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聞 > 軍政 > 正文

蘇聯解體前的維穩與屠殺

作者:
蘇聯解體前,蘇軍鎮壓當地獨立運動

★陷入絕境的蘇維埃聯盟

◇龐大核武庫的經濟開銷

從美蘇核武數量的變化趨勢圖,來聊一下蘇聯的變化趨勢。

(美蘇核武數量的變化趨勢,摘自維基百科)

從這張圖可以看出,在1975~1980之間的某個時間點,蘇聯的核武數量已經超越美國。按照蘇聯在1980年的核彈頭保有量,已經能實現【確保互相毀滅】。為啥在這種情況下,蘇聯在【八十年代前期】還要繼續造那麼多核彈頭?這就要聊到前面所說「星球大戰計劃」。

蘇聯擔心的是——如果美軍建成了「戰略飛彈攔截網」,並且美國先動手,那麼蘇聯剩餘的小部分彈頭要再進行「二次打擊」,恐怕會被攔截網幹掉。那咋辦捏?在沒有出現新的黑科技之前,蘇聯領導層能想到的就是——把自己的核武庫增加到【足夠大】。因為「飛彈攔截網」的成功率並【不是】100%的——有一個漏網的概率。如果蘇聯的核武庫【非常龐大並多樣化】,就算美國先動手摧毀掉大部分,蘇聯拿剩餘的彈頭進行「二次打擊」,即便經過飛彈防禦系統的攔截,依然有足夠數量的彈頭能夠【漏網】,那麼就可以在「二次打擊」中摧毀美國。這樣就可以繼續保持【核恐怖平衡】。

前面提到:美國在西德大規模部屬「潘興飛彈」。這也進一步刺激了克里姆林宮的神經——因為美方的這個舉動讓蘇共覺得美國正在準備實施【先發制人】的核打擊。

以上這些,就是蘇聯在80年代中期依然狂造核彈頭的主要原因。

蘇聯的這個策略,雖然可以在「星球大戰計劃」面前繼續保持【核恐怖平衡】,但這麼做是非常非常燒錢滴!

阿富汗戰爭的經濟開銷

打仗很燒錢,這個眾所周知。從1979年底入侵到1989年初完全撤出,蘇軍在阿富汗耗了將近十年。

俺沒有查到蘇聯砸在阿富汗戰場上的軍費到底有多少,肯定【不是】小數目。

◇國際油價低迷——外匯存底見底

1961年,蘇聯在西伯利亞的秋明州發現一個超級油田——秋明油田。這玩意兒是個【油田群】,也是僅次於中東的世界第二大「超級含油氣區」。該油田的發現,對蘇聯來說簡直像天上掉餡餅,爽死了。

1973年,由於第四次中東戰爭爆發,出現「第一次石油危機」,油價暴漲;1979年,由於伊朗的「伊斯蘭革命」以及隨後的「兩伊戰爭」,出現「第二次石油危機」,油價再次暴漲。這兩次危機,蘇聯都利用石油出口賺了很多硬通貨。在80年代前期,蘇聯超過一半的外匯收入依賴石油出口。

前面提到了「龐大的核武庫」和「阿富汗戰爭」,都是很燒錢的事情。蘇聯就是靠著這兩次石油危機大賺一票,才能夠這樣燒錢。

但是到了1986年,油價大幅回落(見下圖),蘇聯一下子傻眼——外匯存底很快就見底了。

(國際原油價格歷史走勢,1970~2000)

很多人認為1986年的油價暴跌是美國慫恿/逼迫沙特乾的,下面這篇文章解釋了沙特為啥在80年代中期增加石油產量。

《80年代油價暴跌拖垮蘇聯是美國的陰謀嗎?@壹讀》

◇席捲全國的抗議浪潮

蘇聯的糧食有相當比例需要依賴進口(類似如今的天朝),當外匯存底見底,直接導致國內糧食供應【嚴重不足】。

在蘇聯時代,【日用品短缺】早已是家常便飯。但80年代後期的食品短缺,顯著超出以往,也超出了蘇聯民眾的容忍限度。下面的照片顯示了莫斯科食品供應的緊張程度。如果連【蘇聯首都】都這樣,其它城市只會更糟。

(莫斯科街頭排長隊等麵包的民眾)

糧食供應是如此的緊張,自然引發全國性騷亂。各個加盟共和國的不滿情緒自然加劇了獨立傾向。

通過下面這些照片,可以讓大伙兒直觀感受一下解體之前蘇聯社會的動盪。

1989年,4月9日悲劇@喬治亞

蘇聯軍隊鎮壓喬治亞首都提比里西的反蘇示威遊行。造成21人死亡、數百人受傷。

(死者照片,其中有不少年青女性)

1989年,波羅的海之路@波羅的海三國

波羅的海三國追求獨立的和平示威。有超過【200萬人】參加,他們手牽手組成一個長度【600公里】的人鏈,穿過「愛沙尼亞、拉脫維亞、立陶宛」三國。

1990年,黑色一月大屠殺@亞塞拜然

為了對付亞塞拜然分離運動,蘇聯宣布在亞塞拜然首都巴庫實施緊急狀態。之後的警民衝突導致300人死亡(該數字出自蘇聯官方報導,實際死亡人數可能更多)。

(此事的紀念郵票)

1990年,杜尚別騷亂@塔吉克

塔吉克斯坦首都杜尚別爆發反政府抗議示威。軍警的鎮壓導致26人死亡、565人受傷。

(杜尚別街頭的示威人群與軍警對峙)

1991年,一月事件@立陶宛

蘇軍鎮壓當地獨立運動,14名平民死亡。

(立陶宛首都市中心的抗議人群)

(一名手持立陶宛三色旗的男子站在蘇聯坦克前)

1991年,推倒列寧像@立陶宛

4月23日,立陶宛首都維爾紐斯的民眾推倒列寧塑像(那時候蘇共尚未倒台)。

(慢慢倒下的列寧——預示著馬列主義即將在蘇聯終結)

◇蘇共領導層的分裂引發「八一九政變」

在內憂外患之下,蘇共領導層【公開】分裂成三派。

1.以戈巴契夫(蘇聯總統/蘇共總書記)為首的【中間派】——主張溫和改革

2.以葉爾欽俄羅斯總統)為首的【激進派】——主張激進改革

3.以亞納耶夫(蘇聯副總統)為首的【保守派】——拒絕改革

正是因為領導層分裂的【公開化】,最終導致了保守派孤注一擲,發動「819政變」,把戈巴契夫軟禁,由亞納耶夫出任「代總統」,宣布全國進入緊急狀態,並準備逮捕葉爾欽為首的激進派。

但是共產黨已經完全失去民心,莫斯科民眾紛紛上街聲援葉爾欽。然後,調往首都莫斯科進行戒嚴的裝甲師也紛紛倒戈。眾叛親離之下,保守派的政變【僅3天就宣告破產】。

(政變集團調動裝甲部隊進入莫斯科,準備戒嚴)

(裝甲師倒戈,坦克車手揮舞俄羅斯國旗)

(政變第1天,在俄羅斯議會大廈前,葉爾欽站到坦克上發表講話)

(政變第2天,在俄羅斯議會大廈陽台上,葉爾欽向支持者揮手致意)

保守派發動的「819政變」不但沒能挽救蘇共,反而把蘇共給直接弄死了——政變被粉碎後,葉爾欽宣布:禁止共產黨在俄羅斯的一切活動(葉爾欽本人早在蘇共「28大」就公開聲明退黨,所以他才有這樣的底氣宣布取締蘇共)。

過了沒多久,蘇聯就解體了——標誌著冷戰終結。

責任編輯: 李廣松  來源:編程隨想的博客 轉載請註明作者、出處並保持完整。

本文網址:https://tw.aboluowang.com/2018/0929/1181327.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