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聞 > 中國經濟 > 正文

悶聲發大財 大陸收視率造假調查:對賭協議下一部劇 差價可達10倍

一石激起千層浪。日前,電視劇導演郭靖宇實名舉報其執導的電視劇遭遇收視率「黑幕」,他的公開發言又一次掀起了行業對收視率舊疾的激憤。

「操縱收視率的價格按照一集90萬元收費,還不保證收視率能排到第一、第二。不買收視率就不給播。80集的戲一共要花7200萬元買收視率。」郭靖宇敘述了與一位「搞定收視率的大神」的議價過程。

被收視率造假霧霾籠罩已並非朝夕之事,這場曠日持久的消耗甚至已經成為行業里半公開的秘密。

《每日經濟新聞》記者調查發現,收視率造假背後往往伴隨著片方與電視台的「收視率對賭」,不同檔次的收視率意味著天差地別的收購價。有的對賭協議甚至「不保本」,如果達不到最低收視標準,電視台甚至可以免費播出。而電視台的廣告收入亦與收視率強相關,電視台與廣告代理商簽訂的合同也會約定:達不到收視率則廣告收入按比例下降。就連節目或電視劇投資方和承制方之間,也會對賭收視率。

當收視率成為利益攸關的魔力數字,盤旋在多個發行環節的收視率對賭,為孳生收視率造假灰色產業鏈提供了溫床。

1、如未達到收視率,片款可能全部打水漂

郭靖宇不僅訴了自己的苦,還順帶爆料由陳坤倪妮主演的大劇《天盛長歌》也是收視率造假的受害者。「因為《天盛長歌》發聲明說不買收視率,結果被剪了,直接損失一個多億。」

《天盛長歌》是否真的經歷了這番遭遇?該劇播出的衛視平台有沒有與該片進行收視率對賭?目前片方和衛視都沒有表態。

▲電視劇導演郭靖宇實名舉報其執導的電視劇遭遇收視率「黑幕」(圖/微博)

而在投資沒那麼大的中小成本電視劇或綜藝節目中,收視率對賭亦有跡可循。

所謂「收視對賭協議」,原本是電視台在購買電視劇作品與製作公司產生較大價格分歧時,雙方討價還價過程中產生的「妥協方案」。例如電視台預估體系認為某部作品應該50萬/集,而製片方則認為合理價格應為80萬/集。協商無效,就進行「收視率對賭」,具體條款千差萬別,但核心是雙方約定收視率,如果達不到某個數字,製片公司的賣片款就要打折扣了。

「收視率對賭的確常見,主流衛視或多或少都有。」多位業內人士透露,幾年前「收視率對賭」愈演愈烈,再也不僅僅是雙方協商價格的折中辦法了,收視率對賭的方案設計也變得更為複雜。

投資人張安向記者詳述了他的「收視對賭」之路。

2015年5月,張安將他公司的一部電視劇首輪播映權賣給北方某衛視。張安向記者出示了兩份合同,一份是《電視劇播映權轉讓合同》,另一份為《電視劇播映權轉讓合同補充協議》。

按照前一份合同約定的要義,該劇每集播映權的價格為18萬元,35集共計630萬元整。在簽訂轉讓合約的同一天,雙方還簽訂了一份補充協議,協議將原合同中的轉讓費一條修改為「以該劇在全國衛視34中心城市同時間段收視排名為參照上下浮動調整。」

「補充協議」中具體的調整方式為:若在全國衛視34中心城市排名12,則價格為30萬元/集;排名13,價格為27萬元/集;排名14,價格為24萬元/集;排名15,價格為21萬元/集;排名16,價格為18萬元/集,這一欄是基準排名;如果低於16名,收視率在17名或之下,價格為僅3萬元/集。

收視率排位每變化一個身位,每集收視價格就浮動3萬元,共35集,最高可達1050萬元。但如果完不成排名16的目標,對應的收購總價就會由第一份合同約定的630萬元,驟然下降到105萬元。

事實上,10倍的對賭差價還不算最誇張的。記者梳理了中國裁判文書網上與收視率相關的近百份法院裁定書,找到一些收視率對賭的合同。

其中,2014年沿海一家衛視與一部電視劇片方簽訂播映合同,按照全劇的收視率排名進行「單集獎懲」。達到第6名及以上,每集35萬元,此後收視每下降一名,單集費用遞減5萬元,到第9名不獎不罰,保持基準價15萬/集;第10名,10萬/集;第11名及以下,電視台免費播出,僅需支付該節目的三費(即「專業藍光碟、郵寄費和復錄費」)約一萬五千元。

▲中國裁判文書網

也就是說,這部35集的電視劇最高可收到1225萬元播映款,最低則白送給電視台播。

2、「你會接到一個陌生電話,告訴你怎麼買收視率」

「收視對賭」帶來的巨大收入懸殊,讓收視率這三個字成為懸在片方頭上的一把劍。

為了讓收視率好看,張安和播放該劇的衛視又簽了一份《合作協議》。「本著友好協商的前提,甲方(即『片方』)委託乙方(即『衛視』)為電視劇做宣傳策劃以及執行宣傳策劃方案。」具體而言,就是衛視台為該劇在當地社區、商場等地做推廣宣傳,衛視台負責全程新聞策劃、撰稿、媒體硬廣投放等工作。

張安要支付給衛視的宣傳推廣費如何量定?也和收視率的排名情況一一對應,按該劇應收款的5%比例計算。如果收視率達到最高的一檔:全國衛視34中心城市排名12,則衛視台收取勞務費52.5萬元,排名每下降一位勞務費依次降低,最低17名及以下,衛視台收取5.25萬元勞務費。

如此一來,衛視台一邊為收視率買單,一邊也能收取勞務費。

當然,衛視的推廣也不能保證該劇收視率,推廣合同上也沒有約定衛視必須達到多少收視率。一旦對賭協議簽下去,賣收視率的人就會找上門來。

你問衛視總監收視率可不可以買啊?衛視總監說『你不要問我啊,我是不認識那些人的』。然後你剛出衛視總監的辦公室門,就會接到一個陌生電話,問你要不要買收視率。」一位資深影視創作者告訴記者收視率的買賣過程。

「『操控收視率的『大神』一般見不到,甚至他底下聯繫你的分銷商你也見不到,就通過電話聯繫你。前幾年他還會說,讓你免費試用一天,你說想達到什麼樣的收視率,第二天一看他確實能達到,你就敢給他打錢讓他幫你做了。但現在連這個免費試用環節都沒有了。」

如果最後收視率達不到,電視劇可能會遭遇到被衛視提前下架的結果。這在行業里此前也有先例。在不參雜收視率造假的環境下,這還能理解為可能是因為劇不夠受觀眾喜歡或者本身品質不過關導致的,而現在一部劇不被看好到底是因為自身原因還是因為沒買收視率成為受害者?一片茫然混雜。

3、「知道不合理,也只能硬著頭皮簽」

除了片方有購買收視率的訴求,在電視台與廣告商的收視率梯度價格協議下,電視台也有充分動機參與到收視率買賣中。

▲(圖/視覺中國)

媒體曾在2010年詳細披露了「收視率調查樣本戶是如何被電視台收買作假的」。退休工人老孫,曾是國內調查專業機構索福瑞在某城市選定的一戶「樣本」家庭,他家剛裝上收視率測評儀器,就有好多人找過來。「電視台的鼻子真靈啊,才裝沒幾天,外省市的電視台就找過來,讓我看他們的節目,給我送禮品。」

索福瑞數據是收視率「硬通貨」,抽樣樣本一旦「被污染」,呈現出來的數字就不一樣了。距離報導後8年,現在樣本造假手段發生了什麼變化?

「還是原來那個方法,找到樣本戶,施以『小恩小惠』讓樣本戶家裡的電視播放你的節目。」上述影視創作者表示。「比如上海的樣本1000戶,如果你找到200戶,你就掌握了20%,如果上海收視率提高20%,可能意味著電視台上億的廣告收入。」

這樣的收視率灰色操作,當然風險重重,不排除錢打過去卻沒效果的情況。「有時候會鬧很多烏龍,因為收視率數據樣本分布在全國,你可能跟多個分銷商買,結果有的地方買重了、有的地方沒買到。導致你這個劇在有的城市收視率畸高,有的地方收視率為零。」

對於如何保證收視率調查公允性、準確性等問題,9月18日下午記者來到索福瑞公司了解詳細情況,公司正在開會。相關負責人對記者道:「目前確實不方便接受採訪。」

2016年南京市中級人民法院的一份民事判決書顯示,為了提高收視率,楊某向劉某支付了176.7萬元宣傳推廣費,用於劉某幫助楊某提高電視劇開播後的收視率。結果收視率未達標,楊某向劉某要求索賠176.7萬元。由於因為有簡訊記錄、錄音證據等佐證,楊某在法院的支持下要回了那筆宣傳推廣費。

至於買收視率的價格,郭靖宇的說法是90萬/集。張安說:「60萬/集的也有,100萬/集的也有。」

「買收視率價格太高了,買了可能就虧損了,但不買收視率達不到對賭標準,也可能回不了本。」張安稱。其實買賣收視率、收視率對賭,均是被監管部門明令禁止的。「我也知道收視率對賭協議不合理,但不簽不給播,只能硬著頭皮簽。」

 

責任編輯: 秦瑞  來源:每日經濟新聞 轉載請註明作者、出處並保持完整。

本文網址:https://tw.aboluowang.com/2018/0923/1178451.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