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鮮事 > 奇妙世界 > 正文

富士山為什麼會成為日本文化的象徵?

距離東京都約80千米的靜岡縣與山梨縣交界處,日本境內的最高峰——富士山,就屹立在這裡。

富士山對於日本的意義,大概相當於長城之於中國。它是日本人心目中的「聖岳」,是所有美意識的原點,更是精神與信仰的寄託所在。

那麼,富士山緣何能夠成為日本人的心相風景呢?

富士山之歷史

富士,日語發音為「ふじ」(fuji),關於此名稱的來源有諸多說法。據統計,富士山至少有100個以上的名稱,如:不死、不二、不盡、福地、富慈、布士等等,這些詞的發音都是「ふじ」(fuji)。

德川家康之所以將幕府轉移到江戶(現東京),就是因為在江戶可以看到富士山,而「富士山」又諧音「不死身」,武士意圖用此來祈求富士山保佑自己的安全。

傳說中,聖德太子也曾乘神馬登頂過富士山。

聖德太子是誰?他是日本飛鳥時代國家的實際執政者,在位期間內修外攘、固政安邦,制定了著名的「十七條憲法」,並且大力弘揚佛教。日本人至今把聖德太子當做聖人。

富士山與聖人有關聯,自然也就成為了日本人心中的靈山。

富士山之藝術

富士山是大自然給予日本的饋贈,千百年來,無數文人雅士對其競相吟詠。

有「日本李杜」之稱的石川丈山寫有漢詩一首,把富士山比作倒懸在天邊的一把摺扇:

仙客來游雲外巔,神龍棲老洞中淵。雪如紈素煙如柄,白扇倒懸東海天。

大文豪太宰治面對富士美景也才盡詞窮,只能說出:

月見草與富士山最為相配。

單憑文字當然不足以寫明富士山的美。日本浮世繪大家葛飾北齋,就花費了近十年的時間創作出畫作「富岳三十六景」,詳細描繪了從日本關東各地遠眺富士山時的景色。

而另一位畫家安藤廣重,則是將市井百態融入到畫作中,賦予了富士山更通俗的形象。因此安藤廣重與葛飾北齋被並稱為富士雙壁。

「不會畫富士就不是畫家」,這在日本是至今有效的通識。

富士山之風景

有一種浪漫,是一生只愛一個人;也有一種浪漫,是一生只拍一座山。

日本攝影師栗田羽,幾十年如一日堅持做的一件事,就是拍富士山。或許你會奇怪,一座山有什麼可拍的?

請看,每當太陽初升或將落之時,富士山頂與日光重合所發出來的鑽石般的光芒,這之間巧妙的組合被稱之為「鑽石富士」。

與之相反的,月滿之夜落在富士山頂上的溫潤月光,則被稱之為「珍珠富士」。

夏秋之際,富士山上的冰雪消融,在日光的照耀下呈現紅色的狀態,這就是著名的「赤富士」。

沒有風的時候,波光粼粼的湖面宛如一面鏡子,倒映出富士山的映像,叫做「逆富士」。

而起風時,富士山頂會出現斗笠狀的雲彩,仿佛帶了一個帽子,這種現象被稱為「笠雲富士」。

林夕曾說:其實,你喜歡一個人,就像喜歡富士山,你可以看到它,但是不能搬走它。

我想,對於栗田羽來說,富士山大概就是他的愛人吧。

富士山之信仰

在日本富士山早已成為了一種信仰,這種信仰與宗教無關,更像是屬於一種根深蒂固的文化範疇

在日本全國各地,有很多帶有富士名字的地名,如:富士見町、富士見台、富士見坂等等。

有趣的是,有些地方無法看到富士山,但也起了富士地名,比如名古屋市千種區的富士見台,當地人用這種方式寄託想看到富士山的期望。

與此同時,日本人有將當地一些山比喻為富士山的傳統,即「鄉土富士」。有些不能登山的老人,為了表達自己對富士山的崇敬之情,還會用泥土堆積成富士山的形狀來進行參拜,稱為「富士冢」。

另外,在日本每年的1月2日為「初夢」日,按照一般的說法,如果在初夢中夢到了富士山,就會被認為是吉利的象徵,這一習俗也流傳至今。

在日本人的日常生活中也能發現不少的富士山元素,如富士相機、富士自行車、紅富士蘋果、日用品等等,仿佛擁有了它們就擁有了富士山。

富士山之文化

富士山是日本文化的重要標誌,但是卻鮮少有人知道,它美麗背後暗藏著的危險。

因為富士山是一座由地殼運動而形成的活火山。從有文字記錄以來,富士山共噴發過18次,最後一次是在300年前的江戶時代(1707年),此後便沉寂了下來。

但300年的時間對於一座火山來說很短暫,它隨時有可能再次噴發,並且一旦爆發,將會對日本造成巨大的打擊。

這並不是危言聳聽,2011年東日本大地震後,地質學家突然發現,富士山山體上出現了一條長達300米的裂縫。這更令日本人感到擔驚受怕,成為了日本心頭一道揮之不去的陰影。

不過,正如小泉八雲在「登富士山」中所寫道的:

從遠處看富士山的美,不正是由死亡和痛苦的力量所創造出來的嗎?難道類似人類理想的一切事物,透過那層由我們繼承下來具有紀念性質的魔力迷霧,回頭去看不也是死亡的成品嗎?

「美的極致是死亡」,富士文化大抵也是如此。

責任編輯: 王和  來源:膠囊日本 轉載請註明作者、出處並保持完整。

本文網址:https://tw.aboluowang.com/2018/1004/1183619.html