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聞 > 科教 > 正文

英媒:研究稱失去生存意願者三周內就可能死亡

據英國《每日電訊報》9月27日報導,英國樸茨茅斯大學的約翰·利奇博士進行了一項新的研究,首次對這種被稱為「心因性死亡」的狀況進行了廣泛研究,並確定了它的五個階段。

哀莫大於心死(pixabay)

1942年,美國哈佛大學心理學家沃爾特·坎農首次定義了「心因性死亡」。他注意到,這常常可能是由對打破禁忌的超自然後果的恐懼引發的。

英媒稱,科學家認為,失去生存意願是會致命的。他們發現,那些放棄生存意願的人在三周內就可能死亡。

據英國《每日電訊報》9月27日報導,英國樸茨茅斯大學的約翰·利奇博士進行了一項新的研究,首次對這種被稱為「心因性死亡」的狀況進行了廣泛研究,並確定了它的五個階段。

報導稱,這種狀況有時被稱為「放棄症」,通常在一個人受到情感衝擊卻得不到心理解脫後出現,這會使人對自己的存在產生危險的漠視感。

報導還稱,如果這種狀況持續下去,死亡通常會在第一階段「退縮」出現三周之後來臨,但也可能更快。

利奇說:「心因性死亡真的會發生。這不是自殺,也與抑鬱無關,但放棄生命並在幾天內死去的行為往往與嚴重創傷有關。」

絕望(pixabay)

1942年,美國哈佛大學心理學家沃爾特·坎農首次定義了「心因性死亡」。他注意到,這常常可能是由對打破禁忌的超自然後果的恐懼引發的。認為自己受到詛咒的部落人往往會在幾天內被人發現已經死亡。

通過對囚犯、海難倖存者,甚至詹姆斯敦殖民者的案例報告進行分析,利奇發現,第一階段是「社交退縮」——患者的表現是:缺乏感情、無精打采和漠不關心,以及變得專注於自我。

接下來,一種深深的冷漠開始出現。患者不再關心自我保護,而是陷入了深深的沮喪和憂鬱。

第三階段是「意志缺失」。在這個階段,人不再說話,不再吃飯和洗漱。

這進而導致第四階段「精神性運動不能」,他們甚至感受不到極度的疼痛。

哀莫大於心死(pixabay)

在研究報告所使用的一個案例中,一名年輕女性在海灘上被二度燒傷,因為她處在太陽的高溫下卻渾然不覺。

最後一個階段是死亡。在集中營里,其他囚犯在看到處於這一階段的某人開始抽珍藏的香菸時就會知道,此人已瀕臨死亡。

然而,對於放棄症患者來說,死亡並非不可避免,還是可以通過干預來逆轉的,比如進行身體活動。這些活動能夠釋放讓人感覺良好的多巴胺。利奇說:「放棄症患者會逐步滑向死亡,逆轉的時機往往出現在患者發現或重新找到選擇感或控制感時,也會伴隨自我療傷和重拾對生活的興趣而出現。」

研究報告發表在英國《醫學假說》月刊上。

責任編輯: 王和  來源:每日電訊報 轉載請註明作者、出處並保持完整。

本文網址:https://tw.aboluowang.com/2018/1002/1182538.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