略任務的能力。

不錯,蘇中始終只有日軍一個獨立混成旅團5000人,即使偶爾臨時大規模清鄉需要增兵,也僅增調第六十一師團四個大隊,平時只有這5000人駐紮。

那麼蘇北呢?始終只有一個師團駐紮在徐州和其他蘇北的各大城市,比如鹽城,淮陰,連雲港。由於徐州地位重要,先後有多個師團輪崗駐紮,包括21師團,17師團。而從1943年起,駐紮徐州的是日軍序列中戰鬥力相當差勁的丙級師團,也就是65師團。

這種師團總兵力只有1.2萬人,下屬8個獨立步兵大隊。

徐州是江蘇,安徽,山東交匯的交通樞紐,而安徽北部,山東南部都有大量國軍部隊,這個師團根本無法移動,只能就地衛戍。

第65師團下屬的8個獨立步兵大隊,具體分部如下:

獨立步兵第56大隊大隊長岡田助大尉(擔負東海地區的警備);

獨立步兵第57大隊大隊長星野輝夫大尉(擔負徐州附近的警備);

獨立步兵第58大隊大隊長弓場義郎大尉(擔負徐州附近的警備);

獨立步兵第59大隊大隊長松田緩治中佐(擔負宿縣地區的警備);

步兵第72旅團旅團長窪田武二郎少將(司令部設淮陰);

獨立步兵第60大隊大隊長南波留八少佐(擔負淮陰、淮安、沐陽、漣水田區的警備);

獨立步兵第134大隊大隊長藤本仁一大尉(擔負淮海地區和沐陽附近的警備);

獨立步兵第135大隊大隊長高橋剛大尉(擔負宿遷地區的警備);

獨立步兵第136大隊大隊長瀧本信藏少佐(擔負阜寧、海州附近的警備)。

可以看到,宿縣是安徽的,徐州也不是新四軍活動區域,也就是說65師團只有6個獨立步兵大隊在蘇北新四軍控制區駐紮,不到1萬人。

徐州的衛戍師團,以1萬兵力分散在蘇北5萬多平方公里,1500萬人口的廣大區域,根本就是捉襟見肘。日軍由於兵力不足,衛戍師團每次掃蕩新四軍只能抽調一部。

日軍以1個師團一部和1個旅團,總兵力還不到1萬5000人控制蘇北蘇中,而新四軍有多大的實力呢?

上文已經說了,抗戰結束時候,兵力已經突破30萬人,雙方的兵力相差20倍之多。

新四軍抗戰的成績是很不好的。

新四軍八年對日寇最大一戰,是車橋戰役,殲滅日軍為:據稱日軍陣亡441人,被俘24人。而車橋內的40個日軍,居然也沒有被全殲。

當時是1944年,新四軍規模已經有20萬,據稱殲滅了日軍460人。

而在新四軍僅有6萬多人的1940年,他們黃橋一戰就能殲滅國軍1萬1000人。

顯然,這並不是實力問題,是願不願意打的問題。

新四軍戰死的最高軍官是項英和彭雪楓,項英死於皖南事變,是和國軍的火拼。而彭雪楓死於1944年的新四軍東進攻擊國軍,也是和國軍的火拼。在9月11日,彭雪楓於河南夏邑八里莊圍攻國民革命軍蘇北挺進軍第一縱隊李光明部的戰鬥勝利結束時被流彈擊中陣亡。

新四軍在皖南事變之後,其實並沒有消停。在1944年末,日軍集中65萬主力猛攻國軍,國軍一線接連潰敗,而新四軍卻在乘機擴張。

1944年4月日軍開始豫湘桂會戰的全面進攻,會戰持續到11月底才大體結束。

而新四軍從1944年8月開始,由彭雪楓率新四軍4師全力攻擊國軍,接連獲勝。彭雪楓中彈戰死以後,張愛萍捕手,經過4個月激戰,殲滅國軍1萬多人,恢復了豫皖蘇邊區。

隨後新四軍各部紛紛南下,跟隨日軍前進腳步,占領一個個地盤。

粟裕的新四軍第一師南下,殲滅國軍數千人,控制浙江西部100多平方公里,包括10個縣的地區,人口100多萬。

總之這次所謂的反攻,又讓新四軍力量深入安徽,浙江,福建,江西四省。

責任編輯: 東方白  來源:博客 轉載請註明作者、出處並保持完整。

本文網址:https://tw.aboluowang.com/2018/0918/1175972.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